我國四季鮮明,季節變化對人體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人們為了適應春秋氣候這一變化的特點,從維護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實踐經驗中,誕生了「春捂秋凍」這一衛生諺語。民間流傳的「春不忙脫衣」;「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等有關「春捂」俗語,是有科學道理的。
適當「春捂」有好處
冬去春來,天氣由寒逐漸轉溫,人的陽氣也從冬季的閉藏狀態開始由內而外的生發出來。然而,「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對於氣候多變,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早春天氣,給孩子「捂」著點兒,可使稚嫩的身體適應這種冷暖氣候的變化,抵禦料峭春寒的侵襲,有利於維護孩子恆定體溫的調節,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突然遇到氣溫下降,孩子就難以適應,外出遭受冷風刺激,那剛開始從「冬眠」中甦醒活躍起來的皮膚細胞,張開的毛孔,會馬上收縮閉合,體溫調節失靈,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積蓄而造成上火,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患傷風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甚至引發春季呼吸道傳染病。
「捂」過度也有害
說「春捂」好,貴在講究適度,如人們平時老說的「要想小兒安,常受三分飢和寒。」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處於衣被過厚,保暖過度的情況下,得不到鍛煉,就會影響身體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適應天氣變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有講究
一、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養生家指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的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因此,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二月,應當注重對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腳的保暖,以免感受風寒。
二、把握好時機
春季氣候多變,時有寒潮過境,在冷空氣來臨前的一到兩天,媽媽要適當給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處的「捂」,可將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門外。
三、根據氣溫高低及時加減衣服
面對時而春風和煦,時而冷風陰雨的天氣變化,媽媽應及時為孩子加減衣服。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隨著氣溫的回升,不能減衣太快,待氣溫持續回升後,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應持續14天為妥當,讓孩子的身體逐漸得到調節,以適應氣候的變化。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四、做到「三暖二涼」
三暖:一是背暖。背部保持適度溫暖利於孩子體內陽氣生發,可預防疾病,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二是肚暖。腹部保暖,最好給孩子戴個棉肚兜,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三是腳暖。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又遠離心臟,血液循環較差。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雙腳受寒後,就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注意腳的保暖,孩子的小腳暖和了,才能保證一身溫暖,抵禦寒冷,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如果頭部捂的過熱,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所以,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要保持頭涼,才能使孩子神清氣爽。心胸涼,是指給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於厚重臃腫,以免胸部受壓,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五、脫穿衣服看情況
春季早晨天氣比較冷,到中午溫度升高時,不能馬上將孩子的衣服脫掉。當孩子玩得滿身出汗時,也不要立刻脫衣服,應該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乾,讓孩子安靜下來,待汗水完全下去時再脫外衣。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五項檢查能夠篩查出早期癌症
B超查肝腎 X線查肺癌內鏡查腸胃
除了健康飲食、適度運動,癌症篩查可謂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是,面對醫療機構中名目繁多的各項防癌篩查,人們不免心中疑惑,到底哪種才是最有效的呢?
目前常用的腫瘤篩查包括有創和無創兩種,總的原則是首選無創、無放射線的,如果採用這些檢查,還不能確診病情,再選擇有創的和放射線檢查。
B超
適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腹部腫瘤,如腎癌、肝癌,盆腔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盆腔癌、卵巢癌等,可判斷乳腺、頸部腫物的位置、大小、鑑別其良惡性。
檢查頻率:健康人一年檢查一次。對於乳腺癌,40歲後就該每年做一次鉬靶結合B超的篩查,35歲以下的女性更應首選B超。
注意事項:做消化道超聲前3天最好禁食牛奶、豆製品等易發酵產氣的食物;檢查前1天晚上吃清淡飲食;當天檢查前需空腹,禁食禁水;做盆腔超聲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檢查前2小時飲1000毫升左右開水,檢查前2—4小時別小便。
X線檢查
適用:目前比較常用的是肺癌篩查,即胸部螺旋CT檢查和乳腺癌篩查。
檢查頻率: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煙者,應列為肺癌重點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檢查1次。50歲後可每年做一次乳腺X線篩查。
注意事項:儘量減少受照量,最好僅暴露被檢部位,儘量減少曝光時間。此外,嬰幼兒、孕婦、有生小孩打算的青年女性應遠離。
內鏡:
適用:腸癌、胃癌
檢查頻率:40歲後,建議去做一次胃鏡檢查,可將胃癌扼殺在早期萌芽中。特別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更應每年做一次檢查。而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因此篩查很有必要。50歲後,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試驗,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親屬患腸癌,最好從40歲開始。
注意事項:檢查前三天宜吃無渣或少渣半流質飲食,不吃果蔬,檢查當天早晨禁食早餐。
抽血
適用:現在一般常規體檢中都有腫瘤標記物檢查,此外,前列腺的篩查,普遍採用的方法是抽血查前列腺特異抗原(PSA)。
檢查頻率:腫瘤標記物最好每年查一次;50歲以上的男性都該在體檢時檢查PSA,每年一次,如有異常,應複查兩三次,排除炎症的可能。
注意事項:如果標記物數值異常,有可能提醒腫瘤的存在,應進一步做CT、B超明確診斷。
宮頸塗片檢查
適用:宮頸癌
檢查頻率:初次房事後的三年可每年做次宮頸塗片檢查。30歲後可依據風險因素檢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結果連續為陰性,可以減少受檢次數。
注意事項:檢查最好躲開月經期,如果有婦科急性炎症或感染,最好等病癒後再做,計劃檢查前24—48小時內不要衝洗陰道。
「油耳朵」一周掏一次(圖)
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夏寅
讀了2月4日總第703期6版《洗澡後吹吹耳道》一文,我想提醒,吹吹耳道後不用順便掏掏耳朵了,因為耳朵中的耵聹會自己走出來。 耳內耵聹多少因人而異,一般情況下,耵聹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下頜運動,藉助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乾燥成痂,自動排出。因此,常挖耳朵是一種不良習慣,可能誘發多種耳朵的疾病。
耵聹不是耳內的垃圾,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一種淡黃色的黏稠液體,富含許多大家意想不到的成分:如胺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可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皮膚乾裂,發揮抑菌和殺菌的生理功效;還可阻擋灰塵、小飛蟲等進入外耳道,保護鼓膜。
對於「油耳朵」,就是濕性耵聹生成速度比較快的人,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挖耳一次,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時間適當短一點,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讓耵聹自行排出,避免使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挖耳。有濕性耵聹的人,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會形成耵聹栓塞,影響聽力。此時,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生使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須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以預防感染。
初春時節應該注意飲食調理(圖)
聽MP3都是耳鳴誘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