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9大妙招消暑法踢走4大誤區

  天氣熱,人體的自然反應就是出汗散熱,然而許多消暑法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時不但消不了暑,反而會讓人因無法散熱而中暑,甚至影響血液循環。

    台灣《康健》雜誌刊文,總結了幾種錯誤的消暑法。

  1.冰水代替白開水。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寫道,要治療傷暑(中暑),第一步就是「先以熱水灌之,令汗出」,因為熱水含有能量,會讓毛孔打開來排汗,解除熱氣悶在身體裡的狀況;而冰水則有「阻擋」作用,不利氣血循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黃裕昌說,夏天多喝溫熱的白開水,或喝烏梅汁生津,以及綠豆、薏仁,有助消暑,並儘量吃時令蔬果攝取水分與營養,例如西瓜。至於性寒的涼茶,只能在天氣熱、大量流汗時喝一些,不宜常喝,否則腸胃負擔太大,進而導致腹瀉。

  2.大熱天愛打赤膊。打赤膊吹風容易受寒,毛孔急速收縮,反而讓濕熱都悶在體內,更容易中暑。應該穿著排汗透氣的輕薄衣物,覺得熱時,可以用冷水輕輕拍在手腕內側等動脈經過的地方,降低血液溫度,或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

  3.流汗後沖冷水澡。身體發熱冒汗的時候直接沖冷水,寒氣會順著打開的毛孔進入身體,有人因此生病發高燒,或是心臟無法承受。應該先把身上的汗擦乾,按摩全身,讓毛孔稍微收縮之後,再把冷水一點一點地拍在身上,直到身體適應水溫後才開始沖澡。

  4.睡在地上更涼快。接近地面的地方會有寒氣、濕氣,且在凌晨時最強,然而,這時人的體溫卻最低,睡在地板上容易受寒。如果已經中暑,就更不該睡在地上,因為毛孔受寒會收縮、汗排不出,中暑症狀會更嚴重。此外,地面會堆積灰塵,床鋪最好距離地板至少30公分,避免受到地板寒氣、濕氣侵襲,也防止呼吸系統被地上的灰塵影響。如果覺得熱,可以在床上鋪涼蓆。空調只要開1小時就好,免得加劇過敏;電扇不要直吹,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也會比較涼爽。

  消暑9小妙方

  1、掛上濕窗簾

  當戶外的空氣較為乾燥時,把窗簾浸濕或在窗口掛上濕浴巾,蒸發的水分會使吹進的微風清涼宜人。窗簾或百葉窗儘量選擇反射性強的白色,它們可將45%的熱量阻擋在窗外。

  2、自製「小空調」

  室內空氣燥熱時,可在電扇前放一大碗冰。隨著冰塊的融化、蒸發,吹過來的風也會變涼爽。

  3、涼水當噴霧

  往空香水瓶子裝一些水,然後放在冰箱裡。當你渾身大汗淋漓、酷熱難耐時,可向手腕上噴射,給流經的血液迅速降溫,接著再噴射身體其他部位。

  4、電扇朝外扇

  當一整天的熱量聚集在屋內時,晚上要打開窗戶通風降溫。最關鍵的是風扇的扇葉要朝窗外吹,將熱風排出、冷風吸進。

  5、穿大領衣服

  儘量選擇大領子、寬身、淺色的衣服,以便增大皮膚和空氣接觸面積。不愛出汗的人選擇純棉製品,愛出汗的人選擇合成纖維質地的衣服。

  6、偶爾光腳丫

  當腳上的汗液蒸發時,腳上的皮膚和血管也跟著「涼快」。變「涼快」的血液流動到全身各個部位,身體就會感到一絲涼爽的愜意。

  7、吃辛辣食品

  氣候炎熱的地區,人們都會以吃辣的方式給身體降溫。紅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幫助汗液順暢地排出體外,帶走身體大部分熱量。

  8、吃西瓜防脫水

  身體水分大量流失後,體溫迅速升高,可以吃點西瓜防脫水。遠離含有酒精、咖啡因、各種糖分的飲料,它們均具有脫水功能。

  9、簡易米冰袋

  找一隻棉襪子,裡面塞滿大米,用麻繩拴緊口,在冰箱裡冷凍2小時。上床前用冰袋在床單上滾動降溫。大米富含澱粉、結構緊緻,可以將冷氣保存很長時間。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立秋後小心「陰暑」來騷擾

雖然已過立秋,但白天仍然很熱。其實,通常所說的「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入秋後雨水日漸減少,空氣濕度逐漸降至低於人們生活所需限度(相對濕度70%)以下,因而天氣會逐漸乾燥,草木漸枯,人也感到乾燥。

燥是秋的主氣,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初秋仍有夏的高溫,加上天晴少雨,氣候乾燥,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主要傷陰,即損害人體的津液。症狀是皮膚乾燥、眼乾裂、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小便赤黃、大便乾結、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痰中帶血絲,甚至發燒至高熱。秋燥所致咳嗽時間較長,難以治癒,使人生畏,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溫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還是很易使人發生「中暑」。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由於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在當前躲避秋老虎之時,白天氣溫很高,但往往晝夜溫差加大,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傷陰暑會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飲食上要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常喝稀飯、淡茶、菜湯、豆漿、果汁等;每天吃1—2個梨、西瓜、蕉類、山竹等涼性水果;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還要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立秋後警惕「陰暑」 五大解暑藥常備左右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後天氣雖然有所涼爽,但暑氣仍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所以仍要小心中暑。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有陰、陽之分。

  「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陽暑」是在夏日的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而「陰暑」則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

  為什麼立秋了還會中署呢?那是因為初秋仍有夏的高溫,立秋後的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

  什麼情況下容易引起「陰暑」呢?

  1.夜宿在陽台、地上鋪涼蓆打地鋪;

  2.在睡眠時被電扇直接吹;

  3.在樹蔭下、水亭 、海邊及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

  4.運動、勞作出汗後立即洗冷水澡;

  5.進食大量冷飲。

  在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有以上行為,都可能導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而引發「陰暑」。 白天氣溫很高,但往往晝夜溫差加大,一熱一涼更加大了傷陰暑的可能。

  「陰暑」主要表現有哪些呢?

  主要有:發熱、頭痛、無汗、怕冷、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臨床中,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 更應注意 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陰暑為暑月受寒所致,其發病較慢,且不似陽暑症狀明朗,故易被誤診。

  發生陰暑後怎麼辦?俺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刮痧治療:幾年前俺開始用牛角刮痧板治療中暑,通過推擦、抖動,可使關節經絡通暢,理氣活血,調和陰陽;

  2.口服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膠囊,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 用其配合刮痧治療陰暑效果較好。

  3.多飲水,每天至少飲1000毫升以上;

  4.進食淡茶、稀飯、菜湯、豆漿、果汁等;

  5.吃涼性水果。梨、西瓜等;

  6.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

  7.少飲酒;

  8.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小編向大家介紹以下幾種常見解暑藥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藿香正氣水(片、膠囊):這是歷史悠久的經典方,也是最常用的清熱解暑藥,有解暑、化濕、和中的功效,針對的主要症狀包括:頭昏、胸悶、嘔吐、腹瀉、脘腹脹痛等。因夏季主要以「濕熱」當令,在化濕的同時,亦可輔助於扶脾胃之氣。對中暑、以吐瀉為主的胃腸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預防用,可每次服用治療用量的1/3。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以及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六一散:有名的解暑藥,配方又是最簡單的,由滑石、甘草以6∶1的配方組成,「六一散」也因此而得名。六一散清熱利尿,人中暑後往往會出現小便不利等症狀,將六一散用涼開水調服即可。

  仁丹:具有清熱解毒、祛暑止吐、清涼開竅的作用,還可用於退熱。對天氣炎熱導致的頭暈、頭痛、噁心、胸悶等,可每次10粒,含化或涼開水送服。嬰幼兒及兒童不宜服用。

  十滴水:十滴水也是一種常用的解暑中藥,有祛暑、散寒、健胃的作用,特點是起效快,中暑後出現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腹瀉時,可將2~5毫升十滴水溶於白開水中攪勻服下,中暑症狀很快可以得到緩解。高溫作業前事先喝一點也有防暑的作用。同時要注意十滴水所含的藥物成分有一定毒性,不宜多服,兒童、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禁用。

  清暑益氣丸:祛暑利濕、補氣生津,炎熱很容易讓人耗氣傷津,出現發熱、口渴、乏力、犯困、不思飲食、中暑兼有氣虛的表現。此藥由西洋參、知母、黃連等組成,不僅清暑祛濕,還益氣生津,特別適合體弱的老年人。

   編輯推薦:

   剛立秋時最好別「大補」

   立秋養生祛暑養肺護肝

   立秋養生注重四方面調養

什麼樣的環境適於練太極拳

練拳最好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地面平坦、環境幽靜的室外或室內進行。在陽光下運動有許多好處,可以多接受紫外線的照射。

夏季心煩氣躁 三款膳食T走失眠

夏季白晝時間較長,悶熱的天氣往往會影響人們的睡眠和休息,許多人一天只能睡上四至六小時,甚至通宵難寐,小編帶來三款日常膳食對失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