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最該喝水的時刻

  炎炎夏日,飲水成了每日重要之事。可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覺得,喝水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拿起杯子「咕嘟咕嘟」一杯水下肚不就完了嗎?其實,喝水的學問遠不止這些。水喝不對了不但不能補養,還可能成了毒藥。

  什麼時候喝水最好:

  起床後:早晨起床後適量多飲些水,可補償夜間水分的消耗,對預防高血壓、腦溢血、腦血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餐前約1個小時:餐前約1小時空腹喝水,可使水分補充到全身組織細胞,供應體內對水的需要,保證分泌必要的、足夠的消化液,來促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同時可以不影響組織細胞中的生理含水量,還可以避免臨睡前口渴飲水,導致起夜、第二天眼睛腫等。

  上午、下午工作間休:工作期間喝水,可以補充由於工作流汗及經尿排出的水分,而且體內囤積的廢物也會因此順利排出。

  晚上睡前:睡前不能喝太多水,否則頻繁起夜會影響睡眠,但也不能不喝水,應該抿兩口再睡覺。因為當人熟睡時,體內水分丟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黏稠度變高。臨睡前適當喝點水,可以緩解該現象,從而降低發生腦血栓的風險。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邊常備一杯水,感覺口渴需馬上喝幾口。

  生病時:便秘的人應特別注意汲取足夠水分,多喝水可以刺激腸的蠕動並軟化大便。感冒發燒時多喝水,能促使身體散熱。膀胱炎患者要比平常喝更多水,使尿量增多,增加沖洗流通量,緩解炎症。

  開空調半小時後:空調房內空氣乾燥,容易造成人體水分流失,鼻腔等處黏膜過干,甚至引發支氣管炎。因此,在空調房逗留超過半小時以後,就要及時補充水分,白開水、礦泉水、檸檬水等即可,水溫以40℃左右為宜。

  洗澡後:洗完澡,很多人常常覺得渴,端起一杯水一飲而盡。殊不知,洗熱水澡後,身體受熱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心臟跳動會比平時快些,喝太快會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人,應該小口慢速喝下一杯溫水。

  對於喝水,人們有很多習慣。這些常見的習慣究竟是對還是錯?

  口渴的時候才喝水——於康表示,口渴其實是人體缺水相當嚴重時發出的信號。口渴之前,人體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處於缺水狀態。如果從預防身體缺水的角度出發,人們最好經常進行預防性喝水,每2到3小時飲一次。

  口渴之後「咕咚咕咚」使勁兒喝——人在口渴的時候喝水要儘量不急不緩,分若干次將足量的水飲下。如果一次大量飲水超過二三百毫升,容易出現水中毒。

  運動之前不喝水,預防胃下垂——夏天人們喜歡從事體育運動,適量科學地補水顯得尤為重要。一些人覺得運動前喝水容易導致胃下垂,故而採取運動後大量補水的做法。於康表示,運動後補水容易讓心臟負擔加大,所以並不足取。人們最好在運動前補充100到200毫升的水,用以儲備。

  運動或高溫出汗以後喜歡喝冰水、吃冷飲——這種做法看似痛快,但是實際上會讓胃腸道遇冷而突然產生痙攣,因此不足取。

  喝熱茶才能體會出別樣的茶香——有一部分喜歡喝茶的人對趁熱喝茶情有獨鍾,甚至覺得有些發燙的茶湯才能呈現出真正的茶香。其實,這樣做容易讓食道和消化道遭受物理損傷,誘發炎症甚至食管癌。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喝中藥的最佳時間 讓藥效發揮到極致

  許多人都不喜歡吃西藥,而選擇中藥。主要是西藥副作用大,中藥副作用小。但是中藥的療效卻遠比西藥慢很多。其實,找對時間喝中藥對發揮中藥的療效是非常有幫助的。

  那麼,什麼時候喝中藥最好呢?

  喝中藥時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藥更是如此。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中醫在配伍運用中藥時,講究「四氣五味」,根據藥性的寒、熱、溫、涼,並參考辛、甘、酸、苦、咸五味來配伍組成方劑。空腹服藥時,寒涼藥或者五味偏重的藥物都可能對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

  不同類型的中藥,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

  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藥時,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局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但懷孕期間不應該喝的中藥

  牛黃(清熱藥)泄下力強,易導致孕婦流產。

  紅花、川七、(活血藥)其祛瘀活血力強,易導致流產與早產。

  牛膝(活血藥)有損胎兒健康。

  車前子(除濕利水藥)過度食用會影響胎盤循環。

  補骨脂(溫陽藥)孕婦須經由醫生指示後再服用。

  薏仁(除濕利水藥)內含薏苡仁油,會降低橫紋肌收縮作用,對子宮產生輿奮作用,也會造成羊水過少的現象。

  通草(除濕利水藥)會造成孕婦羊水過少。

豇豆乃豆中上品 經常食用能「清腸」

豇豆是夏季常見菜,很多人認為它只是普通的蔬菜,沒什麼特殊的,其實不然,李時珍稱 「此豆可菜、可果、可谷,乃豆中上品。」

豇豆提供了易被消化吸收的優質植物蛋白質,有人稱豇豆是「蔬菜中的肉食品」,對於素食、不愛吃肉的人很適用。

豇豆中胱氨酸較多,胱氨酸是一種對人體有用的胺基酸,不僅是一種抗衰老的營養素,還可保護人體免受有害重金屬以及菸酒所產生的有害自由基的不良影響,在醫療上常用於保護人體免受X光和核輻射的傷害。對於身處高污染(空氣污染、汽車尾氣等)中生活的人們,經常抽菸喝酒的男士們,從事照相、放射線、CT和核磁操作的工作人員以及近期要做放射線、CT和核磁檢查的病人,膳食中一定要多吃一些豇豆,來增強防護。

豇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葉酸,這兩種維生素能促進抗體的合成,提高機體抗病毒的能力,尤其對於懷孕初期的孕婦,偶爾得了風寒感冒,以豇豆這種食物進行治療要勝過藥物,還可防止由於缺乏葉酸而引起的神經管發育缺陷、胎兒畸形,因為孕早期,胎兒發育處於比較敏感階段,任何藥物都將不利於胎兒的器官的形成。

豇豆中含鐵和鋅微量元素也很高,對於缺鐵性貧血和鋅缺乏症發病率比較高的青少年學生,不失為一種補充鐵和鋅較好的食物來源。對於經期中和懷孕的女性也尤其重要。

豇豆中的磷脂有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糖代謝的作用。對於糖尿病人很重要的維生素――煙酸也很多,煙酸對於調節血糖非常重要,是天然的血糖調節劑,是糖尿病人必須要補充的、而且最容易被人們遺忘的維生素,所以,豇豆還是糖尿病病人的理想食品。

豇豆中還有不可小視的錳,它是抗氧化劑的一種,不但能預防癌症和心臟病,對於更年期女性更是必不可少,它可以防止更年期前後鈣質的流失,可預防更年期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所以,豇豆更是更年期女性的「好朋友」。

豇豆中鉀、鈣、鐵、鋅、錳等金屬元素含量很多,是不錯的鹼性食品,可以中和體內酸鹼值、抗疲勞,適合於常吃宴席的人、高血脂的人、喜歡吃肉不愛吃蔬菜的人,可以刮刮腸子、清除體內「垃圾」。

豇豆中的膳食纖維在蔬菜中也是處於上游,膳食纖維素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並可促進腸蠕動,有通便、防止便秘的功效,可降低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尤其對於大魚大肉吃得過多的現代人來說,豇豆是個很好的排毒食品。

中醫話蔬菜里的「養胃藥」

俗話說「三分吃藥,七分調養」。食療是最好的調養方法。中醫認為,藥食同源,很多蔬菜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食用得當可治病防病。下面說說蔬菜里的「養胃藥」。

核酸的功效與作用 免疫核糖核酸是什麼

核算是由許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核酸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DNA是儲存、複製和傳遞遺傳信息的主要物質基礎。RNA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轉運核糖核酸,簡稱tRNA,起著攜帶和轉移活化胺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是合成蛋白質模板;核糖體的核糖核酸,簡稱rRNA,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想要了解更多核酸的作用,請關注家庭醫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