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 食五味有講究

  甜 中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 中醫講「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 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辣 中醫認為,辣入肺。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 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若要身體好,早餐記得熱著吃

  常說「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全國名老中醫,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主任醫師高清順說,早餐吃得像皇帝,除了要吃好吃飽、營養充足外,還要再加上一條,那就是早餐一定要吃熱的。

  早餐吃熱食,是因為中醫認為,胃的作用是「受納腐熟水谷」,意思是說,胃除了要接受食物外,還要把食物磨碎並進行初步消化。那麼要把食物腐熟,沒有足夠的溫度是不行的。所以說,中醫講「胃喜溫惡寒」。另外,從經絡的角度講,十二經中足陽明胃經屬胃,是一條陽經,因而早餐進食溫熱的食物,對提振胃氣、補充陽氣很有好處,不僅養胃,也有利於食物的消化。

  高清順教授解釋,正午時,大自然陽氣最盛,也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因此中午少吃些冰淇淋、冷飲之類的寒涼食物是可以的。而晚餐一般吃得比較少,對胃陽的需求相對較少。

針灸療法也要講究補和瀉

  很多人以為,補或瀉只是藥物治療的法則,其實,藥物與針灸治病採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施治原則是一致的。針灸時施用補瀉手法的準則,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辨證施治前提下,離開這個準則而抽象地談補瀉,是不現實的。

  針灸是一種治療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還必須通過臟腑的氣化功能(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補瀉手法,除了根據不同病情、體質、年齡、情志、氣候、環境等因素外,還要密切注意補虛瀉實的原則和當前的病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補或瀉刺法過之(過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導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惡化,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針灸是通過針刺的手法來達到補虛瀉實目的的。《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了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

  補法用於各種虛證。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提插時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進針慢,出針快;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後按閉針孔。這些都是對患者進行補法針刺時需要注意的。

  瀉法適用於各種實證。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提插時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進針快而出針要慢;針尖應迎著經脈循行方向,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出針時不必按閉針孔,還可以搖大針孔。這些操作手法對實證患者有著很好的療效。

  還有兩種特殊的複式補瀉方法--燒天火和透心涼,因為操作比較複雜而臨床應用較少。

  另外,對於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證,臨床上多採用平補平瀉,針灸得氣後施用均勻的提插捻轉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療,操作者必須細緻觀察客觀指征,以療效為主要依據。正如《靈樞·小針解第三》指出:「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言補者必若有所得也,瀉則恍然若有所失也。」

秋冬藥膳最好在早餐後進食

服用藥膳最好在上午早餐後9~11時左右進食,因此時陽氣初升,有助藥物大補元氣的藥效發揮。

「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麼區別?

「三九灸」與「三伏灸」相配合,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其療效相得益彰。那麼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麼聯繫與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