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轉涼,醫院因著涼引發各種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多。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外科榮傑生教授表示,一些女性在氣溫降低的情況下,仍然穿著單薄,容易誘發腰背肌筋膜炎,應引起關注。
榮傑生介紹,最近來就診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較多,大部分是年輕人。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以誘發肌肉筋膜炎的急性發作,由於病人受到了反覆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覆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
醫生表示,腰背筋膜炎是頸肩腰背部位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以年輕人居多,尤其是那些久坐不動的人。歸根結底,是因為患者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肌肉過分緊張致使血液流通不暢,並在天氣變化時使身體局部受到風寒潮濕刺激。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腰背筋膜炎很容易急性發作。
醫生提醒,一旦出現症狀,要用正確有效的方法治療。除了藥物治療、物理療法外,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也可選擇手術治療。日常生活中,患者還需注意休息、保暖,加強活動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和感染風寒。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季謹防"心頭火" 八種飲食壞習慣最易上火
「上火」,似乎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聽得懂的民間俗語,它既不是某種病的名字,也不是什麼專業的醫學術語,而是一個很泛的統稱。在很多人眼中,口舌生瘡,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牙齦出血等症狀都被劃到「上火」的名下。「上火」不僅跟氣候等外界因素有關,還和飲食有一定關係。當出現以下「上火」症狀時,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飲食,並及時進行調整。
1、喝水少,感覺要「冒火」。身體由於各種因素缺水從而導致體液晶體滲透壓升高,感受器將信號報回中樞產生渴感,從而會有要「冒火」的感覺。此時,應該及時補充水分。
2、吃完某些食物,喉嚨痛、有異物感。首先考慮是否過敏,國內最常見的是香瓜以及部分堅果,如果是的話下次避免。此外,剛出鍋的高溫食物加上酒、麻辣的刺激也易使咽部黏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吞咽時產生異物感。食物應溫熱入口,避免太燙,並多喝水。
3、吃海鮮,身上瘙癢。最常見的原因是海鮮不新鮮了,如果吃新鮮衛生的海鮮也會出現這類症狀,那應該是對海鮮蛋白質過敏,應避免食用。
4、吃瓜子,嘴裡起水泡。這種烤的食物往往太干太咸,一方面過於粗糙劃傷口腔黏膜,另一方面形成局部高滲透壓脫水造成炎症。吃此類食物時應儘量選原味的,最好不要直接用口嗑,並控制每次吃的量。
5、常吃快餐,口唇起泡。如果是嘴角、外周有小水泡,很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口唇疱疹。經常吃快餐的時候也正是工作壓力大、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此時應該注意休息,冰敷、清洗水泡,甚至使用一些抗病毒藥物。如果是嘴裡出現白色的潰瘍,那可能是缺乏鐵、鋅、維生素B12、葉酸等原因引起的,此時重點在於緩解疼痛,可以局部敷蒙脫石散並用抗菌的漱口水,少吃酸辣的刺激性食物。另外,快餐中精製穀物、糖分較多,容易造成維生素B2缺乏,進而出現口角炎。最根本的預防措施是多吃些粗糧、水果、蔬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6、常常大魚大肉,牙齦出血。成天大魚大肉的人往往蔬菜水果吃得少,維生素C缺乏會使膠原蛋白的合成出現問題,造成牙齦、黏膜出血。此外,一些肉類比較容易塞牙,水果高糖分的殘渣也容易使細菌滋生造成炎症,長久下去產生牙石,造成牙齦出血。這種情況下,除了少吃魚和肉外,還應該飯後漱口,每天刷牙、用牙線。
7、吃甜食,長痘痘。痘痘學名痤瘡,目前有非常明確的證據顯示,高血糖負荷飲食會加劇痤瘡,其機理可能是雄性激素水平與血糖水平呈正相關,皮脂分泌又受雄性激素調控所致。因此長痘痘的朋友不妨想想最近是否冰激凌、糕點吃太多了,如果是,應該減少食用。
8、吃辣,肛門燒灼。辣椒素受體被辣椒素激活會後產生痛覺,甚至刺激肌肉反應、增加血液流速,雖然不見得是壞事,但比較敏感的人還是容易引起不適,比如拉肚子、肛門燒灼等。這種症狀不到兩天就會得到緩解,但要想避免,需要少吃辣椒。
勝於用藥的秋季按摩除燥法 讓你水潤過金秋
「十一」過後,天氣變涼了,不少人總感覺渾身不舒服:口乾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潤;鼻腔有乾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痒痒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乾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些都是秋燥症的表現。這時你的體內已經出現「燥氣」預警信號,應該立即採取措施。
現代醫學認為,秋燥與內分泌失調、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有關。中醫認為,燥是無形之邪,體質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
■乾燥綜合徵與秋燥有區別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侵害外分泌腺,包括淚腺及唾液腺等,引起眼乾口燥。臨床上病人出現唾液及淚液分泌減少,表現為眼及口的乾燥。乾燥綜合徵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腺體外的臟器如呼吸道、消化道、腎臟、肌肉、關節、血管等均有可能累及,造成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因唾液腺病變而出現的口乾、多發性齲齒、腮腺炎等症狀,稱為口乾燥症。因淚腺受累使淚腺分泌的黏蛋白減少,從而出現眼乾澀、有異物感、少淚等症狀,稱為眼乾燥症。
乾燥綜合徵可單獨存在,也可發生於另一種診斷明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症等。前者稱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徵,後者稱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徵。因此,對於乾燥綜合症狀的人,判斷是否患有乾燥綜合徵,還要檢查其有無自身免疫性缺陷,或合併其他系統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以明確是秋燥症還是原發性或繼發性乾燥綜合徵。
預防秋燥:補水為主輔以按摩
一、如何補水:
1、想擁有水嫩肌膚,首先要從飲食上下工夫,多喝水質好的溫涼開水;其次要少吃辛辣食品、牛羊肉和蔥蒜等刺激性的食物。另外,西紅柿健胃消食抗衰老,胡蘿蔔可以減輕皮膚乾燥,建議常吃。具體的預防可以從生活上注意。如增加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鹼性食物的攝入。
2、要注意飲水。皮膚細嫩滋潤程度與其水份含量有關。人體水份減少時會出現皮膚干、皮脂腺分泌減少,使得皮肝失去彈性,甚至出現皺紋。因此,為了保持皮膚的濕度,應該注意補充水分。
3、秋冬的沐浴次數也不要太勤。入秋後適當減少沐浴次數。因為洗澡過多,會把人身體表面起保護作用的油脂洗掉。在南方,即使每天堅持洗澡,但也不要每次使用沐浴露,因為沐浴露很容易把身體僅存的油脂洗涮掉。此外,沐浴的水溫以24℃至29℃為宜,水溫過高皮膚表面的油脂更易被破壞,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乾燥的程度,給皮膚帶來損傷。洗浴時間不宜過長,盆浴20分鐘,淋浴3至5分鐘即可,否則皮膚表面容易脫水。
二、勝於用藥的秋季按摩除燥法
在風乾物燥的秋季,為了避免出現口乾鼻燥、皮膚乾燥、咳嗽少痰等症狀,可以試試中醫按摩法,通過按摩刺激有關的經絡穴位,可以達到扶正固本、消暑除燥、全身調理的目的,效果甚至勝於用藥。按摩的具體方法如下:
1、用舌尖反覆卷摩牙齦內外,直至滿口生津,然後將津液咽下。
2、手掌微屈,手指自然併攏,輕輕拍擊胸部,雙手交替進行。
3、單手或者雙手重疊著放於腹部,先按摩臍部、小腹部,然而反覆按摩整個腹部。
4、雙手掌小魚際分別放在腰部兩側,然後上下摩擦,擦至局部發熱為止。
5、用手掌小魚際著力,摩擦腳心,兩腳交替進行,至腳心發熱。
寒露節氣後養生六個要訣 重在保暖養陰精
過了寒露,天氣由涼轉寒,入夜後更是寒氣襲人。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就是告誡人們秋冬轉換之際,特別要注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
一陣秋雨一陣涼 秋天身體哪裡千萬不能凍
一陣秋雨一陣涼,過了寒露,真正意義的秋天才算來臨,空氣中開始飄著桂花的香味,吹來的陣陣秋風也頗具寒意。「春捂秋凍」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養生法則,那麼秋凍要如何「凍」才正確,才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