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拔罐的房間一定要溫暖。室內溫度應在20攝氏度以上,位置選擇避風向陽處。尤其是需要進行大面積部位拔罐的患者,更要注意室內保溫。如果溫度不夠,可以適當減少拔罐時間,不使身體暴露太久。其次,拔罐完畢及時穿衣,可以適當喝點熱水,暖暖身體。不要立即洗澡,因為此時皮膚毛孔處於張開狀態,洗澡會加重著涼。拔罐2小時後就可以洗澡了,洗澡水溫也宜高不宜低。最後,秋冬空氣乾燥,家中開啟暖氣、空調等會加劇乾燥,患者皮膚也容易乾燥缺水,因此拔罐時最好在罐口抹一點潤滑劑,以免皮膚劃傷。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拔罐時間10—15分鐘即可,兒童和老年人拔火罐時間減半,否則容易灼傷皮膚,繼而誘發皮膚感染。拔罐不宜長期選擇同一部位,否則會損傷皮膚,應多選幾個部位,以增加療效。拔罐時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拔罐對準穴位更有效
氣罐簡單卻達不到火罐的療效
不少市民在家裡也會拔罐,不過多數都是使用氣罐,氣罐只能用來保健,一般達不到火罐的效果。對於治療來講,最常見的是拔火罐。就是以玻璃管、陶瓷罐為主要器具,與酒精棉球、鑷子、火柴等。通過燃燒的方法使罐內突然產生負壓,吸住皮膚,讓皮膚出現充血或淤血的現象。這種療法可以有效擴張局部毛細血管組織,通過對機體氣血運行的調整,宣散淤阻、活血止痛,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患者可以坐著也可以躺著接受拔罐,主要看患者哪個姿勢比較舒服,但有些穴位只能採用俯臥的姿勢。因為拔罐的部位不能穿衣服,多數都將上衣直接脫掉,所以室內的溫度一定不能太低,否則不僅達不到效果,還能加重病情。
拔罐時,最好選擇肌肉比較豐滿、平整的部位,汗毛比較多、骨骼凹凸不平的地方因為罐子拔不上,所以是不適合的部位。
淤青消退再拔罐一周別超2次
一些人聽到拔火罐後,總是害怕會被燙傷燒傷,其實只要操作規範是不會出危險的,所以專業醫師的操作是必要的。
而對於市民害怕的點火過程,金聖博告訴記者,火併不是留在罐子內,而是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用火柴點著後,把棉球在罐內繞一圈就行,並快速退出,退出的同時迅速將罐子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就可以將皮膚吸住了。
根據患者皮膚狀況和罐子的大小及吸力,適當調整拔罐時間,拔罐一般都扣5~10分鐘,之後一手握住罐身,另一隻手的拇指指頭壓緊罐口邊緣的皮膚,將罐子和皮膚間露一點縫隙,罐內進入空氣後,就可以順利取下了。
一次拔罐留下的淤青痕跡明顯消退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次拔罐了,一般一周內可操作1~2次,7次為一個療程。
對症取穴
拔罐不是哪疼拔哪
頸肩腰腿痛都有拔罐穴位
在臨床中,醫生常在患者相應的穴位上進行拔罐以治療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是適應症。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咳喘。主穴:大杼、風門、肺俞。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痛、消化不良症、胃酸過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膈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頸肩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拔罐。
膝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性頭痛、枕神經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坐骨神經痛。主穴:秩邊、環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麻痹症。主穴;大椎、膏肓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棉球別多蘸酒精
如果在家操作,最危險的就是點火拔罐的一瞬間,操作不當,可能燒燙傷。最好做到以下幾點:
(1)、室內應保持空氣清潔,溫度適中,避免因暴露皮膚導致受風著涼。
(2)、拔罐時應根據該處部位面積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必須迅速,才可將罐拔緊。
(3)、選取酒精棉球後必須將多餘酒精擠淨,避免滴在患者皮膚上造成燙傷。
(4)、皮膚過敏、破潰、水腫部位不宜拔罐。高熱驚厥抽搐者,以及孕婦腹部、腰骶部禁止拔罐。
(5)、操作結束後仔細檢查、整理好器具,注意防火。
不是人人都適合
雖然拔罐可以祛病,不過並不是什麼樣的體質都適合拔罐的。
1、惡性腫瘤、皮膚潰爛、外傷骨折、體表大血管處禁用此療法。
2、具有出血傾向或凝血機制缺陷障礙者禁用此療法,如白血病、紫癜等。
3、皮膚嚴重過敏者或有皮膚傳染病患者禁用此療法,如疥癬。
4、重度心臟病、呼吸衰竭、嚴重水腫患者禁用此法。
5、孕婦的小腹及腰骶部禁用此療法。
6、五官部位及前後二陰部位,不宜採用此療法。
7、飲酒、過勞、過飢者禁用此療法。
中醫針灸拔罐治療蕁麻疹
蕁麻疹皮膚疹塊大小、疏密不一,顏色或白或紅、瘙癢異常,皮損因搔抓而擴大增多,一天中可發生數次。若風疹發於咽喉部者,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
經臨床驗證,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機制,使患者對致敏物質反應性降低,從而迅速緩解症狀,避免口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且復發率低。臨床上採用針灸治療蕁麻疹時,一般採取背腧穴梅花針叩刺拔罐,針刺血海、合谷、曲池、膈腧、三陰交等穴。
急性發作時,在神闕穴拔罐可迅速止癢退疹。慢性患者重用梅花針叩刺膀胱經背腧穴拔罐,隔日治療。神闕穴、背腧穴與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關係十分密切,是臟腑經絡之氣外露的重要門戶。因此神闕穴拔罐、背腧穴叩刺拔罐具有調整臟腑、疏風通絡、祛風止癢、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作用,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
蕁麻疹屬過敏性皮膚病,應尋找過敏原。大多患者為一種過敏原,少數患者為多種過敏原,多種過敏原者復發幾率較高,遠離過敏原可避免復發。易過敏者平素應避免風寒、忌食過敏食物或藥物,便秘者應保持大便通暢。
按摩緩解腰疼
腰肌勞損是一種慢性病,也是常見的骨科疾病。腰肌勞損主要是以腰部隱痛反覆發作,勞累後加重,休息後緩解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疼痛可隨氣候變化或勞累程度而變化,時輕時重,纏綿不愈,所以專家提醒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對腰部有效的防護是很有必要的。
拔罐雖好也有禁忌
身材瘦小和皮膚薄嫩的人就不太合適。孕婦也不適合。傳統的拔罐是燃燒罐子裡空氣的方法造成負壓,通過熱度和負壓使罐子吸附於皮膚表面,從而起到疏通經絡、祛風散寒的作用。因此,身材瘦小和皮膚薄的人拔罐的話,會導致皮膚起水泡和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