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吃完飯或閒著沒事時就喜歡隨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養成了沒事就用髮夾、指甲等掏耳朵的習慣,覺得這樣很舒服,卻不知這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里,引發疾病。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來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掏耳朵用力過猛甚至可能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發展成中耳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此外,掏耳朵過頻,會刺激耳道皮膚,容易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但切除後極易復發,多次復發甚至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別看「耳屎」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屎」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最好不要經常摳挖。
為何耳朵越掏越癢
經常掏耳朵對耳道內的皮膚是一種刺激,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耳癤子、耳道炎等外耳疾病。尤其在夏天,由於出汗多、耳內潮濕,感染的機會就更大。所以,一般沒有必要經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習慣,不掏就癢得難受,最好控制一下,或少用些硼酸酒精,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識了,耳朵裡面也就不會覺得癢得難受了。
但是對於那些腺體分泌旺盛、有「油耳」情況的人,「耳屎」生成速度較快,難以自行排出,由此引起耳癢及堵塞感,這時就需要時常人為地清潔耳道,有時還需要請專業醫生使用專用器具來完成。自己處理時,正確的做法是:將棉簽浸透溫水後稍稍擠干,放入外耳道內朝一個方向輕輕旋轉,將「耳屎」泡濕、浸軟後隨之帶出,也可以用此方法先將「耳屎」泡軟使之鬆動,再用專用的掏耳勺輕輕取出。質硬的「耳屎」則需找醫生取出。
應該怎樣正確掏耳朵呢?
一般來說,耵聹,俗稱「耳屎」會隨著人們的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的活動而自行脫落,所以並不需要頻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形成耵聹栓塞,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輕輕地將棉簽頭拽蓬鬆,以防纏繞過緊的棉棒劃傷耳道,然後用其在外耳道轉動,耳朵朝下,耵聹就出來了。屑狀的可以適當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顆粒的話,應用溫水或是專用藥水滴進耳朵,過幾分鐘後再輕輕地掏出。
另外,一些金屬、塑料材質的掏耳勺質地堅硬,容易對耳道造成損傷;指甲縫易藏匿細菌,不宜用來掏耳朵。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家裡有6個危險的致命死角 必須得找出來
家是溫馨、安全的港灣,同時也可能存在一些致命的危險:有毒氣體、觸電、火災等,都可能對家人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下面提醒大家注意家居中可能存在的6個致命危險。
1、下水道臭氣含甲烷(沼氣)
不少人都為家裡廚衛下水道發出的氣味而苦惱。下水道發出的臭氣主要為含甲烷的沼氣,不僅難聞,污染居室,而且有害健康,會導致人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嚴重的可能導致人動作不協調、四肢發軟乏力。如果空氣中甲烷含量超過45%就會導致人因缺氧而呼吸困難、心悸、昏迷,甚至窒息而亡。一旦室內甲烷濃度聚集到一定程度,遇到明火還可能引發火災。專家建議,應定期檢查廚房和衛生間的下水管道,遇到接頭鬆動或者漏水,應及時修理、封堵或更換零件。通風管道也應經常檢查。
2、燃氣設備可能致一氧化碳中毒
據統計,美國每年有170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在睡眠中喪命。煤氣灶、燃氣爐、燃氣熱水器等發生故障以及在封閉的房間中燃燒木炭等,都容易導致致命的一氧化碳中毒。專家建議,應經常檢查家裡的燃氣設備和管道,通風設施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狀況,最好安裝一氧化碳報警器。
3、黴菌引發呼吸系統疾病
如果室外並沒有出現沙塵暴等天氣,室內卻總是能聞到土腥氣,可能說明有黴菌滋生。黴菌增多會導致呼吸系統問題,可能還會加重過敏及哮喘症狀,特別是兒童。一些嚴重病例中,黴菌還會使人過敏性休克。廚房、浴室和地下室等潮濕的地方最容易滋生黴菌。通風換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徹底清潔、清除可能增加潮氣的物品後,儘量延長開窗或開啟換氣扇的時間。
4、有害油漆含有苯
使用含有苯等揮發性物質的油漆,容易導致人產生嚴重頭痛和呼吸系統疾病。美國國家環保局指出,很多油漆揮發物都是潛在致癌物,裝修時應避免使用含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油漆和塗料。另外,油漆用完後應封閉容器,長期不用的儘量放在陽台或丟棄。
5、濕手觸電器威脅生命
電器、電線及插頭的安全操作沒有引起大眾足夠重視。據統計,美國家庭每年因觸電死亡的多達1000人。專家提醒,尤其是有孩子、老人的家庭,漏電保護器不可少。如果家中用電出現問題,最好求助專業電工。另外,電視、收音機等家電應遠離衛生間等有水的地方。切勿用潮濕的手接觸家電,防止被意外電擊,發生不測。
6、煙囪堵塞導致火災
壁爐和灶台等的煙囪應經常進行維護,保持通暢,一旦被堵塞,可能引發火災;另外,也容易導致室內致命的一氧化碳濃度增加,威脅家人健康和安全。
進補不用吃人參 餐桌上五種賽人參食物
人參是久負盛名的滋補品,久服輕身延年。然而在日常生活的餐桌上,也有很多食物其功效可與「人參」相媲美,堪稱「動物人參」「水中人參」「地里人參」「海中人參」「茶中人參」等等,細細品味,趣味多多。
1、「動物人參」乳鴿、鵪鶉、鵪鶉蛋
乳鴿系出殼至育種前的雛鴿,因乳鴿吸吮鴿乳成長,營養特別豐富,素有「動物人參」之稱。乳鴿的營養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含有人體需要的各種胺基酸,消化吸收率高。
鵪鶉是一種野生食用禽類補益珍品,民諺有「要吃飛禽,首選鵪鶉」之說。鵪鶉不僅肉質鮮美細嫩,且具有補益五臟、強筋壯骨、養肝清肺、滋補強身等作用。鵪鶉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保健功效勝過雞肉,特別適合中老年人以及高血壓和肥胖者食用。
鵪鶉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腦磷脂、卵磷脂、賴氨酸、胱氨酸、鈣、磷、鐵等營養物質,有補益氣血、強身健腦、豐肌澤膚等功效。
2、「水中人參」泥鰍、黃鱔
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所含營養成分比鯉魚、帶魚、龍蝦及對蝦等都要高得多,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保健食品,還含有鈣、磷、鐵及各種維生素。中醫學認為,泥鰍具有補中氣、祛濕邪的作用。在日本,泥鰍被譽為「水中人參」。因此,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貧血、肝炎等患者多食有益。
黃鱔性味甘溫、無毒,入肝、脾、腎三經,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因此黃鱔是祛病療疾的美味良藥。古書說,「鱔為上品,金秋最佳」。故俗有「金秋黃鱔賽人參」之說。
3、「地里人參」蘿蔔
在民間蘿蔔素有「小人參」的美稱。自古就有「冬天蘿蔔賽人參」和「冬食蘿蔔勝人參」的說法,意思是冬天吃蘿蔔對身體大有裨益。民間流傳「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衛生諺語。蘿蔔確實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據中醫古籍記載,蘿蔔具有消積滯、化痰熱、下氣、寬中、解毒等功效。現代研究也發現,蘿蔔中含有的多種微量元素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而且人參蘿蔔互不忌。
4、「海中人參」海參
海參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補腎、潤燥、養血及補胃等功效。常食用還有滋陰降火、補腎健陽、益智、補鈣等作用。
5、「茶中人參」絞股藍
絞股藍性寒、味苦、微甘,其湯色黃綠、甘甜、參味濃,清潤可口,香氣獨特。絞股藍不僅有類似人參的補益功效,還有人參所不具備的降脂、降壓、降血糖、延長細胞壽命、抗衰老等功能。一般人飲用絞股藍茶可以幫助消化、促進食慾、安神入睡。
洗澡順序不當會致命?洗澡的最佳順序
日本每年因洗澡不當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1.4萬人。特別是12月、1月期間,溫差使血管及心臟負擔增大,在洗澡時摔倒從而溺死的情況尤為突出。洗澡直接導致死亡的幾率雖小,但錯誤的洗澡方法確實達不到理想的清潔效果,甚至引發危險。尤其是洗澡溫差大,不同人洗澡各有講究。你的洗澡順序正確嗎?順序不當真會致命嗎?如何洗澡更健康?
少女愛吃麻辣燙患舌癌 麻辣燙到底有多危險
年僅19歲的女孩佳妮竟患舌癌。佳妮平時最喜歡吃麻辣燙、油炸食物和燒烤等。麻辣燙不僅進口時是高溫,而且又麻又辣,口味很重。常吃麻辣燙到底有多傷身?吃麻辣燙會不會增加患癌風險?怎麼吃麻辣燙能降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