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健脾祛濕的三個食療方?

山藥茨實薏米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去濕抗疲勞作用,對於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材料:每次可選用懷山藥15克,茨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朮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懷山藥,以去掉硫磺之味。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淨血污並斬件,茨實、北芪、白朮用清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沙葛豬骨湯

功效:清熱祛濕,健脾開胃

材料:沙葛500克,豬扇骨500克,眉豆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蜜棗2個,姜2片,水10碗

做法:赤小豆、眉豆、扁豆洗淨,浸泡1-2小時;豬扇骨斬大件,洗淨,汆水撈起;沙葛洗淨,去皮,去筋,切塊;煮沸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20分鐘,轉小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三花薏米炒扁豆瘦肉湯

功效:清熱祛濕、解脾虛濕困

材料:木棉花20克,雞蛋花、槐花各2克,薏米、扁豆各3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生薑2片。

做法:各配料洗淨,稍浸泡,陳皮去瓢,豬瘦肉洗淨,整塊不用刀切。一起與生薑放進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初春多吃黃花魚可健脾?

初春時節,正是黃花魚大量上市的季節。此時起捕的黃花魚被稱作「報春黃魚」。 黃花魚此刻正值產卵前夕,鮮肥肉嫩,魚鱗金黃。

在初春食用黃花魚,是很好的營養補充。研究發現,黃花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他命A、B以及磷、鈣、鐵等,無機鹽含量高,且魚肉組織柔軟,宜於消化吸收。最妙的在於它的「蒜瓣肉」沒有碎刺,最適合老人、兒童和久病體弱者食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黃魚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氣、健脾開胃等功效。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花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黃花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延緩衰老。中醫認為,黃花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在唐代《開寶本草》中介紹的「蓴菜黃魚羹」食療方,即用蓴菜15克,黃花魚250克,共煮煎濃汁服用,有益氣開胃的功效。

黃花魚的做法有很多種,無論紅燒、油煎、糖醋、干炸還是清蒸,都簡便易做,味道鮮美。不過,黃花魚容易生痰助毒、發瘡助熱,所以易發潰瘍的人不宜多食。

茯苓山藥包子可健脾益腎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其原生物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山藥,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以吃。

原料 茯苓10克,山藥15克,麵粉150克,鮮豬瘦肉50克,生薑2克,胡椒粉1克,麻油2克,紹酒2克,食鹽4克,醬油2克,大蔥5克,骨頭湯30毫升。

製作 先把茯苓、山藥洗淨,文火焙乾,碾成細末,與麵粉混勻。然後把茯苓山藥麵粉倒在案板上,加入發麵、水適量,揉成發麵麵團發酵。再把豬肉剁成泥,倒入盆內,加醬油拌勻,將薑末、食鹽、麻油、紹酒、蔥花、胡椒、骨頭湯等放入盆中,拌勻成餡。待麵團發成後,加鹼水適量,揉勻,搓成3~4厘米粗長條,按量揪成20塊麵團,將劑子擠壓成圓麵皮,包成生坯。最後把包好的生坯擺入蒸籠內,沸水上籠,用武火蒸15~20分鐘即成。

冬季養生 3種最養腎健脾食物

做法:將核桃仁搗碎備用;粳米淘淨備用;蓮子去心;山藥洗淨去皮,切小塊備用;巴戟天和鎖陽用紗布包好備用。在大砂鍋中加適量清水,放入全部主料煮粥;加紅糖適量調味(願意吃咸者可放鹽調味)即可。

皮膚補水首先健脾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氣血旺盛,人體才能有充足的水分,皮膚才有可能得到濡潤。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庫沒有水源,皮膚自然得不到滋養,自然會變得乾枯萎黃。所以補水不忘先健脾,只有健脾益氣,才能化生津液,通達陽氣,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隨陽氣散布,為滋潤皮膚打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