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養生祛暑養肺護肝

  「立秋養生」要祛暑養肺護肝

  8月7日即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節氣。立秋是秋天的開端,天氣逐漸由夏入秋。但雖然立秋將至,此後氣溫還可能回升,甚至「秋老虎」也會虎視眈眈。如何在立秋時節養生健體呢?中醫專家建議,立秋養生一方面要注意在飲食上及時調理膳食,宜祛暑滋陰,同時合理應對早晚溫差,還要預防高溫傷害,並加強保養立秋時節特別需要注意的肝肺。

  立秋飲食宜祛暑滋陰

  立秋時節,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早晚溫差漸大預防感冒

  立秋過後,再加上時而來襲的颱風影響,可以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晝夜溫差逐漸變大。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就會開始變得清涼起來,因此,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提醒市民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

  一些人習慣於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體質下降,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專家表示,立秋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涼,提醒廣大市民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儘量少用空調。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另外,近來突發降雨天氣較多,市民出門當心淋雨,容易引起身體不適。提醒出門時最好隨身攜帶雨具,或備件衣物,以備不時之需。

  立秋時節宜養肺護肝

  立秋將至,初秋時節應重點養護哪些部位?預防哪些疾病?可選用何種方法來調理、養護身體呢?中醫專家認為,立秋過後,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專家指出,要適當多潤肺,多補充水分,少食辛辣、燒烤、油膩、傷胃的食物,相反,可多吃點果仁類的食物。起居還宜早起早臥,多呼吸新鮮空氣,多做深呼吸,以及時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注意不做劇烈運動,不過度勞作,可適度慢跑,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

  另外,在肺盛之時易影響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氣血,肝氣受制的秋天,人們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表現在生理方面則為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的發生,比如: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像月經失調、心慌心悸、失眠問題等。當出現此類現象時,可通過養陰、柔肝、疏解等方法調理。

  當心「秋老虎」依舊傷人

  立秋是一年之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此後濕氣逐漸減弱,讓人難以忍受的「桑拿天」也會逐漸減少。但立秋並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炎夏的餘熱未消,處暑節氣也將在8月底接踵而來,「秋老虎」甚至還可能虎視眈眈,而天氣也逐漸轉向乾熱。特別是立秋過後,還可能再處於炎熱之中,而這種炎熱氣候有時候也可能要延續到九月,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因此,立秋後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為預防中暑,最好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引起「熱傷風」。外出時,記得隨身備好藿香正氣、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時做好防曬工作。

   編輯推薦:

   立秋養生注重四方面調養

   立秋養生八大禁忌

   立秋:增咸酸少辛辣 五形人養生食療方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歷代名醫是這樣看待氣功的

  漢唐年間,氣功在醫務界頗為盛行。當時的名醫如華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等都是精於氣功的大師。他們在氣功健身的實踐和文獻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貢獻。

  宋、遼、金、元四朝,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百病叢生,急需解決疾病的治療是當時醫學界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所以,氣功雖已不象漢唐時期那麼盛行,但並沒有被排斥在醫界正宗之外。金元時期醫學界四大名醫之一、寒涼派代表人劉完素在他的《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就有氣功養生的記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此皆修真之要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也認為:「夜半收心靜坐少時,此生發周身血氣之大要也」。他還主張「安於淡泊,少思寡顧。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另外,攻下派的張子和也將導引吐吶列為治病方法之一。

  明至清末,氣功在醫學界更受重視,氣功養生的著述也較多。明代名醫張景岳在《類經》一書里,對氣功有正確的評價,並且涉及了氣功和藥物的長短所在。他說:「……雖軒歧之教,初未嘗廢恬淡虛無,呼吸精氣之說,然而緩急之宜,各有所用,若於無事之時,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亦是為卻病延年之助,此修養之道,而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於疾病既成,營衛既亂,欲舍醫藥,而望其可除,無可復,則無是理也」。對氣功的具體做法,張氏認為「其下乎功夫惟《蔣氏調氣篇》、《蘇氏養生訣》、《李真人長生十六訣》皆得其法,足為入門之階。」

  宋代的《聖濟總錄》載有「以意氣攻病法」,曰:「其有宿患,但用意並氣,法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氣以攻之,其病隨散。」這種療法,清代醫家稱為「運氣法」。清代名醫張志聰對「運氣法」深有體驗,他曾用此法攻除自身的癰毒。

  此外,明清醫家如李士材、龔廷賢、龔居中、李時珍、沈金螯等對氣功療法均有論述,不勝枚舉。

剛立秋時最好別「大補」

  立秋雖然標誌著秋季的開始,但剛立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通常還是較高,空氣的濕度也還很大,人們不但感覺不到秋涼和秋燥,反而到處都是悶熱潮濕的感覺。再加上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虛弱」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

  所謂「清補」主要是指補而不膩,具體而言就是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食物。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時一定要與滋膩的養陰之品如鹿角膠、阿膠等「劃清界限」,否則,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虛弱者若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則對身體大有裨益。

  初秋之後雖然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但也經常有「秋老虎」光臨。中秋時節若出現高溫、天晴少雨、持續乾旱、空氣乾燥時,「溫燥」便不請自來,它常損傷人體的津液,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乾結、口鼻咽干、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狀。晚秋時節,涼燥傷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但無論溫燥還是涼燥,總以皮膚乾燥、津液缺乏為特徵。為了預防秋燥,中、晚秋應食用一些性質平和且具有滋陰潤燥、養肺生津作用的藥物或食物,如用白木耳或黑木耳燉冰糖服用;用玉竹、沙參與鴨一起煲湯服用;黑芝麻炒熟、研末,用蜂蜜調服。為了預防秋燥,可適當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為首選,其次,像荸薺、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潤燥之物。但凡脾虛濕重而泄瀉者,肺寒咳嗽而痰粘者,則不宜多吃上述水果。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此外,秋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此,對於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胃病患者應多吃麵食 「稀飯養胃」要因人而異

醫學專家說稀飯養胃就因人而異的。很多中國人愛喝稀飯,「稀飯養胃」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中醫院消化科專家介紹,有胃病的病人反而應多吃麵食。下面,我們且看看專家們對此是如何解釋的吧!

用意不用力 老年人練太極拳的四大注意事項

太極拳是一種柔性武術,既有一般拳術活動肌肉筋骨的好處,又有調息養神的功效,所以特別受到老年人的喜愛。但在練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