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外感病會引起很多其他疾病的發生。吳瑭的《溫病條辨》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叫「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和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病經呼吸道傳染是一致的。不過古人不僅指出了溫病的原因,還指出了預後情況,這個預後情況就是「逆傳心包」。外感疾病,溫邪疾病,尤其像發熱、無名高熱,到了最後一般都會出現神昏,就是精神狀態容易出問題。有些小孩發高燒到後來抽搐,再後來就昏迷了;老年人感冒的主要特點是發熱、高熱,到最後也可能出現昏迷了。這個現象中醫就叫「逆傳心包」。
中西醫所稱的「心」不同
這裡要注意,中醫所說的肺與現代醫學所說的肺是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心和現代醫學所說的心也是兩個概念。中醫說心出問題了,按現代醫學來說可能就是腦病。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增加我們對心的了解。中央電視台曾經播報過一例病案。上海一家醫院給江蘇的一個患者換了個心臟,這個患者的年齡大概在六十歲。他換的這顆心臟非常年輕,手術非常成功,結果他返老還童了。首先是脾氣變了,有脾氣了。其次,爬高、撐杆跳、跳皮筋什麼的他都會了。關鍵一點,看不起他的結髮妻子,嫌他結髮妻子老了,要跟她離婚。整個這個人的心性都變了,與以前不一樣了。這是一個真實的報道。
我在一本醫學期刊上還曾看到美國有這麼一例實驗,就是有一個人也換了一個心,但換的不是人心,而是一個豬心,而且成功了。但是後來在觀察這個人的時候發現,他的心性也變了。晚上睡覺的時候要躺到床邊上,為什麼呢?他要去蹭床沿;走到馬路上碰到垃圾場,他對垃圾場特別感興趣。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報道。所以心的含義有兩層,一方面是你看得見摸得著的心,還有一方面是超乎身外的、中醫所說的心。
春溫、傷寒、病暑
在疾病的命名上,中醫也許不如現代醫學那樣規範和標準,中醫對疾病的命名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如溫熱病是按照患者患病季節為原則,春季感冒了,叫春溫;冬季感冒了叫傷寒;夏季感冒了,叫病暑。所以現在很多老百姓對溫熱病越來越生疏,以至於到了不能理解的程度。但對於中醫這種傳統的命名方式,是否就要一竿子打死呢?我以為恰恰是應該大力普及和提倡的,因為中醫的這種命名其實是非常科學、精確的,並且高度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關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所謂養生秘方
中醫是沒有秘方的
因為從小生長在中醫世家,因此,我身邊很多朋友經常問我:「令謙,你手裡一定藏有很多祖傳秘方吧?」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回答?我手裡的的確確是保存了我祖父和我父親留下的數十萬張診病處方,但是現在它們都在新華書店裡,我通過寫書的形式把它們傳播給了大家,而且我也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其實中醫是沒有秘方的。若說秘方,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秘方?我個人理解秘方就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變化」和「良知」。
秘方四個字:變化+良知
為什麼說是「變化」?因為從古到今已經幾千年了,時代在變,氣候在變,飲食結構也在變,同時,人的體質也跟著在變。古時候的藥方不一定就完全適合現在的疾病,如果我們一味地師古、泥古,拿著古人的這些秘方一成不變地來治病、養生,這是非常錯誤的。
就拿最普通的感冒來說吧。在兩千多年前,或者不說那麼遠,一千多年前或幾百年前,感冒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基本上是以風寒感冒為多。《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辨證」論述了感冒發病的淺深及先後,即按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發展變化的。外感風邪首先攻擊的是「太陽」的層面。
比如說,古人早起出門因為天氣冷穿衣少受了風寒,也就是俗稱的「感冒」了。這時候如果按照《傷寒雜病論》中的方法和方劑來處理,並結合當時人的體質狀態來因人施治、辨證施治,應該是會非常見效的。但是到了今天,由於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氣候特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人的體質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感冒的原因就和古代有很大不同。現在大多數人的感冒往往是因為生活不規律出現內虛而造成的,這是屬於「少陰」這個層面的病症。現在通常只有小孩子才會簡單地出現「太陽」層面的感冒。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辨別,許多小孩子的感冒又大多是因飲食不當導致積食而出現的,最多出現的是腸胃型感冒,屬於「陽明」層面的問題。這就是中醫的「六經辨證」。這其中的關係很複雜,一旦開錯了藥,就是「誤下」,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我們還是簡單地按照古人的處方來施治於人,那一定會出問題的。
養生關鍵不在進補,而在排毒
社會的進步在給人類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污染。當糧食、果蔬、水和空氣被毒物輕度污染時,人就會不知不覺地吃進和吸進毒物,積少成多而引起慢性中毒。若污染嚴重,一次或數次攝入的毒物過多,就會引起急性中毒,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某些營養素攝入過多,也會成為危害健康的「毒物」。如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纖維素等攝取過多,都會引起中毒或營養失衡而損害健康。不良嗜好,如抽菸、酗酒、吸毒等,也都是危害健康的「毒物」。
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就醫服藥的方便,也會因補藥、補品或治療用藥過多、過量、過雜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而危害健康,這就是「過補成毒,藥也為毒」的道理。
「毒物」進入人體就必須「消毒」,否則會成為危害健康的隱患。如何消滅毒素呢?
首先要堅持適宜的體育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毒能力和加速毒物的排泄。
其次要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平時可適當多吃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糧、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腸道內的垃圾和毒物的排出。
第三要選食無污染或污染較輕的食物,食用前應根據污染情況進行充分清洗、浸泡或削皮,還要注意戒菸、戒毒、少飲酒,儘量減少毒物進入體內。
第四可經常選食一些具有抗污染、清血毒作用的食物,如豬血、菌類、綠豆、海帶、芹菜、鮮果汁等,以保證血液清純,減少發病隱患。
另外,多喝水也可以加速毒物的排泄。第五要注意保護環境,避免或減少毒物對環境的污染,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潔淨的生活空間。
蘇東坡的養生秘方
「補水」和「補脾」密不可分
中醫講,「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就是說,太陰脾土是主管氣血的生化的,脾氣最終要將吃進去的食物、喝進去的水,化作人體需要的「雲雨」,雲雨蒸騰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