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糖尿病專科副主任 楊川教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的概念越發深入人心。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夫妻之間、子女之間甚至大家庭成員間,罹患同一種疾病或多種疾病。其中,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腸癌、肺癌的聚集現象尤為嚴峻。因此,在社會上慢慢流傳出一種說法「慢性病會傳染」!真有其事嗎?我們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糖尿病專科副主任楊川教授來解釋一下。
慢性病危害遠高於傳染病!
楊川教授介紹說,對於慢性病這個概念比較專業的描述是「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複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
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中,把慢性病歸納為: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從這兩個定義上看,慢性病應該是不傳染的。
雖然慢性病不傳染,但得病的人數更多,危害比傳染病更劇烈。上述《規劃》中認為:「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人口、行為、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狀況等對健康的影響逐步顯現,慢性病發病、患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群眾慢性病疾病負擔日益沉重。慢性病影響因素的綜合性、複雜性決定了防治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因此,需要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共同努力對慢性病進行防治。
慢性病雖不傳染卻會出現聚集現象
既然慢性病不傳染,那為什麼會出現慢性病聚集現象呢?楊川教授進一步解釋說,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什麼是傳染病,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因此,傳染病之所以會「傳染」,關鍵是其病因是「各種病原體」,這些醫原體可以通過空氣、水源、食物、接觸、土壤、垂直(母嬰)等方式傳播傳染。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傳染病很多,但也需滿足3個條件,即傳染源(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傳染他人的途徑)及易感人群(對該種傳染病無免疫力者)。
一般而言,慢性病致病原因複雜,很少是單一因素,更不是單一的病原體所致,雖然有些慢性病的確與病毒、細菌、真菌、線粒體、衣原體等有關,但對於這些病原體導致慢性病的研究都表明,其大部分都不是直接或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且這些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也很難歸一化,往往比較多且多數不清楚,也沒有非常明確的易感人群,很難認為他們具有傳染性。
慢性病為何出現聚集?相似生活習慣成重要誘因
為什麼慢性病也會具有像傳染病一樣的聚集現象呢?首先,這些疾病大多數都有「遺傳易感性」,也就是:在多基因遺傳病中,若干微效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使帶有致病基因的個體具有患病的遺傳基礎,這種由多基因遺傳基礎決定的患某種多基因遺傳病的風險稱為易感性。所以易感性僅指個體的遺傳基礎。
而易患性與發病閾值在多基因遺傳病中,由遺傳基礎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一個個體是否易於患病,稱為易患性。易患性的變異呈正態分布,也就是群體中大多數個體的易患性都接近平均值,易患性很低和很高的個體數量都很少。當一個個體的易患性高達一定水平即達到一個限度時,這個個體將患病。這個易患性的限度稱為閾值。這樣,連續分布的易患性變異就被閾值劃分為兩部分:大部分為正常個體,小部分為患者。閾值代表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發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感基因(即致病基因)的數量。
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員,長期遵循相同的飲食、睡眠、居住環境等,極易導致家庭成員患上同一種疾病。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膩、動物內臟,非常容易造成家人患脂肪肝。夫妻之間一方吸菸,會造成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肺部健康受損。同時,一些慢性病的微效致病基因也通過遺傳方式可在家族成員中散布,這樣就很容易「群體性」發生某種特定的「慢性病」,這種情況不是「傳染」,而是「遺傳」加「環境」共同導致的結果。
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方法
楊川教授提醒說,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家族性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家族中有慢性病的發生,尤其是直系親屬,那麼就需要更加遠離導致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例如不吸菸、少喝酒、不要吃過於油膩或甜的食物等,加強身體的鍛煉等等,以降低得慢性病的可能性,減少遺傳易感性的作用。
本文指導醫生:-
楊川教授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
擅長疾病:從2003年起從事有關糖尿病足的臨床及基...[詳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全球公認的4大抗癌處方 不收藏就虧了
有關數據統計,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數已經超過1400萬,形勢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全世界每年患癌症人數大幅度增長,至今每年檢驗出的新增癌症患者數已經超過1400萬名。
據WHO估計,到2025年,全球癌症患者人數將達到1900萬。並指90%以上的腫瘤是後天人為因素造成的。雖然腫瘤的確切病因還不十分明確,但約1/4與年齡有關,約1/4與吸菸有關,約1/4與肥胖和飲食有關,約1/4與感染和環境污染有關,僅1%~3%的腫瘤符合遺傳規律。遠離癌症是全世界人們的心願,所以這四大抗癌處方,,你不收藏就虧了!
五大高發惡性腫瘤排行榜 肺癌高居榜首
在眾多癌症中,而就癌症的發病情況來看,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最為多見,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70%-80%。
高居榜首:肺癌。肺癌患者人數在全球已經達到180萬例,約占患癌總人數的13%。吸菸是致肺癌的第一因素。環境污染是肺癌的第二因素。環境污染對人們肺部的傷害不亞於吸菸。空氣污染是誘發肺癌的原因之一。
第二位:肝癌。其發病原因有:「B肝病毒」,「C肝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致肝癌因素;其次食用被黃麴黴素污染的食品是第二誘發因素;長期飲酒、酒精肝、肝臟代謝性疾病、環境污染、化學致癌物、藥品的毒副作用等都是導致肝癌發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位:胃癌。胃潰瘍、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是胃癌的高發因素。另外食用燒烤食品、鹽醃食物、加工肉類、煙熏食物、紅辣椒等也是發病的重要因素。胃癌的早期症狀:腹脹、噯氣、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胃炎症狀,無特徵性臨床表現。
第四位:食道癌。食道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占22.4%。食道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愛吃較燙、辛辣的食物是導致食管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胃酸反流、肥胖、吸菸類等也是誘發食管癌的原因。也是增加食管癌的危險原因。
第五位:乳腺癌。乳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胃癌的惡性腫瘤,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晚婚晚育、精神壓力大、乳腺增生等是導致乳腺癌發生主要原因。年齡40—60歲之間、絕經期前後的婦女發病率較高。乳腺癌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的,只要本人按時自己自查就可預防發生。
四大抗癌處方,請收好!
中國:每天喝點綠茶
綠茶對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錯的預防作用。
美國:禁菸效果驚人
雖然美國男性最多的是前列腺癌,女性最多是乳腺癌,但這倆生存率都很高。肺癌才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殺手,遙遙領先於第二名。美國每年由於癌症去世的人里,肺癌占了1/4以上!
但60年代開始的控煙運動,吸菸人數40年持續降低,而且公共場合全面禁菸。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得到了顯著回報。從1990年到2014年,美國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3%!
英國:每天走1.6公里 堪稱抗癌特效藥
英國研究指出,如能每天堅持行走1英里,在20分鐘內走完,對乳腺癌、前列腺癌、腸癌的治療都有明顯益處,最高可降50%死亡風險。英國政府建議成人每周應進行150分鐘健走等中度運動。此前,多項最新國際研究都明確指出,走路可增強免疫力、改善內分泌、調節激素水平,在抗癌方面功效突出。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注意飲食極大降低患癌的風險
醃製食品、霉變食品中含有亞硝基化合物,該物質對多數動物有很強的致癌作用。減少醃製食品、霉變食品、高鹽飲食、酸菜等食物的進食量,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長期吃熱燙食物使食道黏膜受損,70度以上燙食對食管黏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周期會產生嚴重影響,並且為細胞在有害代謝產物作用下產生癌變創造了有利條件,改變吃燙食的習慣。
進食速度快、飲食不規律等不良飲食方式是隨著社會壓力增大、生活節奏加快出現的。當食物缺乏充分咀嚼時,食物中的粗糙物質長期損傷食管黏膜,尤其是在生理狹窄區。長期飲食不規律將導致食管運動和協調障礙,並引起食管的損傷。要改變進食速度快、飲食不規律的壞毛病。
你的腰圍超標嗎?預防肥胖性脂肪肝5大法
脂肪肝最愛「大腰圍」,因而關注自己的腰圍,是及時發現健康警報的一個重要途徑。你的腰圍尺寸達標嗎?腰圍大到什麼程度是需要警惕?
脂肪肝是什麼?
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兇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常可恢復正常。
中國人腰圍面臨警戒線
腰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很好的脂肪肝指標,來衡量身體是否健康。對於中心性肥胖,歐洲男性腰圍超過94厘米,女性超過80厘米,亞洲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超過80厘米,出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風險會高5倍。
一直以來,亞洲人的腰圍參考數據是這樣的: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就算是腹型肥胖。但是研究發現中國人不經胖,腰圍警戒線的數字,要更嚴格。
中國城鎮人口中,脂肪肝的患病率在20%左右,每5人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中年男性中,這個比例是25%,換算下來,脂肪肝患者可能已經達到3億人。
如何預防脂肪肝
然而脂肪肝並不是大腰圍胖子的專利,很多身材勻稱的人,肝臟說不定也「油膩膩」的。
專家表示,對於脂肪肝治療,吃藥不是第一位,生活方式的干預才是第一位,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脂肪肝可以逆轉成健康肝。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臟就是這樣一步步被摧毀的,但一旦發展到肝硬化,就無法再逆轉了。
那麼我們又如何預防脂肪肝呢?
1、不熬夜
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肝臟最佳排毒期,如果此時熬夜,肝臟得不到休息,反而加重其負擔,就會導致肝臟血流量相對不足,不僅會影響其排毒,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肝功能受損,而這樣的肝臟更容易「生病」。
同時,熬夜的人,多半晚餐進食較多,晚餐後又沒有運動,多餘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貯存於肝臟,久而久之,肝臟脂肪含量就會超標,導致脂肪肝。
2、注意飲食健康
三餐按時、忌暴飲暴食。這是因為在飢餓的狀態下,為了維持血糖的水平,機體就會分解脂肪,導致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增高,大量脂肪酸進入肝臟,導致肝臟脂肪堆積;而暴飲暴食最易導致肝臟脂肪儲備能力上升,也會導致營養過剩,在肝臟以甘油三脂形式儲存起來,形成脂肪肝。
儘可能避免動物內臟的攝入,儘量不要有吃夜宵的習慣,而且食物品種不要太單一,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比例搭配要合適,以低糖、低脂肪飲食為主,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3、減肥
大多數輕度脂肪肝患者都體重超標或腹部脂肪過多,可以通過減輕體重使脂肪肝好轉或消失。體重減輕每個月最好不超過1—2斤,因為一下子減重太快,會造成代謝紊亂,反而可能讓脂肪肝加重。
4、多做有氧運動
運動分為有氧和無氧兩種。雖然無氧運動能增強人的肌肉及爆發力,但其健身效果局限於塑造身形線條,總體上不如有氧運動。所以,想減腰圍的人最好選擇有氧運動。
常見的有氧運動按照熱量消耗排序可列為:田徑、跳繩、騎自行車、慢跑、打籃球、打桌球、游泳、散步。其中,快步走、游泳、跳舞和騎自行車是最適合心臟的運動,能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還能降低血壓、調節血脂、控制血糖,特別適合中老年人。每次有氧運動不應少於30分鐘,每周進行3—5次。
5、拒絕高糖飲品
甜飲料是腰圍的大敵。英美科學家聯合研究顯示,每天喝超過355毫升的甜果汁或者碳酸飲料就會給血管「加壓」。美國心臟協會表示,每周碳酸飲料攝入應不超3罐(355毫升)。其實,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或者淡茶水;蜂蜜水、豆漿、檸檬水等飲品也能適當喝些。
指甲易斷或是缺乏它!關於指甲的4個小常識
中醫認為,指甲是肺腑氣血充足的體現,可以及時的反饋人體的健康,是健康的晴雨表。通過查看指甲的形狀、顏色和大小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基本健康情況,還可以看到他身體潛在健康的危機。因此,會觀察指甲是一種最為簡單的健康自測的快捷方法。
牙齒4問題暗示身體問題 中醫如何看牙辨健康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人們重視五臟六腑健康,重視五官四肢健康,重視皮膚臉面,卻唯獨忽視了牙齒的健康,往往等牙齒生病了才知道去看醫生。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齒乃骨之餘。齒與齦和腎﹑胃及大腸都密切相關,因此日常應觀察齒和齦是否出現變化,或提示你身體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