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運動有哪些注意事項

從小時候起,大人就一直教育我們,吃完飯以後不能馬上運動,至少要等半小時以上,否則會引起消化不良。長久以來,我們大多數人都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不僅自己嚴格恪守飯後不能馬上運動的守則,在我們自己當上父母的時候,也會以此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飯後半小時不能運動的定律真的科學嗎?這是關於健康的真相,還是又一個都市傳說呢?

空腹運動要不得

在不清楚真相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殊不知遵守「飯後不能運動」的生活準則也有潛在的風險。對於忙碌的現代都市人來說,如果恪守飯後不能運動的「準則」,可能就很難抽出時間來運動了。而且飯後不能運動的說法可能還會造成一些人選擇不吃飯直接去運動,容易造成「空腹運動」的情況,而空腹運動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發作(尤其對糖尿病人來說),反而增加了運動時發生危險的可能。因此在飯後什麼時候運動的問題上,「寧可信其有」未必是最好的策略。

消化不良是怎麼回事?

言歸正傳,要探討飯後運動會不會引起消化不良,首先要對消化不良這一疾病有所了解。消化不良是指一種慢性的、反覆發作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適感,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胃老是痛或不舒服。「胃不舒服」是一種非常籠統的說法,很多人能表達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卻很難具體描述出「哪裡不舒服」。因此醫生對消化不良的情況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類,包括早飽(晨起飽腹感)、餐後飽脹不適感、胃部疼痛和胃部燒灼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以同時有一種或多種症狀。消化不良的發病率非常高,一般估計人群中有25%的都患有消化不良,美國每年都有9%的以前從未有症狀的人新發消化不良。由於只有約10%的消化不良病人會去醫院就診,因此實際發病率可能比這個估計的數據更高。

可以發現,對消化不良的病人來說,餐後本來就可能發生飽脹不適感。當這類病人飯後運動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時,可能會對此印象深刻,而將其歸咎於飯後運動,殊不知進餐本來就會誘發消化不良的症狀,很有可能和運動沒有任何關係。雖然這只是一個推論,但是當我們總結醫學界對消化不良的病因或誘發因素的認識時候,就會發現,認為運動、或飯後運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的觀點是缺乏依據的。很多胃和食管的疾病會引起消化不良,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腫瘤等。

另外,還有一些無法找到明確病因、在胃腸道無法找到明確病灶的消化不良,醫學上稱之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D)。雖然無法確知病因,但是目前已知有一些因素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有明顯的相關性。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吸菸、飲酒、解熱鎮痛藥(NSAIDS)和精神壓力等等,目前仍沒有證據證明運動或飯後短時間內開始運動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相關性。

值得說明的是,上面談論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常至少要有6個月以上的腹痛、腹部不適的病史,是一種慢性的消化不良症狀。對於那種偶爾發生的短暫的腹痛、飯後腹脹的症狀,醫學上稱為「急性自限性消化不良」。這種情況就像感冒一樣,因為一些因素誘發發病,即使不吃藥也能很快痊癒。已知可能誘發急性自限性消化不良的包括食物過敏、食物中毒,服用解熱鎮痛藥、二甲雙胍,急性胃腸炎等。同樣的,沒有證據表明這一類消化不良可以被運動或飯後短時間內開始運動所誘發。

飯後運動,因人而異

即使不考慮缺乏證據支持,「飯後不宜運動」的理論基礎也經不起推敲。通常認為飯後不能立即運動的原因是因為吃完飯後人體的血流會集中到胃,用以消化食物。如果此時開始運動的話,會血液會流到骨骼肌,胃的血液供應就減少了,因此引起消化不良。且不論增加骨骼肌的血供是否會引起胃血流量的減少,也不論胃血流量減少是否與消化不良有關,如果胃在工作的時候不能運動的話,那麼考慮到胃內的食物通常要經過4-6個小時才能徹底排空,那麼飯後不止半個小時,而是數個小時之內都不能運動了。果真如此的話,恐怕大多數運動的人都「犯了錯」,在不適合的時間運動了。

當然,以上的分析並不是要推薦大家在飯後馬上開始運動,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被誤導,失去運動的機會和動力。要知道缺乏運動造成的健康風險可是明確得多的,比飯後運動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要嚴重的多。正確的做法是,在有進一步的證據證明「飯後立即運動」確實會誘發消化不良以前,根據自身情況安排運動時間即可,注意不要空腹時運動,容易引發低血糖。(註:這一點可能與一些專業運動員的指導有不同,這裡面有成績表現等因素的考慮。對於一般人的運動建議仍是如此。)如果你確實經常在飯後運動時出現胃痛或胃部不適,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是罹患消化不良的患者,應該到正規醫院尋求幫助。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有效避免膝關節炎的幾種運動

雖然大家大家都已經漸漸的意識到了鍛煉身體有益身體健康,但是由於鍛煉的方法錯誤,或是其他的工作等原因導致了許多人的膝關節容易受到傷害。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運動方法才能真正的保護好膝關節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騎車

騎自行車時大腿肌肉有節律地收縮,能使股四頭肌得到很好的鍛煉,而膝關節運動範圍不是很大,關節受力較小,減少關節面撞擊和磨損的機會。自行車的座位不宜太高,以腿不完全蹬直為度,速度不宜很快,每天可進行30~40分鐘。

慢跑

也可以走跑交替。膝關節損傷症狀不嚴重的老人,可以選擇慢跑或走跑交替的方式增強關節韌帶彈性。但跑步時最好用前腳掌著地,以減緩膝關節的震動和膝關節損傷。跑步時雙臂要自然擺動,用鼻子吸氣,用嘴呼氣。跑步速度以不感到氣短並能邊跑邊與別人說話為度。跑步結束後不宜馬上停下來,而應步行或原地踏步。

靜力力量練習

包括下蹲運動(練習大腿部前面的股四頭肌和腰背部的肌肉)和臀部運動(練習臀部和大腿部後面的肌肉)。

步行

緩步行走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行走時,腿要緩抬輕放,步速可控制在每分鐘60步以內。每日可步行20~30分鐘,並長期堅持。

器械運動

根據自己的關節情況舒緩進行,運動幅度不要過大。不過分用力進行較重器械的運動,柔韌性訓練也要在自身能力可控制的範圍內。每次活動時間為30分鐘左右,應多種器械交替進行和不出現過度的疲勞感。如果在健身房內,應在醫生或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運動降壓 注意3個要點

運動降壓注意3個要點

要點一:運動持續1~3個月才有效

經常鍛煉可增強心臟泵血能力,有助降壓。合理運動可使收縮壓降低4~9毫米汞柱,這一效果有時相當於服用某些降壓藥。部分患者通過鍛煉,甚至可遵醫囑減少降壓藥用量。血壓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的健康人,堅持運動也可防止年齡相關的高血壓風險。經常運動還有助於控制高血壓的另一大風險因素———體重。但是,要想保持血壓不超標,必須堅持持續運動,通常1~3個月才會有效。此後,只要繼續堅持鍛煉,降壓效果就可保持。

要點二:充分利用零碎時間

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都能幫助降壓。對多數人來說,並不需要每天專門在健身房進行幾個小時的有氧鍛煉,日常生活中就能隨時適度增加體力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打籃球或網球、爬樓梯、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及跳舞等。但運動中一定要預防跌倒,並量力而行。

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都可以。如果抽不出整段時間,可以化整為零,例如抽出3個10分鐘進行有氧運動。另外,每天儘量減少久坐時間。

要點三:練力量時別屏氣

力量訓練可能會導致血壓在短時間內上升,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合理的力量訓練對改善血壓的作用遠遠超過運動過程中臨時血壓升高的危險。力量訓練還可改善心血管健康,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總體風險。

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老人益處多。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7日報道,每周2次、每次1分鐘的高強度間歇鍛煉,能明顯改善60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狀態。


膝關節痛有哪些鍛煉方法

膝關節痛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症狀有關節腫脹、疼痛、僵硬等,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膝關節鍛煉方法比較多,比較簡單易行的有以下幾種:

膝關節痛病人的運動療法

膝關節痛病人可通過適當運動來緩解症狀,控制病情的發展,特別是針對性較強的運動療法。現提供6種防治老年性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供中老年朋友選擇,在其膝關節疼痛緩解後,應開展以下積極的運動療法,以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