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怎麼辦? 7個特殊「經期」不得不防

  痛經怎麼辦?有規律的月經是生育的必要條件,說明生殖系統功能正常,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但是,除了正常月經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月經。

  1、初潮

  人類的生殖系統,出生後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隨著生長發育,女孩十三四歲左右,出現月經來潮。首次來月經,醫學上稱「初潮」。「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到來的重要標誌,部分少女初潮後一段時間,月經周期可能不太規則。其主要原因是,月經周期調節功能不夠穩定,容易受到內外因素,如體質、情緒和環境改變等影響,要注意心理疏導和衛生保健。

  2、痛經

  醫學上稱為原發性痛經。大多發生在初潮後1年-2年內,疼痛最早出現在月經來潮前12小時,行經第一天疼痛,持續2天-3天緩解。疼痛程度不一,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到腰骶部和大腿內側,有時伴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體格檢查和儀器檢查無器質性病變。可採用口服止痛藥、避孕藥治療,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3、絕經

  女性經歷了生育力旺盛的青壯年時期後,卵巢功能開始自然衰退,性激素分泌減少。到一定限度,子宮內膜即不再發生周期性脫落出血,也就沒有了月經。最後一次月經稱為絕經。絕經前往往有一個過渡時期,此時月經不規則,並伴有一些生理和心理變化,如頭痛、低燒、眼瞼水腫、乳房脹痛、腰酸背痛、口渴、口腔黏膜潰瘍,情緒不穩,稱為「經前期綜合徵」。除了自我調整心理狀態外,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雌激素進行治療,也可試用麥斛地黃湯。

  4、激經

  懷孕以後卵巢停止排卵,不會再來月經,但有極少數婦女懷孕早期仍有少量月經一樣的陰道流血,稱為「激經」。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這與體內激素水平高低有關,婦女懷孕初期,體內孕激素水平較低,子宮蛻膜的形成還不完善以致出血,被誤認為是「月經」。這種現象不會超過懷孕後4個月,對母親及胎兒無不良影響。

  5、閉經

  年滿18歲尚未來月經者稱原發性閉經。除懷孕、哺乳和經絕期,已來月經,後又停止,3個月以上者稱繼發性閉經。全身性疾病、環境改變、精神刺激都可影響卵巢功能而引起閉經,某些生殖器官病變或發育異常也會引起閉經。對於閉經應儘早檢查,查清原因,及時治療,否則,可影響生育。青春期閉經首先要注意經期衛生,保暖,合理安排學習生活,消除緊張因素,改善營養狀況,尤其是停止不適當減肥。可採用通經、調節內分泌,促進排卵等治療措施。如不奏效,可用藥物恢復人工周期。

  6、倒經

  有的婦女每當月經來潮時,就會出現口中咯血、鼻腔出血甚至外耳道流血、眼結膜出血或便血,醫學上稱之為「代償性月經」,俗稱「倒經」。還有的 「倒經」是由於創傷,如刮宮、剖腹產、子宮切除手術時,子宮內膜移位到肺部、胸膜、消化道和皮下組織等子宮以外的部位,與原位的子宮內膜一樣受雌激素調節,發生增生、脫落,醫學上稱為「子宮內膜移位症」。月經來潮時,即出現痰中帶血或咯血、周期性血尿、嘔血、便血及皮下出血等,絕經後才不再出血。發生 「倒經」,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7、暗經

  個別育齡婦女,雖有卵巢和子宮內膜的周期變化,但無經血流出,這種情況稱「暗經」。暗經不影響生育,這種情況極為少見,經醫院專科醫生全面檢查才能確定。

  痛經是女性比較特殊的月經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

  痛經怎麼辦?

  針灸法

  體針:取氣海、關元、雙側子宮穴進行針刺,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艾灸:辯證選穴位,每次選用3個穴,每穴施灸20分鐘左右,連續治療4天。

  外敷法

  敷臍療法:將痛經散於經前1天或經來時敷貼臍眼,於月經結束時取下即可。

  腹部敷貼法:把化瘀止痛熱敷散研成細末分為3份,用時以1份加入米醋,裝布袋放鍋內蒸製熱透,熨敷在腹部,藥袋上加用熱水袋助熱加溫。

  穴位敷法:把痛經散研細末,用適量凡士林調和成膏狀貼敷於關元穴上,外用紗布固定,24小時換藥,3天為1個療程。

  食療法  玄胡益母草煮雞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雞蛋2個,將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雞蛋熟後去殼,再放回鍋中煮20分鐘左右即可飲湯,吃雞蛋。具有通經、補血、潤膚、美容功效。適合於婦女氣滯血瘀型痛經。

  黑豆蛋酒湯:黑豆60克、雞蛋2個、黃酒或米酒100毫升,將黑豆與雞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調中、下氣、止痛功能,適用於婦女氣血虛弱型痛經,並有補血潤膚功效。

  姜艾薏苡仁:乾薑、艾葉各10克,薏苡仁30克。將前兩味水煎取汁,將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藥汁同煮至熟,具有溫經、化瘀、散寒、除濕及潤膚的功效,適用於寒濕凝滯型痛經。

    編輯推薦:

    痛經怎麼辦?有快速止痛的方法嗎?

    秋季易痛經 3個部位做好保暖

    過量吃綠豆致痛經 夏季綠豆養生禁忌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白領保養眼睛小貼士

  如何用眼睛

  其實保護眼睛只需要把握兩個原則——勞逸結合和避免刺激。

  勞逸結合隨著電子化辦公的推進和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的眼睛健康正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從用電腦辦公,到上下班路上玩手機遊戲,再到下班後看電視上網打發閒暇時間,人們的眼睛始終都在高度緊張地工作。其實在您下班休息的同時也應該讓眼睛「下班休息」,甚至工作時,也應抽出一定的時間給眼睛一個「課間休息」,以放鬆眼部肌肉,改善局部緊張狀況。

  避免刺激眼睛是人體中最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器官。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能有意識地避免強光對眼睛的刺激。但生活中除了強光能對眼睛造成刺激性傷害外,刺激性氣體、油煙等都會對眼睛造成刺激性傷害。此外,應注意不要隨意用手揉眼睛,以免因手上的細菌引起炎症。

  如何養眼睛

  閉目養神除夜晚睡眠時外,眼部肌肉均處於緊張狀態,閉上眼睛可以使眼部肌肉處於放鬆狀態。因此,最簡單的養眼方法就是每隔半小時至一小時閉上眼睛休息一會兒,能有效緩解眼肌緊張痙攣。

  調節視距除遺傳因素外,近距離工作是導致近視的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學習和工作時應格外重視調整視距。近距離工作或學習30~40分鐘,應調整視距,向遠處或四周眺望,以緩解睫狀肌緊張狀態。

  熱冷敷交替先熱敷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眼周肌肉緊張,繼而冷敷可以保持眼周皮膚光滑有彈性,避免鬆弛出現小皺紋,並可提振精神。熱敷時以溫度適宜的溫水浸濕柔軟毛巾,先輕擦眼周,再將毛巾折成長條敷在眼睛上至不覺溫熱,重複數次。然後換用冷水浸濕的毛巾冷敷片刻即可。

  眼周穴位按摩眼周按摩有別於眼保健操,是通過輕度刺激眼周穴位達到緩解視疲勞的方法。可以指揉眼周的太陽、四白、承泣、魚腰、瞳子髎、攢竹等穴位。一般每次選擇兩三個穴位,每個穴位操作半分鐘至一分鐘。

  電腦已經成為白領一族不可缺少的工具,經常使用電腦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充血。中醫認為用眼過度傷肝血,因此,長時間伏案在前的白領們要想護肝養血需多注意用眼衛生及多食新鮮蔬果。

  隨著現代工作、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都市白領已到了無電腦不能成事的地步,常覺得眼睛發乾。

  其實,眼睛乾澀只是眼疲勞的一種,如果經常對著電腦或書本,過度用眼會消耗肝血。《黃帝內經》的「五勞所傷」中有一傷:「久視傷血」。這裡的「血」,指的就是肝血。實際上,眼睛與肝臟聯繫緊密。「肝藏血」,即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而且「肝開竅於目」。雙眼受到血的給養才能視物,而過度用眼,會使肝血虧虛,使雙目得不到營養的供給,從而出現眼乾澀、看東西模糊、夜盲等。

  另外,長期久坐用眼,除雙目供血不足外,頸椎、腰椎也會產生勞損,總得不到緩解,也會對肝臟造成損害。這種情況下,出現雙眼疲勞、視力下降,甚至面色萎黃,頭暈眼花的症狀,也就不奇怪了。

  久視以及輻射,為「電腦一族」的眼睛健康埋下了隱患。這類人需要在注意用眼衛生的同時護肝養血。可以考慮食療和藥療相結合的方法。日常飲食中,適當吃些豬肝、雞肝等動物肝臟,同時補充牛肉、鯽魚、菠菜、薺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在中藥里,當歸、白芍等可以補血,菊花、枸杞則有明目之功效,經常用眼的人可以將其泡水代茶飲。

  當然,並不是說,一出現眼部不適,就得馬上補血。屈光不正、角膜炎、白內障等眼部疾病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眼乾澀、視物模糊、流淚等症狀,因此不能輕易地自診為血虛。當出現難以緩解的不適感時,要及早去醫院確診。

秋季正確進補法則

  

  稍不注意就發胖

  肥胖人人都不想,既有礙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李主任強調說,秋季是容易發胖的季節。此時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旺盛,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這時應調節飲食,多吃低熱量的食品,如赤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同時要增加活動量,加強體育鍛煉。

  春捂秋凍有道理

  「春捂秋凍」是人們都知道的一句俗語,但其中的含義卻未必人人都能領會。大眾對於秋凍的理解,不應只局限於不忙添衣上,還應從更廣義的層面去看待。「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項目,但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只要周身微熱即可停止,以保證不使陽氣外耗。同時,大眾秋季堅持冷水浴,對於提升體質有明顯效果。

  體育鍛煉注意多

  秋季堅持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免疫功能和身體抗寒能力。但是,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也有講究。首先,要注意防受涼感冒,根據天氣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鍛煉後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容易著涼。對於中老年市民來說,尤其要當心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處的運動損傷。因此,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李主任同時指出,秋天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選擇相對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另外,秋季氣候乾燥,市民鍛煉後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

  進補養身需得法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階段。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一忌無病進補。這樣既增加開支,又不利健康。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等。二忌慕名進補。「很多人喜歡服食人參,其實濫服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對症下藥,市民進補前最好諮詢中醫師,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秋補多吃「甘酸」少「辛辣」

  立秋後,雖然「秋老虎」的餘威尚在,但畢竟日漸勢微。食欲不振的苦夏過後,人們的口漸開,於是,到大小飯館、火鍋店「貼秋膘」的食客多了起來。

  「貼秋膘」的說法讓許多貪吃的人找到了藉口。清朝時,民間流行在入伏這天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與立秋時體重對比來檢驗肥瘦。那時候,人們對健康的評判還比較簡單,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人在伏天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

  飲食「黑白配」助你安度寒燥秋

  秋季的天氣變化往往會使人措手不及,冷暖變化不規律使各種疾病多發,最常見的有中風、支氣管炎、哮喘、胃病、咳嗽復發等等。其主要原因是人體受冷空氣刺激,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同時,血液中的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以及氣候乾燥所致。

 

白領擺脫亞健康寶典

工作的繁忙、身體的疲憊和精神上的壓力,已經使很多辦公室白領失去了健身的機會和興趣,亞健康問題通常就會藉機產生。那麼辦公室一族如何擺脫亞健康的困擾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秋季關節痛刮痧治療

秋季氣溫越來越低了,這個時候是關節炎的始發期,現在開始關節疼痛了,怎麼治療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