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的實際應用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源於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如有「《素問》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艾灸能防病也能治病,可以提高免疫力。古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就是要經常將足三里穴艾灸到起水疱(所以叫「不干」)。這是上千年的經驗總結,確有實效。現在很多人知道艾灸能治療一些常見病,比如感冒、凍瘡、風濕骨痛等等,其實艾灸還有其他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用途,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

手足癬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穴、陽陵泉,還有發癢的部位(類似阿是穴)。

蟲蛇咬傷

被蟲蛇(比如毒蛇、蜜蜂)咬傷後,在反覆沖洗傷口和擴創排毒後,可用艾條灸傷口,即用艾條放於傷口處,反覆灼燒2~3次。當蛇毒或蜂毒遇到高溫高熱時,即發生蛋白質變性而遭到破壞,失去活性與毒性。此法雖然痛苦,但療效顯著。

咳嗽

現在流行冬病夏治,多用三伏天灸。艾灸簡單易行,療效卻優於天灸。艾灸止咳選穴不宜多,膻中、肺俞、大椎、足三里四穴足矣。

痛經

艾灸氣海、關元、大腸俞和足三里,療效確切。產後宮縮痛可以如法炮製,也多有良效。

雞眼

直接對準雞眼施灸,溫度比普通的灸法要高一些,通常3~5次即會脫屑。

小兒遺尿

遺尿是小兒常見病。主要選關元、腎俞、百會和至陰穴,多有良效。

順便說一句,艾灸結束以後,剩下的艾灰也有不少用處,可以止癢、除味、燥濕,還可以給花草做肥料。

小兒營養不良

當下小兒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者並非因缺衣少食,而是脾胃虛弱、吸收功能差所致,艾灸健脾和胃效果極好,通常艾灸下腹部丹田處、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以及足三里穴即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葉不只用來艾灸

中醫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除寒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中藥材,也是平常人們居家保健的常用之品,可泡腳、艾灸,以及製作美食。它的保健養生、預防疾病的功效不容小覷。

止癢:艾葉外用有祛濕止癢、抑菌的作用。濕疹導致的皮膚瘙癢、腳部細菌滋生引起的瘙癢,可用艾葉煎水,清洗、浸泡。

治療風濕痛:艾葉有活氣血、逐寒濕、溫通經絡的作用。用菊花與艾葉一同製作成護膝以及護腰墊,可以緩解關節紅腫、酸痛、僵硬,以及腰背酸痛等。

調理痛經:艾葉有暖血溫經的作用,又能壯子宮,所以治療婦科疾病的方劑中多會添加。當女性發生痛經時,可以食用艾葉煮蛋、艾葉母雞湯或艾葉紅糖茶來調理。

緩解頭痛:艾葉枕頭對調理因天氣寒冷、潮濕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效果,長期使用艾葉枕頭還可以預防感冒與緩解頸椎疼。

止盜汗:清醒時候不流汗,一旦入睡便會大量的出汗,中醫稱這種現象為盜汗。《本草綱目》指出,可用艾葉10克、白茯苓15克、烏梅3個,一同煎水,睡前服用治療盜汗。

當然艾葉的作用還不僅僅這些,還可以做出諸多的美食,如艾草青糰子、艾草糍粑、艾草蒸蛋、艾草餃子等,但是使用艾草也有一定注意事項。

首先,不宜一次性服用太多,容易引起噁心、嘔吐以及腹部不適等。其次,艾草中的油脂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出現皮膚發熱、潮紅,最好停止使用。另外,艾草性溫,容易上火的人群最好不要使用,使用艾葉之前最好先諮詢醫生。

艾灸美容養生功效

將艾葉曬乾,搓取艾絨,製成艾柱,置於選定的穴位燃燒,用治百病,這種神奇的艾灸療法,流傳至今已三千多年了。現將臨床常用養生與美容,並有良好效果的艾灸療法選介於下:

治面部皺紋多:臨睡前,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面部的穴位,約距穴2~3厘米左右選進行熏灸,每次選2~3個穴位,各灸5分鐘左右,至皮膚產生紅暈為度。魚尾紋多,選太陽、絲竹空;額紋選陽白、印堂;笑紋選地倉、下關、頰車。或將鹽末填平臍孔,切取0.3厘米的鮮姜1片,中心用針穿刺數孔後置於臍上,薑片上置中艾炷(如黃豆大)點燃施灸。至艾炷全部燒完再換一艾炷,每次3~5壯,至局部皮膚產生潮紅為度,每晚1次。

治疣:首先常規消毒疣部,再用凡士林少許塗於疣上,取艾絨製成與疣相同大小的圓錐形艾炷3個,將1個艾炷放在疣上,點燃使艾炷燒盡(一般不痛,如艾炷大於疣則燒灼正常皮膚引起疼痛),去艾灰後,疣上再略塗凡士林(起粘附作用),將艾炷放上點燃,這樣連灸3個艾炷,疣被燒焦。一般治療1~2次,疣體脫落,治療後消毒紗布覆蓋,以防感染。

治面癱:用隔姜灸法,即取新鮮生薑切0.2厘米厚的薑片,上用針刺數孔,將艾炷置於薑片上點燃,在患側的陽白、頰車、地倉、顴髂及四肢雙側的合谷,足三里穴,每穴施灸3~5壯,施時局部灼燙時,將薑片提起片刻再放下,反覆幾次,直至艾炷全部燒完。每晚臥前施灸1次。

治牙齒鬆動:每晚臨睡時,端坐凳上,將艾條點燃後,在下肢的絕骨、湧泉穴上懸灸,每穴2~3分鐘,至局部出現紅暈,再請家人幫助,施灸腎俞、大杼穴,每穴2~3分鐘,至局部出現紅暈。農曆每月前2日下午5時~9時施灸。補腎益精,強骨固齒。

治雀斑:以艾條點燃後,熏熨合谷、曲池及面雀斑處,使局部有溫熱感,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施灸時,尤其面部要小心艾灰掉落,灼傷皮膚,每晚或隔日晚上施灸1次。通經活血,防治雀斑。

治黃褐斑:臥前取1支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黃褐斑局部施灸,艾條距皮膚2~3厘米,至局部皮膚產生紅暈,自覺有溫熱感,施灸10分鐘左右,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燙傷皮膚。

治眼瞼下垂:用艾條點燃後,在上眼瞼至前額部來回懸灸,至局部紅暈,自覺溫熱舒適,施灸20分鐘左右。施灸時小心艾灰掉落燙傷皮膚。每晚1次,10次為1療程。

治面部虛胖:每晚臨睡前,將艾條點燃,端坐床前,分別灸足三里、天樞、中脘穴,每穴懸灸5分鐘左右,局部出現紅暈,自覺溫熱舒適感。益氣健脾,養血容顏。

治痤瘡:將艾條點燃後,在面部顴骨、下關、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約1~2厘米,每穴灸2分鐘,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艾灸太白穴 消除肌肉酸痛

生活中大家都有過這種體會,若很久不運動之後突然運動,或突然提了一次重物,常常會肌肉酸痛,渾身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艾灸也是補腎好方法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的精氣從功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後,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