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濕的夏季如何防暑熱?

  中暑了,輕則讓人頭暈、頭痛,重則可能危及生命。那麼,在高溫天,該如何躲開暑熱帶來的危害呢?

  避開3種情況

  以下三種情況一定要避開:一是長時間在室外工作或大量運動;二是在悶熱、不通風的環境中,沒有及時補充水分;三是從外面很熱的環境進入室溫很低的空調房時,也容易發生中暑。

  出現頭暈、耳鳴、噁心、胸悶、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但體溫不超過37.5度,這是中暑前期的表現,要引起警惕。輕度中暑則表現為面色潮紅或蒼白、氣短、大汗、皮膚灼熱或濕冷、心率增快、脈搏細弱。如果中暑特別嚴重,會引起熱痙攣,甚至熱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膚變涼、暈眩、虛脫等症狀。7月10日,在山東棗莊礦難救援中,3名救援人員因高溫中暑而導致死亡就屬於這種情況。

  做好7點預防

  夏天中暑的發生率很高,除了不要掉以輕心,還要做到以下7點:一是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以免降低身體抵抗力;二是適當飲水,多吃一些西瓜、梨等水果,以及綠豆湯、酸梅湯等消暑飲品;三是儘量避免在11時到15時高溫時段出門,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悶熱的桑拿天也要儘量減少外出;第四,外出時要戴好太陽帽、太陽鏡等,免受陽光的直射;第五,運動後及時補水,出汗多的人可以少量多次喝一些淡鹽水;六是衣服應寬鬆,多穿棉質布料、顏色較淺的衣服;七是外出旅遊或出差時若感不適,可用一些如仁丹、清涼油、風油精、十滴水、薄荷錠等降溫藥品。

  學會4步急救

  如果發現自己或別人出現中暑症狀,首先應迅速把病人置於通風陰涼處。讓其仰臥,墊高頭部,解開衣領,安靜休息。然後進行物理降溫,用冷水或稀釋的酒精幫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濕的毛巾或冰袋、冰塊放在患者頸部、腋窩或大腿根部腹股溝處等大動脈血管部位,幫助患者散熱。清醒者可喝一些鹽水。最後,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出現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皮下出血或全身皮膚發黃等症狀,應該立即送醫院進行急救,切勿耽誤病情。

     推薦閱讀:

    酷夏謹防三病 中風陰暑和寒濕病

    夏季到了,面對酷暑,人們為了解暑降溫,都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殊不知在大熱天裡,要做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除了防暑降溫外,還要充分注意防止常見而易被忽略的三種疾病——中風、陰暑、寒濕病。


    夏季避暑常識 讓你耐得住高溫

    夏季高溫很容易讓人中暑,如果你感到頭暈、眼花、頭痛、噁心、胸悶、煩躁等症狀,你可能就中暑了。一旦出現中暑症狀,我們應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找一個陰涼處坐下休息。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跟著李時珍學養生 藥膳養生是其精華所在

  李時珍,明朝著名的藥物學家和醫學家。在養生方面,李時珍倡導「防重於養,未老養生」的未病思想,這正是如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流行觀點。

  李時珍的養生學說博大精深,藥膳養生是其精華所在。藥膳,簡而言之就是把食物與藥物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色香味俱全的特殊菜餚。通常以蔬菜、肉類、蛋類、乳類及水產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適當的藥物。這是中醫「藥食同源」、「醫養同理」的理論產物。

  注重食藥方面的禁忌

  李時珍「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李時珍主張用不同性質食物糾正或調理人的體徵或病態,通過調節生理平衡,防止生病,對已經出現的寒、熱、虛、實等情況,及時採用食療加以調治。

  李時珍還主張食藥配合,互為輔佐,一是先攻後養,以藥攻下邪氣,隨後以食物修補正氣,常用米湯、米粥補胃養氣;二是消減藥物的毒性,如治療頭痛、頭風,取附子與綠豆一起煮,綠豆煮熟後放棄附子不用,只服綠豆。

  李時珍非常注意食藥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間的禁忌,如吃瓜類禁止吃油膩大葷,以防滑腸腹瀉,消化不良;二是藥物之間的禁忌,如服中藥煎劑時,禁止吃豬肉、豬油、狗肉、羊肉等動物脂肪和蔥、蒜等腥躁之物。

  認為粥是最佳滋補品

  在李時珍諸多的養生方法中他特別推崇藥粥養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載的藥粥就細分補氣、補血、健胃、清熱、解表等將近十七類。

  李時珍認為,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糯米粥、紅薯粥、大米粥、粟米粥等,在養生保健方面都有著特殊的功效。

  李時珍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李時珍認為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所以,李時珍特別推崇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可見食粥養生對人的重要。從現代許多長壽老人的經驗中也能驗證李時珍的食粥使人延年的理論。

  藥粥製作得法與否,不僅影響味道,還直接影響其養生治病的效果。古人講究擇米、火候。李時珍認為,大米、小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他提出的「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大米中一併煮粥,並擱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驅暑的功效。

孫思邈:注意生活細節讓健康來得更容易

  唐代的非常重視調養人的性情,尤其是重視生活細節。小的時候身體不好,為了給他看病,家裡把錢都花光了。在他十幾歲時,才開始學醫,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大醫,被老百姓稱為「藥王」。最後享壽達一百多歲。

  是如何從一個病弱少年,變成一個長壽的人的呢?

  除了對於治療的熟悉,可以給自己看病外,對調養攝生的重視,也是重要的原因。現在很多養生方法,都是從的養生理念發展來的。

  孫思邈認為,養生必須從生活細節做起,才能保證健康。稱之為「養性」,養性就是養生的一部分。他說:「夫養性者,欲所習成性,性自為善,不習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簡單地說,如果我們養成了好的習性,那麼身體氣血就平和,百病自然不生。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

  我們可以看出,非常重視生活習慣,他希望一些好的做法,成為人們的習性。我在這裡,只講講其中的一個小細節吧。

  幾次提到早晨起來,要先講些好事兒,不要講一些計較錢財的事兒,不要講壞事。他說:「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清旦常言善事,勿惡言」(《千金方卷二十七·養性》)。幾次提到這個細節。這其中是什麼緣故呢?

  原來,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重要,這種狀態是從早晨就開始的,以什麼樣的心態迎接一天,非常關鍵,這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內容。身為大醫,關注的領域十分廣泛,除了人的身體,他對人的心理也十分關注。

  認為心理會影響身體,所以他十分重視從生活細節上來調整心理狀態,他專門寫了一段話,講家庭成員之間有了矛盾,要早說,說開了就好了,不能忍著,久忍會生病,甚至會重到「不救」的地步。這是長期給百姓看病,了解到生活細節對健康的影響,才會寫出如此生動細緻的內容。

  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如果心中善良的事情裝多了,人自然就向善了,這樣氣血平和,自然減少了患病的幾率。他告訴我們「善言勿離口,亂想勿經心」。要經常講行善的好事兒,多講自己自然也受影響。尤其是在早晨,如果我們就講述一些美好的事兒,我們就會以一個充滿陽光的心態來迎接一天的到來。

  還說,「勿言行善不得其報,以自怨愁」,因為「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有很多人常抱怨做善事沒有回報,其實,不必考慮回報,堅持做下去,你周圍的環境自然改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靈會改變,這就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回報了。

  有些人,每天講述的都是一些負面內容,什麼地方撞車了,誰的生意失敗了,哪個國家經濟崩潰了,哪裡的火山又噴發了,等等,總是在哀嘆。哀嘆的結果,是他做事總是在混。這是一種消極的生活狀態,如此下去,整個人便處於低迷狀態,健康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讓我們關注的那麼多的細節中,有一條就是「勿嗟嘆,勿唱奈何」,就是別沒事兒總是說「怎麼辦啊!」「沒辦法啊!」,這樣會讓我們的態度消極。

  一代宗師,經常拿個小本子,聽到別人做善事了,就「隨聞隨錄」,然後講給別人聽。後來,他到哪裡行醫,哪裡的風氣就會改善(「杖履所至,人隨之化」)。為什麼呢?這是他在傳播善的種子,在傳播積極的生活態度,這對大家的身體和心靈都有好處。

  這些大醫都非常重視生活細節,他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是由各個細節構成的,如果人們能夠把每個細節都向積極方面調整,那麼,生活就變得積極、陽光了,氣血平和,健康也是可以預期的了。

即使在室內也應時時緩步

在室內散步,也應先做準備活動:站起來,整理好衣服,調整好呼吸,用導引術中站立功的方法做一些準備工作,如活動一下腰背、腳踝等,然後再從容邁步,慢慢開始,越走精神會越好,足下越有力,人會感到非常爽健。

老年人洗浴不宜過頻

晚上躺在床上,可作干浴,最好先將雙手搓熱,從上而下用手摩擦周身的皮膚,可以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持之以恆,周身氣血暢通,舒筋活血,對身體健康十分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