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清體質。
按體質拔罐進行補瀉,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注意身體狀況。
有心臟病,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血液性疾病,皮膚過敏,浮腫,水腫,血壓過高,有血液疾患及有出血傾向者,患皮膚病以及孕婦、經期,還有過飽、過渴、過飢、醉酒時都不適宜拔罐。
三、有些部位不宜拔。
肚臍、心前區,皮膚細嫩處、破損處、靜脈曲張部位、瘢痕處,乳頭、骨頭突出處均不宜拔。拔罐舊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別拔。
四、拔罐後不可立即洗澡。
拔罐後,皮膚處於一種被「傷害」的狀態,敏感脆弱,此時洗澡非常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等,建議等上兩三個小時。
五、拔罐時應注意保暖,避免有風直吹,防止受涼。
六、根據病情拔罐,一般為輪流取穴,一次不宜過多。
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時,不應再於原部位重複拔罐。
七、隨年齡體質性別判斷拔罐時間。
拔罐時間應根據年齡、體質、性別及病情輕重緩急而定留罐時間,一般拔罐時間為10~15分鐘,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疱。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八、拔罐後不慎起疱,應及時塗燙傷膏,或去醫院處理。
九、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
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症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脈微細無力等暈罐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注意保暖。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緩解並恢復正常;重者可針刺人中、內關、足三里、中沖等穴或艾灸百會、中極、關元、湧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緩解並恢復正常,或馬上送醫院處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注意夏季拔罐的多種效應
1、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於體表,由於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於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脹感,或發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並非全部出現,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後,局部的軟組織呈現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後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天。這些,都屬於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中醫和西醫可根據局部的反應情況來診斷和輔助診斷疾病。中醫認為,拔罐區出現水泡、水腫、水氣過多者,揭示患濕氣證。出現深紅、紫黑或丹痧,或觸之微痛,兼見身體發熱者,提示患熱毒證;身體不發熱者,提示患瘀血證;皮色不變,觸之不溫者,提示患虛寒證;微癢,或出現皮紋,提示患風證。
有關刺絡拔罐吸出的液體,可表現不同的病情。一般認為:鮮血顯示病情較輕,黑血或瘀塊顯示瘀阻較重,黃水顯示濕熱證,清水顯示寒濕,血水往往出現在治療的開始階段或疾病即將痊癒階段。至於出血量多少,亦可提示病情的輕重及轉歸。有些患者開始治療時,出血量少甚至不出血,這是瘀血阻塞嚴重或風氣盛的表現,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瘀血逐漸被吸出,出血量才漸漸增多,但隨著病情的好轉,出血量又會漸漸減少,直至吸不出血。
西醫認為,拔罐區若出現微細出血,可作為診斷髮疹性疾病(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斑疹傷寒等)的依據之一,因為這些疾病的發疹前期都發生毛細血管的損害。若出現印痕黑暈,其中有出血之紫斑,而且相互重疊,則為斑疹傷寒的陽性反應,這種反應較變形菌微生物凝集反應或立克次體凝集反應平均可提早2天出現,且陽性率高;出現很多大水泡,提示有水液瀦留,肢體有不明顯的肉眼難以觀察出現的水腫症;
呈現粉紅色或無色斑,提示患有神經痛或高血壓症;呈現深紫色斑,並且在紫紅色的印痕中間常出現黑褐色斑紋者,提示患有肌肉風濕症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若治療過程中這些印痕或斑紋逐漸減少,則提示病情減輕、好轉或痊癒。
2、異常反應
上罐後,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於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涼、發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塗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乾枯鬆弛(如老年人),加上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於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於是遠端的組織出現缺血,故出現發麻、發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組織壞死。
暈罐,是指在拔罐的過程中,病人出現頭暈、心慌、噁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引起暈罐的原因為虛弱、飢餓、疲勞、精神緊張,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單純拔罐引起暈罐者極為罕見,只有在施行針罐法和刺罐法時偶有發生。
3、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如下: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於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於飢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後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境氣溫不要太低,儘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
(3)上罐後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皮膚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塗藥罐、敷藥罐出現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鬆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後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局部皮膚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後,塗以甲紫藥水,並加以包紮,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針罐法時,如針口過於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傳感,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後再進行拔罐。
哪些人最適合拔罐呢
從中醫理論來談,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而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降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最適合患這些病的人群: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慢性胃炎、神經衰弱、性神經衰弱、偏頭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陽痿、頸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損傷坐骨神經痛、落枕、網球肘、婦科疾病、更年期綜合症、急性扁桃體炎、牙痛、神經性皮炎、兒童消化不良、小兒腹瀉、遺尿症等。
有些人不宜拔罐,屬於拔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
拔罐雖然能治很多病,但最好先諮詢醫生,看自身狀況是否適合選擇在家拔罐。在醫院門診中,因自行拔罐不當而被燙傷的患者不在少數,更有人誤將燙傷當成「拔出了濕氣」。對於出現水泡不能視為常態,應該立即到醫院進行處理。
拔罐禁忌多勿亂用 這7類人不適合
拔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對它都不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歷代沿襲,至今不衰。
真空拔罐罐印的含義及注意事項
拔罐是中醫傳統的療法之一,拔罐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深受大家的歡迎。拔罐的類型有很多,比如真空拔罐就是其中的一種,那麼,真空拔罐罐印的含義有哪些呢?真空拔罐要注意哪些事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