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冬季寒冷人體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日常保健除了要注意保暖外,飲食上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人體有「生物鐘」,飲食也有「食物鍾」,不同的人不同的飲食方法,要區分對待。
不同人群冬至飲食法
體弱者可多吃溫補食物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冬天的寒冷影響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冬天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如果忽略了人體本身的生理耐寒力,而一味依賴食物禦寒,過多地食用高熱能高脂肪的食物和酒類等,一冬下來,一身贅肉,民間即有「冬季又長肚子又長腰」的說法,同時還會給原來就胖或心血管功能不佳者,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妥善調理冬季食譜和食量,是冬季自我保健的關鍵。
體質偏弱而無嚴重疾病的人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選用一些藥食兩用的食品,如紅棗、芡實、薏苡仁、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蓮子、山藥、扁豆、桂圓、山楂、飴糖等,再配合營養豐富的食品,就可達到禦寒進補的目的。
肥胖者少吃多餐控制體重
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冬季是減輕體重,控制肥胖的大好時機。此時,肥胖者晚餐應少吃,並安排得清淡一些。由於晚間人體異生作用大,營養素易成脂肪而儲存,同時晚間活動量小,晚餐豐盛,則引起血脂升高,並易於沉積在血管壁上,為動脈硬化埋下隱患。多吃還要多動,研究表明,胖人和瘦人在夜間消耗的熱能大致相等。關鍵是白天,胖子活動少,身體內部活動趨於緩慢,以致熱能積存轉為脂肪。
一般來說,胖人最好少吃多餐:將同樣的食物分成5次以上吃,比起一日三餐,養分攝取不受損失,但體內產生的熱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每餐進食量減少時,可降低血中胰島素水平,增加脂肪酸的燃燒。
女性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
在寒冷的冬季,許多女性感到全身發冷,手足等末梢部位尤甚。婦女冬季應增加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尤其是鈣和鐵應有充分的供應。飲食的調攝:多吃綠色蔬菜和含鐵量高的食物,如蛋黃、牛肉、肝、腎、海帶、豆類等。少飲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會阻礙鐵質的吸收。
營養學家指出,婦女應每日攝入18毫克鐵,怕冷的女性除了保證一定的食量,攝入充足的熱量外,應有意識地多吃些富含鐵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魚、雞蛋、黑木耳、牛奶、豆類和綠葉蔬菜等,也要多吃些含碘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海水魚、蝦皮等。這樣,冬天怕冷,手足發冷的現象就會徹底煙消雲散。
溫馨提示: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宜少量多餐。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冬至幾個養生食譜:
蓮藕豬脊髓湯
原料:連骨豬脊髓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瀝乾水分。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適用於陳舊性腰肌勞損所導致的腰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的輔助食療。
牛內紅棗湯
原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將牛肉塊,紅棗同人砂鍋,加清水適量,放人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蓮藕章魚湯
原料:蓮藕、章魚各250g,精鹽2g,香油少許。
做法:蓮藕洗淨切片,章魚加工整理,洗淨,切小塊。將蓮藕片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上火煮至斷生,再放入章魚塊,煮熟後加精鹽調味,淋人香油即可。
功效:有清血熱、降肝火。對高血壓症有一定食療作用。
銀耳羅漢果煲雞湯
原料:銀耳40g,雞1隻,羅漢果4個,南杏少許,紅蘿蔔200g,姜2片,鹽適量。
做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浸透;雞剝好,去內臟,焯水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紅蘿蔔去皮,切厚塊。加適量清水人湯煲煲開後,放入雞、羅漢果、南杏、銀耳、紅蘿蔔及姜,煲開後,改用慢火繼續煲約3小時左右,加入調味料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增強體質,延年益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冬至時節養生 中醫推薦4大方法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季是保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季節,那麼冬至如何養身呢?
一、冬至養生重點要養心(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養生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二、起居護養要適度(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菸,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三、順時奉養(順四時而適寒暑)
告誡老年人要「依四時攝養之方,順五行休王之氣,恭怡奉親,慎無懈怠」也就是說,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會有影響,要想在自然界中求得自身平衡,首先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懂得「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只有這樣才能老當益壯,益壽延年。
四、針灸通穴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後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 把艾條點著後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後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警惕!手腳愛出汗可能也是病
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人們在天氣熱時、運動後都容易出汗,當然這些是正常的代謝活動,但是有些人卻不是如此,即使是在大冷天也都會出汗,這就屬於不正常的現象,應該引起警惕,那麼這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出汗分多種類型
出汗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天氣炎熱和大量運動後出汗屬於生理現象,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由植物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控制。當環境溫度或身體溫度超過人體自身的體溫設定點後,為防止體溫進一步升高,交感神經興奮,支配汗腺分泌,汗液蒸髮帶走熱量,從而降低體溫。汗腺分泌與運動強度有著密切關係,出汗多少有個體差異。
病理性多汗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地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不因勞動、穿衣厚或炎熱而自然出汗,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出汗也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原發性多汗指無明顯原因引起的汗腺分泌亢進狀態,是一種汗腺過度分泌的自主神經功能性紊亂。繼發性多汗是因為,人體罹患了一些神經內分泌及其他系統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低血糖、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而引起的多汗症狀。此外,按出汗部位分,多汗症又可分為全身性多汗和局部多汗。全身性多汗多為繼發性多汗,而局部多汗則多為原發性多汗。
手汗症實際上是一種原發性局部多汗,是支配雙手、腋窩、足底汗腺分泌功能的交感神經活性過高所致。有家族易感性,呈現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性,有可能會遺傳給後代。
愛出汗,手腳溫度低
原發性手汗症是一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性疾病,是亞熱帶地區年輕人常見的植物神經功能性疾病,它影響著全球約0.6%~1%的人,東方人患病比例較西方人高,約40%的病人還有家族病史。主要表現為:不受外界溫度影響的雙側手掌多汗,輕度者表現為手掌濕潤,重度者手掌可分泌出肉眼可見的汗珠,嚴重者會沿著手指滴汗。出汗與情緒活動極為相關,精神緊張時出汗更多,有的人一想到出汗,手馬上就會出汗。症狀具有突然性和間斷性,且一般每次發作會持續5~30分鐘,每日發作次數不定,睡覺時出汗反而不多。夏季症狀較重,冬季症狀相對較輕。
通常,40%~45%的手汗症患者同時伴有足底多汗的表現,25%~30%合併腋窩多汗,合併頭面部多汗者占1%~5%。而且,手足的汗多「濕冷」,有時手足溫度僅在33℃左右,比無汗者低2℃~3℃,冬天易生凍瘡,出現「脫皮」現象,偶爾有汗疱疹(手足多汗時汗腺管口堵塞,引起汗液儲留於掌趾皮膚的一種濕疹)出現。
4種方法可治療
手汗症雖然是一種疾病,但對身體健康並無大礙。不過,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困擾。比如,學生考試時,因手大量出汗易弄濕試卷;操作電腦時,汗水打濕鍵盤,汗水幹了後,鍵盤、鼠標上都會留下汗漬;從事電工工作時,手汗易導致觸電;社會交往時,由於手掌嚴重多汗而不敢與他人握手等。
為了避免這些生活中的尷尬,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選擇以下幾種治療方式來改善病症。
1、外用洗劑。外用洗劑主要是應用有收斂作用的明礬等溶液浸泡數十分鐘,連續使用數天,會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出現手部皮膚起皺、開裂等皮損現象,且療效不持久。
2、口服抗焦慮藥。鎮靜抗焦慮藥有一定療效。常用藥物有安定類鎮靜劑:安定片、舒樂安定片、咪唑安定片、思諾思片;抗焦慮藥:阿米替林片、百憂解、戴立新等。但鎮靜抗焦慮藥常會引起精神萎靡、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久服還會出現藥物依賴性。
3、局部注射肉毒鹼。肉毒鹼掌麵皮膚注射,可使注射部位1~3個月內停止或減少出汗。但這種方法疼痛感嚴重,需多點、反覆注射,容易引起掌面感染等併發症,費用高昂,每手注射治療一次需近千元,且療效只能維持1~3個月。
4、手術治療。1920年,科察雷夫首次報告應用交感神經鏈切斷術治療手汗症;1992年,蘭勒內蘇首先應用電視胸腔鏡交感神經鏈切斷術,用於治療手汗症。兩側腋下各1~3個小切口,每個約1~2公分,經小切口放入胸腔鏡,然後在電視監視下切斷支配汗腺分泌的胸交感神經。該手術時間、復原期較傳統開胸手術短,疼痛程度也較傳統手術輕,但手術仍需採用全身麻醉,費用較高。術後可能會有手掌過干、氣胸、血胸、肺部感染等併發症。
因此,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大可不必過於關注。隨著年齡增長,病情會有所緩解,勤擦手,出門帶包紙巾,不要總想著手會出汗,遇到緊急情況時不要過於焦躁,也能緩解手汗症。
冬季養生按三穴 健腎固精
冬季到來,萬物閉藏,根據中醫冬季養腎的原則,這個時節我們應該做好對腎的養護,平常人們可以鍛煉一下身體,加強對腎的保護,還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滋補腎,當然還有可以按摩穴位來使腎氣充足,腎精充腎,這也是冬季養腎的良方。
如何防治冬季咳嗽?冬季四種美食有效止咳
冬季寒冷乾燥,有些人適應不了天氣變化,頻繁咳嗽,而品種繁多的止咳藥讓人無從下手,其實,只要將生活中常見的幾樣食材組合起來,就能趕走冬季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