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治病求「治本」不求「治標」

  治病求本的具體應用,除了必須正確辨證外,在確定治則時,必須明確它的概念。

  「正治」與「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的「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在臨床實踐中,可以看到多數的疾病臨床表現與其本質是一致的,然而有時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時則與其本質不一致,出現了假象。為此,確定治療原則就不應受其假象的影響,要始終抓住對其本質的治療。

  正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藥物與疾病的證象是相反的,又稱為「逆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此皆屬正治之法。大凡病情發展較為正常病勢較輕,症狀亦較單純的,多適用於本法,如風寒外感病人,用辛溫解表法即屬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溫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不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藥物與疾病的證象是相順從的,又稱為「從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屬病情發展比較複雜,病勢危重,出現假象症狀了才可運用。其具體應用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前者用於陰寒之極反見熱象,即真寒假熱的患者;後者用於熱極反見寒象,即真熱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仍然是以熱治寒,以寒治熱。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補扶正之法治療脹滿痞塞等病證,以通利瀉下之法治療泄利漏下等病證。前者適用於脾虛陽氣不足而不健運者,後者適用於內有積滯或瘀結而致腹瀉與漏血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亦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此外,還有反佐法。即於溫熱方藥中加少量寒涼藥,或寒證則藥以冷服法;寒涼方藥中加少量溫熱藥,或治熱證則藥以熱服法。此雖與上述所講不同,但亦屬反治法之範疇,多用寒極、熱極之時,或有寒熱格拒現象時。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如是,可以減輕或防止格拒反應,提高療效。

 

${FDPageBreak}

  標本緩急

  「標」與「本」,是中醫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證的矛盾,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標」即現象,「本」即本質。「標」與「本」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標」與「本」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從正邪兩方面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以疾病而說,病因為本,症狀是標;從病位內外而分,內臟為本,體表為標;從發病先後來分,原發病(先病)本為,繼發病(後病)為標。總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義,「標」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義。

  疾病的發展變化,尤其複雜的疾病,常常是矛盾萬千。因此,在治療時就需要運用標本的理論,藉以分析其主次緩急,便於及時合理地進行治療。標本的原則一般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標本同治三種情況。

  急則治其標,指標病危急,若不及時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或影響本病的治療。如腹脹滿、大出血、劇痛、高熱等病,皆宜先除脹、止血、止痛、退熱。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先熱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大小不利,治其標。」待病情相對穩定後,再考慮治療本病。

  緩則治其本,指標病不甚急的情況下,採取治本的原則,即針對主要病因、病證進行治療,以解除病的根本。如陰虛發熱,只要滋陰養液治其本,發熱之標便不治自退;外感發熱,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發熱之標亦不治而退。

  標本同治,指標病本病同時俱急,在時間與條件上皆不宜單治標或單治本,只能採取同治之法。如腎不納氣之喘咳病,本為腎氣虛,標為肺失肅降,治療只宜益腎納氣,肅肺平喘,標本兼顧;又若熱極生風證,本為熱邪亢盛,標為肝風內動,治療只能清熱涼肝,熄風止痙,標本同治。

  疾病的標本關係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因此,在臨床中要認真觀察,注意掌握標本轉化的規律,以便正確地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治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粥油功效可媲美參湯

  粥熬好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里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可以和參湯媲美。

  通常所說的粥油是由小米或大米熬粥後所得的。中醫認為,小米和大米味甘性平,都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作用。二者用來熬粥後,很大一部分營養進入湯中,其中尤以粥油中最為豐富,是米湯的精華,滋補力之強,絲毫不亞於人參、熟地等名貴的藥材。清代趙學敏撰寫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於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在他的《隨息居飲食譜》中則認為「米油可代參湯」,因為它和人參一樣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

  中醫有「年過半百而陰氣自半」的說法,意思是說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腎精不足的問題,如果常喝粥油,可以起到補益腎精、益壽延年的效果;產婦、患有慢性胃腸炎的人經常會感到元氣不足,喝粥油能補益元氣、增長體力,促進身體早日康復。

  喝粥油的時候最好空腹,再加入少量食鹽,可起到引「藥」入腎經的作用,以增強粥油補腎益精的功效。據《紫林單方》記載,這種吃法還對患有性功能障礙的男性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此外,嬰幼兒在開始添加輔食時,粥油也是不錯的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獲得優質的粥油,煮粥所用的鍋必須刷乾淨,不能有油污。煮的時候最好用小火慢熬,而且不能添加任何佐料。研究表明,新鮮大米的米油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適合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服用,而貯存過久的陳舊大米的米油則有致潰瘍的作用。因此,熬粥所用的米必須是優質新米,否則,粥油的滋補作用會大打折扣。

健康養生 食五味有講究

  甜 中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 中醫講「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 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辣 中醫認為,辣入肺。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 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果汁飲品5宗罪,讓你更易患直腸癌

隨著碳酸飲料被一眾營養專家列出不健康理由一二三後,果汁生產商立刻適時地給自己的產品貼上「健康」的大招牌,吸引「追求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的職場人眼球。而事實上,果汁生產商只不過是運用一系列營銷手法使你以為它們有多「健康」、「時尚」而已。

給大家推薦的茶道養生

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藥親口嘗試,體會、鑑別草藥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