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甘草白朮 七款中醫藥材補氣血

現在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尤其是高薪白領族,繁忙的工作更是壓得他們生活中幾乎沒有運動時間,所以身體出現氣血不足的人很多。不過身體出現氣血不足不用擔心,中醫七款中醫藥材,幫你有效補足身體氣血,讓你每天都看精神十足。

關於七款補氣血中醫藥材,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下:

①中醫草藥黃芪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乾燥根,以肉黃白,質堅而為易折斷,粉多,味甜,無黑心及空心者為佳。

黃芪性微溫,味甘,功能補氣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痛疽不潰,內傷勞倦,脾虛瀉泄,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症。

黃芪含有糖類、葉酸和多種胺基酸等成分,它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勞,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對防止氣虛,感冒和感染頗為有效,還有強心利尿作和降壓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敵,所以黃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症者忌用。

②中醫草藥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移種於我國的叫種參,藥用其根,為貴重藥材,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參而不耐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

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在使用時,可研為細末,每次服1—1.5克,溫開水送下;亦可單獨水煎,每劑1.5--3克;存放時要防腐,防蟲蛀,可:乾燥後密封保存,或放於陰涼乾燥處保存。

本品忌用藜蘆同用,虛寒者忌用。

③中醫草藥黨參

黨參為橘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的根,以山西的潞參參為優;含有菊糖,生物鹼,皂甙,維生素B1、B2等成分,能興奮中樞神經,使精神振奮,消除疲勞,亦可增加紅細胞和血色素,並能增加免疫力;此外,對化學療法及放射方法引起的血細胞降低也有升高作用。

本品性平、味甘,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

若酒浸,將黨參切碎,浸於1斤米酒或白酒中,1個月後服用,每次2--3湯匙,1日3次;

若水煎,每次9---15克,內服。

本品反藜蘆,不宜同用。

④中醫草藥甘草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柚溝,斷面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內含甘草甜素、甘草素、異甘草素、甘草甙、異甘草甙等,動物實驗證明甘草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和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此外,尚具有鎮咳,鎮痛,抗驚厥作用。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藥,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用量:1.5-9克,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⑤中醫草藥太子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又稱孩兒參,是一味很好的清補之品,內含果糖,澱粉,皂甙,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等,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每次用量:9—30克,要防霉,宜放置乾燥通風處或乾燥後密封存放。

⑥中醫草藥人參

這是最重要,最名貴的補氣中藥之一,味甘、微苦,性微溫,功能大補元氣,益智安神,為補益保健之佳品。

研究證實,人參有促進人體細胞發育,增加細胞分裂次數的作用,而美國學者誨弗利克認為,人體細胞大約分裂50次就停止丁,細胞每次分裂一次需要2.4年,如果能達到分裂50次,就可以活到120歲,由於人參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於人參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現代研究證實,人參含有多種皂甙和揮髮油,多糖類,維生素BI、B2、C等成分;對神經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有促性激素樣作用,還有強心作用;能降低血糖,增強造血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此外,人參還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抑制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對慢性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若燉服,用量一般3--9克;燉時要用慢火煮沸1小時以上,以便把人參有效成分煎出,保證療效。若吞服,將人參乾燥後,研為細末,每次用量1—2克。若酒浸,將人參切碎,放人好米酒內浸泡,—般1個月後便可飲服,每次兩2湯匙,1日2次。

⑦中醫草藥白朮

白朮為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以浙江出產的白朮為最好,為健脾益氣的主要藥物;內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醇和蒼朮酮,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有保護肝臟,降低血糖,增強體力等作用;能促進胃腸液分泌,有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及升高血細胞效應。

中醫認為,其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用量:5—15克,凡陰虛內熱,津液虧耗,舌苔光剝,唇燥口乾者不宜使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用人體經絡養生防病 掌握這些經絡穴位

經絡是聯接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網線和橋梁,也是我們通過體表來醫治內臟的長臂觸手。但是穴位眾多,如何選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補瀉,如何操作?這些皆是紛雜不清的事情。古人已眾說紛紜,今人又各抒己見。

我們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里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學習中醫有許多入門之徑,可以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可以從中藥學開始,也可以直接讀《黃帝內經》,但是,如果你想切身體會中醫的實質,想學而即用、用而即效,那學習經絡就是最好的捷徑。

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幹線,也叫做「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裡構成了一張大網。經絡內聯臟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臟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膚毛髮,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所以身體哪裡有病,這張網上就會有相應的鈴鐺響起來向我們報警求救。我們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條經的鈴鐺在響,就可以知道是哪個臟腑器官出了問題。這在中醫里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人體有六髒(心、肝、脾、肺、腎五臟,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每個臟腑都聯接著一條經絡,一共12條經絡。經絡的走向在四肢兩側是基本對稱相同的。

經絡穴位那麼多,哪些是要掌握的呢?

全身主要經絡12條,再加上奇經八脈、360多個穴位,聽起來就會讓人望而卻步、無從下手。其實,我們需要掌握的穴位總共也不過20多個。每天記住兩個,十幾天也就都爛熟於心了。而正是這20多個穴位,在對付一般常見疾病中卻顯示了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我先說一下胃經上的4個常用穴的用法,這4個穴就是梁丘、足三里、豐隆、下巨虛。

對於急性胃痛或慢性胃痛的發作,馬上點按梁丘穴有立時止痛的療效;如果疼痛的位置偏於胃脘,要再多揉足三里。偏於小腸部位則多揉下巨虛。若屬於慢性胃腸病的治療,豐隆穴則效果最好。

記住一點,按摩的穴位不敏感則無效。(可能有3個原因:①穴位的位置找得不準確;②病症與選穴不符;③氣血過於虛弱,無法傳導到腿部穴位。)

求醫錄

曉羽問:

請問,感覺麻、酸及痛各表示什麼樣的氣血狀況?如果麻是經絡還通,只是氣到血未到,那麼酸和痛又是代表什麼?經絡通否?

中里巴人答:

酸和痛都表示經絡尚通暢,但在該處狹窄或有擁堵,流通不暢快。酸多表示氣血虛弱,需要補,不可採用過強手法。而刺痛則表明那地方有氣血在,卻堵住了,氣血正在努力衝撞,此時則稍微用力度大的手法幫助疏通。

警惕!冬季高發三叉神經痛

冬至過後,氣溫越來越低,三叉神經痛高發。三叉神經痛,是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經疾病,被稱為「天下第一痛」,國內統計的發病率52.2/10萬。曹東波介紹,「此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右側多於左側,女性多於男性,發病率可隨年齡而增長。」

該病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發病,驟發、驟停,發病時呈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疼痛歷時數秒或數分鐘,周期性發作,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有可能誘發,發作間歇期又同正常人一樣。

在臨床治療上,射頻熱凝損毀術,對患者來說是一種安全、簡單、易於接受的治療方法,但易復發。有少數因為三叉神經受到血管壓迫導致疼痛的患者,可以進行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此法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在臨床上已得到廣泛應用,可以獲得良好持久的臨床療效。

【保健指南】三叉神經痛患者,平時應多補充鈣及含維生素豐富的食品,不宜食用硬果類食物及生冷辛辣食物,防止誘發本病。吃飯、說話、刷牙漱口、洗臉動作宜輕柔。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保持情緒穩定及充足睡眠,適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肩袖損傷 冒嚴寒鍛煉的人最易引發疼痛

眼下,人們的保健熱情越來越高。在廣場、在有健身設備的社區,隨處可見冒著嚴寒鍛煉的人們。同時,人們可能面臨運動時或者運動後的疼痛,而肩關節疼痛就屬於其中常見的一種。人們通常認為是得了肩周炎。

其實不是的。因為在我們身邊還「潛伏」著另一種肩痛,叫肩袖損傷。所謂肩袖,通俗地理解為,附著於肩關節周圍的四塊重要肌肉的肌腱,所組成的一種軟組織袖,對肩關節的穩定性及維持正常肩關節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肩袖怎麼會受到損傷呢?曹東坡表示:「簡單說與運動有關,人不可一天不活動手臂,也就不可能一天不活動肩關節,只要是活動,就面臨損傷的風險。」急性的拉傷稱之為急性損傷,如搭乘公交車時,手握扶手若突遇急剎,就可能導致肩袖損傷。慢性的、反覆的肩關節機械活動,可能帶來慢性損傷,多見於長期從事肩挑手提的體力勞動者,或常年堅持冬季鍛煉的人們。

如何鑑別肩袖損傷與肩周炎呢?簡言之,肩袖損傷首先可以有明確的外傷,還表現為患者主動上抬患肢受限,而在助手幫助下,被動上舉患肢時,傳導給助手手上的阻力是較小的,而肩周炎患者主動和被動運動通常都較困難。

【保健指南】隆冬氣溫較低,人易受到寒邪侵襲,在鍛煉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在明確診斷前,切勿盲目地進行「爬牆」(即面對牆壁,用手指在牆壁向上有步驟地爬行的一種運動)等鍛煉,因為早期肩袖損傷是需要制動治療的。

配合調養很重要,補充營養,增強筋骨抵抗力,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應注意自身營養充足。多鍛煉,活動筋骨,不要過於勞累。保持良好心情和充足睡眠,是病痛的最好藥劑。早起晚睡注意防寒保暖,不可使肩部受涼,晚睡時可以用熱鹽水毛巾敷患病部位,半小時左右。

膝骨關節炎 重視防寒防濕及減肥、補鈣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腿最早出毛病就在膝蓋上。「很多人因為膝關節疼痛備受折磨,走路走遠了不行,上下樓時更加困難,這是因為我們膝關節退化了。」曹東坡指出。

膝關節為什麼容易退化?慢性勞損、肥胖、骨質疏鬆症、外傷和關節承受肌力不平衡時都易致損傷。正常的關節活動甚至劇烈運動,是不會出現骨性關節炎的。

所謂膝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徵,導致關節功能病變的慢性疾病,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臨床上以關節疼痛、僵硬、腫大、畸形及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

【保健指南】如何保養膝關節呢?

1、重視防寒防濕。由於膝關節是「皮包骨頭」,缺少肌肉及脂肪的保護,更要做好防寒保暖,特別是有慢性滑膜炎的患者。

2、控制體重。造成膝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關節長期的磨損、負重和老化,再加上鈣質的流失,很多體型偏胖的中老年女性是膝關節炎的主要受害者。

3、選擇科學的運動方式。介紹一種鍛煉膝關節的方法:

直腿抬高功能鍛煉:仰臥位,下肢完全伸直抬高,抬離床面約30度。堅持5~10秒鐘,放下,放鬆2~3秒。每次鍛煉15分鐘,每天兩次。一般來說,膝關節功能不太好的人應避免3種鍛煉:關節負重鍛煉,如長跑、登山等;頻繁扭動膝關節的鍛煉,如扭秧歌等;反覆下蹲的鍛煉。

4、注意補鈣。應以食補為基礎,要注意營養的平衡,多食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金針菜、胡蘿蔔、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魚、蝦等海鮮類。同時應多見陽光及補充維生素D,以促進鈣吸收。

按兩穴降壓:合谷緩血管緊張 後溪穴減輕頭痛

高血壓病人除藥物治療外,還可以嘗試用下面的簡使方法協助降壓。

女性冬季保健找准三大穴位 消除雙下巴暖身體緩痛經

到了冬季,各種不適紛紛來襲,尤其是女性朋友,怕冷,痛經等等,而且冬季天氣寒冷很多女孩都喜歡吃火鍋,在加上接近年底,各種聚會紛紛而來,身體也容易發福,雙下巴也開始慢慢浮現,讓很多女士發愁起來,那麼針對這這些問題,你不妨找找身上的這三大穴位,可有幫助你消除雙下巴,緩解怕冷、痛經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