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攝入辣味食物助養肺 但虛者不宜多吃辛

夏季屬火,心氣旺,味屬苦。而肺屬金,味主辛。中醫五行學說認為,火克金,火旺容易刑金,導致肺虛,應該多吃辛辣味養護肺氣。

辛味,是指辛香味,也就是我們常說麻味、辣味。其共同特點就是氣味濃烈,刺激性強。辛味食物在三餐中以調料居多,如蔥、姜、蒜、花椒、胡椒、辣椒、大料、陳皮、芥末等。此外,還有青蘿蔔。

辛味食物有刺激食慾、健脾開胃一面,也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女子痛經服用胡椒紅糖水,感冒喝碗蔥薑茶,可以活血化瘀、驅寒祛濕,促進血液循環。平時做肉做魚,用花椒、蔥姜蒜熗鍋,可以去腥提香,降低肥膩之感。

《黃帝內經》曰:「辛入肺,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由此說明辛與肺、與氣之間的密切關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科醫師馬建嶺的一番介紹,使人們對辛味食物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飲食有常,物我相適」是中醫飲食養生方法。不管男女老少,不論所處地域,不講春夏秋冬,都去食用某種食物,必定「有人歡喜有人愁。」

自從川菜、湘菜在大江南北火爆,麻辣食品極其盛行。大街小巷,一些人圍著麻辣香鍋喝酒行令,大快朵頤。一會工夫,有人頭頸流汗,有人滿臉通紅。當時「辣得真爽,麻得過癮!」但事後反映在人們身上的情況可就不同,有人沒任何事,有人臉上長紅疱,有人痔瘡犯了,有人牙齦腫痛。

這是為什麼?馬建嶺說,人與自然密切相關,同樣,飲食也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雨量充沛,濕度較大,適當吃些辛辣食物,夏天可除濕,冬天可禦寒。而北方,天氣乾躁,雨水稀少,長期食用辛味食物,就容易患病。特別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腎病患者、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以及不適宜食辛味的人們,更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

再如吃肉,不是每個季節都適合吃一樣的肉。秋冬季節可吃紅肉,如豬肉、羊肉、牛肉等;春夏季節就要多吃魚肉和鴨肉。如果我們不分時節地亂吃,可能在需要清火時卻吃了熱性食物,無疑是火上加油,進一步加重上火症狀。

冬吃蘿蔔夏吃薑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也許有人會問,冬吃蘿蔔可保暖防寒,溫中健胃,而炎炎夏日為何還要吃性味辛辣的生薑呢?

馬建嶺說,夏季屬火,心氣旺,味屬苦。而肺屬金,味主辛。中醫五行學說認為,火克金,火旺容易刑金,導致肺虛,應該多吃辛辣味養護肺氣。中醫認為,夏日食姜與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薑的多種藥用功效有關。姜包括辛味食物都具有增進食慾、祛風散寒、解毒殺菌的功效。如果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薑,會增進食慾;生薑對胃痛亦有緩解作用。

夏天雖熱,但陽氣在表,陰氣在里,內臟反而是冷的,容易腹泄,所以要吃暖胃的姜;冬天陽氣內收,內臟是燥熱的,要吃蘿蔔清胃火。而一天之內,應該早吃薑,晚吃蘿蔔,即「上床蘿蔔下床姜。」清晨之時,人的胃氣有待升發,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到夜間,人是陽氣收斂、陰氣外盛,吃點蘿蔔,潤喉消食,清虛燥之熱,有利於休息。

由於辛味是入肺和大腸的,能宣發肺氣。氣行則血行,氣血瘀滯的人就要用辛味,讓氣血流動起來,一潭死水變成活水,才能有生機。肺系統的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而感冒是必用辛味來治療的。風寒感冒需要辛溫的藥物來發汗,風熱感冒需要辛涼的藥物來解表。

秋天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秋天天乾物燥,身體失水生內熱灼傷津液,以致臟腑不安。此時,少吃辛辣食物,應食用清淡溫和的粥類、麵湯類以及蔬菜水果。

養肺除了食用辛味食物外,一些白色食物常常能起到補肺作用,如蓮藕、百合、梨、荸薺、蘿蔔、山藥、蓮子、薏米等,只要使用得當,均可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清熱平喘。如果加上補氣的中藥做成藥膳,如人參蓮肉湯、黃芪猴頭湯、參芪燜鴨等,滋補效果更好。同時,也要根據四季變化和個人狀況使用食物的性味,如肺色白,宜食苦,可食用蕎麥、羊肉、杏子等。

虛者不宜多吃辛

人體的「氣」有多種,五臟六腑皆有氣,如肝氣、腎氣、脾氣、胃氣、肺氣等。辛味能散能行,能耗散正氣,故氣虛之人不要多食辛味之物,以免更傷正氣。辛入肺,肺主氣,故辛味對肺影響更大。

百病皆生於氣。中醫認為,辛屬陽,氣也屬陽,因為同氣相求,所以辛走氣;辛主發散,氣虛的人吃辛,氣就更加虛了。同時,過食辛味,辛入肺,屬金,金克木,木屬肝,肝主筋,所以筋脈敗壞;辛散氣,精神耗傷。

馬建嶺告訴大家,辛養肺,過辛傷肺。衛生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威脅中國人死亡的三大疾病,第一個是癌症,而癌症中肺癌居首。抽菸、環境污染是肺癌的患病因素,過多食辣也是不容忽視的。同時,肺陰虛之人,比如肺結核,就不要多吃辛味;大便乾燥之人不要吃太多麻辣東西;腎陰虛之人,也就是夜裡盜汗、手心腳心發熱的人,不要多吃辛味;患有癰腫瘡癤、目赤內熱、便秘或痔瘡的患者,不宜食用辛味。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古方今用:陰陽氣血兩虛者用「益氣養血湯」

周信有,男,1921年生,山東人。甘肅中醫學院著名教授。從事醫、教、研70餘年。上世紀40年代懸壺於安東。1960年奉調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任教。1970年支援大西北醫療事業調到甘肅從事醫、教、研工作。1978年甘肅中醫學院成立,調任該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等職。

2004年獲評首屆甘肅省名中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內經》教學及中醫臨床工作,對《內經》理論研究頗深,臨證經驗豐富,擅治肝膽病、脾胃病和老年病。出版著作有《內經講義》、《內經類要》、《內經精義》、《決生死秘要》、《中醫內科急症證治》、《老年保健》、《周信有臨床經驗輯要》等。其中《決生死秘要》後經台灣再版發行,成為港台暢銷書。

益氣養血湯組成:黨參20克,黃芪(蜜炙)20克,黃精20克,山萸肉20克,女貞子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20克,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龜板30克,鹿角膠(烊化)9克,大棗10枚,干地黃15克。

功效:培補脾腎,益氣養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陰陽氣血兩虛者,也可用以治療化療後骨髓抑制所表現的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可作為臨床常用的基本方劑。

用法:水煎,日服三次。另外,人參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方解: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嚴重的血液疾患,現代醫學認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引起嚴重貧血。中醫認為腎藏精納氣、主骨生髓,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再障貧血,主要是由於脾腎虛損,氣血生化無源,而致氣血虛損不足。

故本方遵培補脾腎、補益氣血這一基本原則。根據《內經》「陽生陰長」、「陽先陰後」的理論觀點,培補脾腎、補益氣血,又專以溫陽益氣為先。本方把健脾益氣之黨參、黃芪、黃精與補腎助陽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膠等做為基本藥用於疾病之全過程。

據臨床觀察,這類藥似對紅細胞系統的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這與中醫觀點是一致的。同時,根據「血以和為補」的原理,亦加入兼補血與和血作用的丹參、雞血藤,這類藥似有改善循環及清除病損處代謝障礙的作用,加入干地黃、龜板,是考慮滋陰養血,陰陽雙補,取得陰陽平衡。

加減:如偏於陰虛而又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的陰虛內熱之候,可減淫羊藿,干地黃易生地黃20克,加元參2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但是需要明確的是:不要因為有陰虛內熱之候,而放棄溫陽益氣的基本原則。

再障出現發熱,有陰虛、氣虛、感染之別。前兩者為本病引起,一般為低熱或無熱而有灼熱感,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按貧血辨證施治,調整陰陽氣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熱,就要考慮內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礎上,酌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蘭根、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

再障貧血,以氣虛血虛,氣不攝血為多見,仍應抓住病之本質,培補脾腎、益氣攝血,並加入相應的止血藥,如阿膠、煅龍牡、赤石脂、白芨、生地炭、側柏炭、地榆炭、仙鶴草等。

如系外邪感染,邪熱熾盛,灼傷血絡、血熱妄行、則須在清解祛邪基礎上,加入涼血止血之品,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黃芩、黃連、犀角、生地、丹皮、大小薊、側柏葉等。無論各種嚴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薊、生地榆、藕節、仙鶴草各60克,水煎服。

按揉穴位有痛感提示經脈瘀積

四種找穴方法看仔細

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醫生是如何保證取穴準確的呢?

這個問題祖先就已經考慮到。現代臨床穴位定位於取穴的方法主要有骨度折量法、體表標誌法、手指比量法和簡便取穴法。

骨度折量法是將人體的各個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為一寸。

體表標誌法是以人體各種體表解剖標誌作為取穴的依據。如兩眉之間取印堂穴,兩乳之間的中點取膻中穴等。

手指比量法是以手指的寬度為標準,作為取穴的尺寸。如中指中節兩端橫紋頭之間為1寸,稱中指同身寸。拇指指關節的橫度為1寸,稱拇指同身寸。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3寸。

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易行方法。如列缺,以病人左右兩手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後高骨的正中上方,當食指尖處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又如風市穴,患者兩手臂自然下垂,於股外側中指尖到達之處就是本穴;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就是百會穴。

小米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認為小米具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等功效。小米內含有多種對性有益的功能因子、能壯陽、滋陰、優生。小米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夏季進補膏方既清補又防病 可用西洋參與枸杞

自立夏以來,已有不少人前往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預約夏季膏方。該院每年組織名老中醫、知名專家開設的夏令補膏門診,因其適應症廣、效果好,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