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游泳」是1歲內的嬰兒在專用安全保護措施下,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操作和看護,在出生當天即可進行的一項特定的、階段性的人類水中早期保健活動,分為有次序、有部位、有技巧的嬰兒水中撫觸、被動游泳操和自主游泳兩部分。
嬰兒游泳注意事項
1、嬰兒游泳時,必須有專人全程監護
2、新生兒套好泳圈後,檢查保險粘貼是否粘牢,要逐漸且緩慢入水
3、新生兒游泳圈使用前必須進行安全檢測(如泳圈的型號、保險按扣、漏氣否等)
4、出生10天內的新生兒臍部必須貼防水護臍貼,游泳完畢後要將新生兒防水護臍貼取下,臍部消毒,並用護臍帶包紮
5、依據嬰兒頸圍選用合適的泳圈型號
6、游泳完畢後要迅速擦乾嬰兒身上的水跡,注意保溫
解讀嬰兒游泳幾大誤區
1、游得越早越好
有人誤認為只要孩子一出生,越早下水越好。其實不然。要依據孩子的健康狀況而定。一般在24小時或48小時以後,嬰兒臍部長好時再下水比較合適,以防止臍部感染,必要時要貼上護臍貼。
2、游得越久越好
成人要控制嬰兒在水中的游泳時間和運動量,並非游得越久越好。畢竟嬰兒的活動量有限,游得時間過長,或在水中運動過多,會造成嬰兒一定程度的疲勞,嚴重的還會出現虛脫現象,一般嬰兒游泳的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比較合適。游泳的頻率大約每周1次即可。
3、在家「克隆」也簡單
有的父母認為只要買來一套嬰兒游泳的設備就可以在家中「克隆」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醫療保健或專業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需具備一定的護理技術和醫學常識。另外,游泳的室溫(約28℃)和水溫(約38℃)都有嚴格要求。特別提醒父母千萬不要在成人浴缸中讓寶寶游泳,缸壁過滑,型號過大,容易出現溺水的險情。
哪些嬰兒不適合游泳
1、Apgar<8分的新生兒
2、有新生兒併發症,或需要特殊治療的嬰兒。
3、胎齡小於32周的早產兒,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g的新生兒,在足月(37-40周,視嬰兒身體健康發育狀況而定)後或體重5000g以上游泳較為適宜。
4、皮膚破損或有感染的。
5、感染、感冒、發燒、拉肚子、腳易抽筋、身體異常者、免疫系統有問題、呼吸道感染(具傳染性)。
6、注射防疫針至少24小時後方可洗澡或游泳。
7、濕疹局部有感染或非常嚴重的不適宜游泳。
科學研究發現,新生嬰兒游泳能夠有以下作用:
1、刺激新生嬰兒神經系統發育,促進寶寶視覺、聽覺、觸覺和平衡覺的綜合信息傳遞,使其儘快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
2、促進寶寶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增強其食慾和消化功能,促進寶寶生長發育。
3、增強寶寶的循環和呼吸功能,調節血循環速度,增強心肌收縮力;通過水對胸廓的壓力,促進新生兒胸部的良好發育,增加肺活量。
4、嬰兒在水中自主的全身運動,可增強其骨骼、肌肉的靈活性和柔韌性;
5、水的輕柔愛撫,還能使寶寶感到身心舒適,有利於提高其睡眠質量。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夏天體內火情旺 輕鬆防上火必吃7種食物
喉干嗓啞,咽喉腫痛,口腔長泡,鼻塞難通,嘴唇乾裂……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證明,你上火了!
西瓜。性寒涼,民間又叫寒瓜。在炎熱的暑天吃幾塊西瓜,既香甜可口,又清涼解渴。西瓜不僅能解暑止渴,而且營養十分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夏天出現中暑、發熱、心煩、口渴、尿少,或其他急性熱病時,均宜用西瓜進行輔助治療。西瓜除吃瓜瓤外,瓜皮亦可煎水用。
冬瓜。冬瓜性寒,有清熱、益脾、利尿、除濕之功效。可切片煮湯或炒食,亦可清煮蘸調料食用。不過,畏寒腹瀉者不宜多吃哦。
苦瓜。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滇南本草》說苦瓜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對中暑、痢疾、惡瘡、消渴等病症均有一定治療作用。苦瓜營養豐富,含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苦瓜只要烹調得法,淡淡的苦味中帶有清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黃瓜。含有維生素A、C及鈣、磷、鐵等成分,含鉀尤其豐富,具有解暑清熱的功效。《本草求真》指出:「黃瓜氣味甘寒,此能利熱利水。」黃瓜生熟吃皆可,還可去皮切片,加許糖、醋、醬油、味精及大蒜泥拌和佐餐。
絲瓜。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歷代醫藥典籍和《本草綱目》皆說絲瓜能「清熱利腸」。暑天吃些絲瓜湯,能消暑解熱。做湯時烹煮時間不宜長,最好能保持絲瓜的鮮綠色澤。絲瓜皮和絲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熱之效。
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綠豆稀飯消暑效力較弱,單用綠豆熬湯效力較強。
蓮藕。有健脾開胃、養心安神、補血益氣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熱食物。蓮藕生吃熟吃各有效果。蓮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淤。可以涼拌,也可以將鮮藕榨汁,與鮮梨汁、甘蔗汁等混合飲用。藕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此外,經常用腦的人多吃藕,可以起到益血補髓,安神健腦的作用。女性吃藕能夠達到調血、補血,紅潤面色的效果。
夏季防暑先分清類型 不同類型處理方法不同
人體內部像個大火爐,每天的營養物質代謝過程、肌肉的收縮都要產生大量的熱,這些熱是如何散發掉的呢?
中暑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相信大家都有童年時在外面大太陽下瘋玩,回家後感覺十分難受的經歷吧。但這個疾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明了的。
中暑在醫學上可分三種類型。第一種,也就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熱射病,這個名字很形象,可以解作:火「熱」的太陽照「射」所引起的疾「病」。當然,這樣解釋只是為了好理解,照射的也可以不是太陽,而是火爐、火堆等,只要能發出足夠熱量的都算。第二、第三種類型分別是熱痙攣及熱衰竭。本文主要談談熱射病和熱痙攣。
先說熱射病。我們知道,人的體溫是很穩定的,基本就在37攝氏度上下浮動。這個結果是由我們腦袋裡面一群叫做「體溫調節中樞」的神經細胞造成的,這群細胞通過控制熱量的產生、散發之間的平衡,使我們的體溫維持在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水平。
人體內部像個大火爐,每天的營養物質代謝過程、肌肉的收縮都要產生大量的熱,這些熱是如何散發掉的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汽車發動機是如何散熱的:發動機旁邊有許多水管,冷水流過後變熱,然後流走,就這樣把發動機冷卻下來。而在人體,這些水管就變成了血管,管里流的是血液而不是水。人體內部的血液是熱乎乎的,到達皮膚下的血管時,就開始把熱量排出體外。這其中又依靠著三件法寶:一是輻射,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差不多2/3的熱量是這樣散走的;二是蒸發,也就是靠出汗來完成的,大概會散發掉1/4的熱量;第三是對流,大概散發掉1/10的熱量,吹風扇可以使人涼快,主要就是加大了對流作用。
人體內部的熱量越高,體溫調節中樞就會越忙——忙著發號施令,讓心臟跳得更快些,血液流得更快些,皮膚下的血管多開幾條備用通道以加大血液流量。一般來說,它們都幹得很出色,但是當產熱太多,或者散熱出了故障,產熱大於散熱時,就發生了熱射病。
上面已談到人體的主要散熱途徑是輻射,而輻射要求外界溫度低於人體,這樣才會像水往低處流那樣,熱量也往低處散發出去。如果外界溫度比人體還高,這條路就算完全堵死了。前段時間,印度某些地區的氣溫高達50攝氏度,這時人體的散熱途徑就不能依靠輻射了。如果人體不能大量出汗或局部環境沒有空氣對流時,人體無法把積聚的熱量散發出去,這時人就會患上熱射病。
人體出現熱射病時,體溫調節中樞還會繼續努力工作,加快心跳速度,讓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膚下,讓更多的汗腺活動起來以排汗。但這樣的努力是徒勞的,熱量還是越積越多。而人體的細胞很嬌氣,不適應在高溫下吃苦,過不了多久細胞就會受不了而「鞠躬盡瘁」,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控,心功能減退,心輸出量減少,汗腺衰竭。這樣的後果就是體溫越來越高,當體溫比正常溫度升高5攝氏度,也就是42攝氏度時,細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質)就開始變性,當超過50攝氏度,只需幾分鐘細胞就會死亡。
除熱射病外,還有熱痙攣。熱痙攣是因為汗里含有氯化鈉,當大量出汗時,體內的鹽也丟失,此時肌肉就會痙攣。肌肉痙攣是很難受的,大家如果有游泳時抽筋的體會就容易理解了。
千萬不要小看熱射病,它的死亡率可達5%~30%。對熱射病的治療當然首先是降溫。降溫有物理方法,比如浸在冰水裡、吹風扇、放冰袋,如果這種辦法不行,就須要在醫生的幫助下使用氯丙嗪等藥物來降溫。
熱痙攣的病人除了降溫外,最主要是補充從汗里丟失的鹽和水分,只要治療及時,病人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恢復常態。
隨著夏季的來臨,天氣也越來越炎熱,雖然空調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但我們不是蝸牛,不能把空調背在身上到處走。所以,直接暴露在大太陽底下的時候還是很多的。要減少中暑,就要知道如何預防。預防其實很簡單,不要在太熱的環境下工作太久,保證足夠的通風等散熱措施,及時補充含鹽分的清涼飲料等就可以了。
夏日防「濕」是關鍵 少食甜膩食物
夏天體內濕氣重,容易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等問題。因此,防「濕」是關鍵,防止濕氣入體,可以從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下面介紹幾個妙招,讓濕氣遠離我們的健康的身體。
夏季養生要「八戒」:戒冷飲戒油膩戒暴曬
夏季燥熱,在養生上要做到「八戒」:一戒冷飲、二戒油膩、三戒不吃、四戒熬夜、五戒暴曬、六戒靜止、七戒偷懶、八戒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