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吃橘子的時候。據測,每天吃3個橘子,就能滿足每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若食用過多,過量攝入維生素C時,體內代謝的草酸會增多,易引起尿結石、腎結石。另外多吃對口腔和牙齒有害。
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橘子,容易發生胃糞石的困擾;橘子含熱量較多,一次食用過多,會促發口腔炎、牙周炎等症;過多食用柑橘類水果會引起「橘子病」,出現皮膚變黃等症狀。
橘子與牛奶不宜同食。牛奶中的蛋白質易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發生反應,凝固成塊,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應在喝完牛奶1小時後再吃橘子;另外,胃腸、腎、肺功能虛寒者不可多吃,以免誘發腹痛、腰膝酸軟等症。
橘子含有豐富的果酸和維生素C,服用維生素K、磺胺類藥物、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和補鉀藥物時,均應忌食橘子。
忌鮮橘皮泡茶飲。摘下後的橘子大多用保鮮劑浸泡後再上市,保鮮劑為一種化學製劑,浸泡過的橘子對果肉沒有影響,但橘子皮上殘留的保鮮劑卻難以用清水洗掉,若用這樣的橘子皮泡水代茶飲,有損健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吃橘子的4大功效及3大注意事項
金秋時節,正是橘子上市的時候,現在的橘子也正是便宜的時候,因此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提著大大小小的裝著橘子的兜子。橘子酸酸甜甜富含維生素C,因此大受人們喜愛。橘子雖好,品嘗起來也是要有很多的注意事項的!一起來了解下吃橘子禁忌吧!
金秋時節橘子酸甜
1個橘子就幾乎滿足人體一天中所需的維生素C的含量。並且橘子中含有170餘種植物化合物和60餘種黃酮類化合物,其中的大多數物質均是天然抗氧化劑。橘子中豐富的營養成分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大有益處。橘汁中含有一種名為「諾米林」的物質,具有抑制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對胃癌有預防作用。
橘子味甘酸、性溫,入肺。主要治胸隔結氣、嘔逆少食、胃陰不足、口中乾渴、肺熱咳嗽及飲酒過度。具有開胃、止渴潤肺的功效。但食用不當反而無益。
吃橘子的好處
1、通便、降低膽固醇
橘子內側薄皮含有膳食纖維及果膠,可以促進通便,並且可以降低膽固醇。
2、美容、消除疲勞
橘子富含維生素C與檸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後者則具有消除疲勞的作用。
3、降血壓,防治冠心病
橘子皮的橘皮苷可以加強毛細血管的韌性,降血壓,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故橘子是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食品,研究證實,食用柑橘可以降低沉積在動脈血管中的膽固醇,有助於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逆轉。
4、防癌、抗癌
在鮮柑橘汁中,有一種抗癌活性很強的物質「諾米靈」,它能使致癌化學物質分解,抑制和阻斷癌細胞的生長,能使人體內除毒酶的活性成倍提高,阻止致癌物對細胞核的損傷,保護基因的完好。
食用橘子該注意:
1、橘子不能多吃
據測,每天吃3個橘子,就能滿足每人每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
若食用過多,過量攝入維生素C時,體內代謝的草酸會增多,易引起尿結石、腎結石。另外多吃對口腔和牙齒有害。
吃桔子過多,對兒童的口腔、牙齒、胃黏膜也有危害。
小兒若過量食用桔子,所產生的熱量即不能轉化為脂肪貯存在體內,又不能及時消耗掉,便會由積聚引起「上火」,表現為口腔炎、牙周炎、咽喉炎和便秘等。
2、腸胃功能欠佳者悠著吃
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橘子,容易發生胃糞石的困擾。過多食用柑橘類水果會引起「橘子病」,出現皮膚變黃等症狀。
3、橘子與牛奶不宜同食
牛奶中的蛋白質易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發生反應,凝固成塊,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應在喝完牛奶1小時後再吃橘子。
另外,胃腸、腎、肺功能虛寒者不可多吃,以免誘發腹痛、腰膝酸軟等症。
橘子皮4個妙用:橘皮煮粥止咳祛痰
秋冬時節吃橘子,很多人都隨手把橘子皮扔掉,這是非常可惜的。如何把吃剩的橘皮變廢為寶?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這些水果皮,這裡推薦幾種用途。
防暈車。上車前後取新鮮的橘子皮,對準鼻孔,用手指擠捏,皮中會噴射出無數股細小的橘香油霧並被吸入鼻孔,可以有效地預防暈車。
治咳嗽。用干橘皮5克,加水2杯煎湯後,放少量薑末、紅糖趁熱服用。也可取鮮橘皮適量,切碎後用開水沖泡,加入白糖代茶飲,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橘皮粥。在粥燒滾前,放入幾小塊乾淨的橘子皮,等粥煮熟後,不僅芳香可口而且開胃,尤其適合胸腹脹滿或咳嗽痰多的人。
做陳皮。在太陽下將橘皮風乾,後存放在密封裝置2~5個月,用濕度為80%的潮濕空氣加濕,以使果皮軟化;果皮軟化後,將其捆綁固定,風乾,然後再放到太陽下曬乾就製作完成了,將其密封存放即可。
吃橘子降低膽固醇
橘皮苷可以加強毛細血管的韌性,降血壓,擴張心臟的冠狀動脈,故橘子是預防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的食品。研究證實,食用柑橘可以降低沉積在動脈血管中的膽固醇,有助於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逆轉。
橘子吃多了會怎麼樣?
橘子吃多了真的會讓皮膚變黃。這是因為橘子中富含黃色色素的β-胡蘿蔔素,如果吃了過多橘子,血液中的β-胡蘿蔔素濃度增加,可能造成色素沉積在手心和腳底,出現皮膚發黃的橘皮症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