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扮演角色的多重化以及獨特的生理特點,讓很多女性加入了失眠的行列。
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睡不好覺。國際睡眠組織發布的一項調查表明,30-60歲的女性在一周的工作期間內,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女性失眠人數是男性的兩倍。專家介紹,這是因為女性會遇到特殊生理周期,如月經期、妊娠期等,身體激素水平就會改變,從而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等,特別是更年期的女性。
在改善女性睡眠狀況方面,德國格羅斯漢斯多夫睡眠障礙治療醫院院長霍爾格海因與中國傳統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那就是足部護理。研究表明,雙腳經常發涼的女性,睡眠質量比腳部暖和的女性差很多。因此建議,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和老年女性,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泡腳。專家海指出,熱水可以擴張足部的血液循環,降低足部的肌張力,並促使頭部的血液向下肢流動,相對減少腦充血,使人產生全身放鬆和昏昏欲睡的感覺。腳涼的女性,冬天不妨穿著襪子睡覺。
另外,繁多的家務難免會使女性出現背痛,導致睡眠中無法保持鬆弛狀態。調查發現,每5個失眠者中就有1個肩背疼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這類情況。因此,女性還要堅持鍛煉,使脊椎周圍的肌肉保持韌度和彈性。如果失眠情況嚴重的話,要及時去就醫。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冰箱不是保鮮的「安全港」
吃新鮮衛生的食物。採購食物:外表光鮮不是金標準
你在市場採購食物時是不是特別喜歡光鮮的食物?許多時候這個標準是正確的,但有時這個標準卻可能潛藏著危害:
看起來特別白淨鮮亮的魚蝦、毛肚、魷魚等產品或許用甲醛浸泡過;燒、烤、醬等肉類製品若有誘人的鮮紅色,要提防使用了過量的亞硝酸鹽;過於鮮艷的辣椒紅色或蛋黃紅色可能加入了蘇丹紅;顏色很白或口感過分筋道的麵食,則可能添加了過量的增白劑或增筋劑。
濫加添加劑似乎是比食物表面的衛生更為可怕,因為普通消費者沒有鑑別能力。但也不應該簡單排斥一切食品添加劑,因為按照國家標準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對於防止微生物污染、延緩食品變質以及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狀具有重要意義。
冰箱不是保鮮的「安全港」
不少人都認為,食物放在冰箱裡最讓人放心。其實這是對「新鮮」的誤會。韓萍教授介紹,嚴格的保鮮措施是,新鮮蔬菜在農田剛採摘下來,就地速冰或乾燥。農貿市場裡的蔬菜有些並未就地速冰或乾燥,又經過了分銷過程,嚴格地說,它的還原性維生素C已經有所流失。
當然,上面描述的只是理想狀態,我們可以掌握一些正確方法,確保我們吃上比較新鮮的蔬菜。
用冰箱冷藏一般只能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和酶的活動,並不能殺滅微生物或將酶破壞,所以只能減緩食物的變質速度,適用於短期貯藏。
合理凍藏適用於食物的長期貯藏。例如肉類在4℃只可存放數日。
如何鑑別變質食品?
大部分食物中毒都是由動物來源的食品引起的,採購食物時應特別注意鑑別這類食物是否新鮮。病死的牲畜本身已經污染了病菌或毒素,應當堅決丟棄。
●如何鑑別畜禽肉類的新鮮度?
1.看顏色:肉色發暗,脂肪缺乏光澤。
2.試手感:外表乾燥或黏手,指壓後的凹陷恢復慢或不能完全恢復。
3.聞異昧:有氨味或酸味,甚至有臭味。
發現上述現象就表明肉類不新鮮或已變質腐敗。如果發現豬肉肉色較深,肉質鮮亮,後臀肌肉飽滿突出,脂肪層非常薄,很可能是使用過「瘦肉精」的豬肉。${FDPageBreak}
●哪五種「變質蛋」不能吃?
微生物的污染可使雞蛋、鴨蛋等禽蛋變質腐敗。變質禽蛋可出現五種改變:
1.蛋白質分解導致蛋黃移位,形成「貼殼蛋」。
2.蛋黃膜分解形成「散黃蛋」。
3.繼續腐敗,蛋清和蛋黃混為一體成為「渾湯蛋」。
4.蛋白質進一步被細菌破壞分解形成硫化氫和氨類,可出現惡臭味,形成「臭雞蛋」。
5.真菌在蛋殼內壁和蛋膜上生長繁殖,形成暗色斑點,稱為「黑斑蛋」。
●乳類食物變質如何鑑別?
乳類食物可從色澤、氣味、形狀等方面鑑別是否變質。如果發現有異味、沉澱或凝塊出現,或乳中混雜黏稠物,應當丟棄。酸奶表面生霉、有氣泡和有大量乳清析出時也不得食用。
●如何鑑別豆腐變質?
豆腐顏色發暗,質地潰散,並有黃色液體析出,發黏、變酸並產生異味,說明豆腐已經變質。
●警惕「胖聽」罐頭放置時間過長的罐頭,由於內部微生物生長,或馬口鐵受到腐蝕,會導致食物腐敗產氣。可以通過敲擊和觀察,發現罐頭食品有無「胖聽」現象,以鑑別是否出現了儲存變質的情況。充氣罐裝食品在高原低氣壓地區也可能會出現「胖聽」,屬正常現象。
●熏制、醃製、醬制食品不宜多吃熏魚、燻肉、火腿等食品在加工時需利用木屑等各種材料燜燒產生的煙氣來熏制,以提高其防腐能力,而且使食品產生特殊的香味。但煙熏氣體中含有致癌物質苯並芘,容易污染食品,必須引起警惕。
醃菜時放鹽過少、醃製時間過短都有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因此,醃製食物時應注意加足食鹽,並低溫儲存。大量醃製蔬菜至少要醃製20天以上再食用。醃製食品含鹽分太高,經常吃不利於健康。
醬制食品中添加亞硝酸鹽有利於發色和保藏,但可引起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C以及葉酸的破壞。尤其重要的是,亞硝酸鹽可以轉化成致癌物亞硝胺。
●如何鑑別變質魚?不新鮮的魚可在五個部位出現變化:
1.體表發暗無光澤。
2.鱗片不完整,易脫落。
3.魚鰓顏色暗紅,有腥臭,鰓絲粘連。
4.眼球渾濁或凹陷,角膜渾濁。
5.肌肉鬆弛,彈性差。
【受訪專家】
韓萍: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永春:河南省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委員會主任委員
你真的需要多睡一小時嗎?
如果被問及是否想有更多的時間睡眠,多數人會持肯定的回答。這是否意味著他們的睡眠不足呢?顯然期盼更多小睡的願望,再聯繫我們的父輩睡眠時間更長這一常被重複的斷言,都太容易讓人得出下述結論:人們似乎普遍患上了慢性睡眠剝奪症。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來有專家聲稱:睡眠不足會引起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的相關障礙。
萬變不離其宗,西方社會廣為流傳的睡眠剝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1894年,《英國醫學期刊》就登載過一篇社論,提醒世人警惕現代生活的「倉促與騷動」正在誘發失眠症這一流行病。
即使在當時,這一點或許也並不確切。事實上,大部分成年人的睡眠是充足的,我們的集體性睡眠債務(如果它確實存在的話)近年來也沒有趨於惡化。更何況,聲稱睡眠剝奪正在造成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斷言也已不攻自破。據有關專家判斷,絕大部分人的睡眠是十分充足的。這並非說睡眠剝奪不存在,但從總體上而言,我們在這方面的狀況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樂觀。
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時間是7到7個半小時。我們在周末和假日睡得超出平素的日常標準,只是放縱一下身心,其情形恰似多數被圈養的哺乳動物及家畜。
過去40年裡,對公眾的實際睡眠狀況有過幾次大規模研究,其結果始終如一地證明:健康的成年人每晚睡眠時間是7到7個半小時。
每晚通常可睡9小時左右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個神話。這個統計數字源自於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1913年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的確發現:日平均睡眠時間是9小時——但它只適用於年齡在8到17歲的青少年而並非指成年人。時至今日,兒童標準仍是取這個數字的平均值。
對當今風行的睡眠債務說的更多支持,據稱是源自於實驗室里運用非常敏感的睡意測試方法所進行的試驗。例如在多重睡眠潛伏期試驗中,將參與者送入一個光線黯淡的安靜臥室,叮囑其「務必精神放鬆,閉上眼睛,竭力試圖睡去」。這些試驗聲稱揭示了總人口中呈高水平的睡眠潛力,但由於它們是在輕鬆自如的條件下進行的,自然更能滿足平素多半不為人覺察的睡意。
另一類動輒被拿來炫示慢性睡眠剝奪的證據是:我們在假日和周末的睡眠時間一般較長,每每可達9到10個小時。對此,專家常會這樣假設: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清償一星期來所累積的睡眠債務。
我們的確很容易睡得超出平素的日常標準,例如星期六早晨睡懶覺,星期日下午又打盹。然而,僅僅從此類習性中不一定能推導出結論,仿佛我們真的需要額外睡眠似的。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睡過頭,放縱一下身心呢?
有時候我們吃喝過量,遠遠超出生理上的需要,畢竟只是出於熱情好客。為什麼對睡眠就不能同樣作如是觀呢?
一旦被餵養過飽、關入籠內或者感覺厭煩,大部分哺乳動物就會睡得比平時更長久。生有三指的樹懶,可謂是一個佳例。樹懶呆在動物園裡一天要睡大約16個小時,而在天然野生的狀態下,則睡眠時間不到10個小時。德國普朗克鳥類研究所的尼爾斯·拉滕博格及其同事,最近將微型腦電圖(EEG)記錄儀系在巴拿馬樹懶的頭部,首次對自由放養的野生動物進行試驗,由此印證了這一事實。為什麼它的睡眠習性會有這種差異呢?最可信的解釋是:樹懶被關入籠內完全睡過頭了。這種現象也見之於家畜。無論圈欄里的羊、關入廄內的馬還是穀倉中的牛,睡眠時間都要比置身於開闊的野外長得多;與野貓相比,寵物貓睡起來也是漫無邊際的。
生活在北極圈的人,冬季的睡眠時間要比夏季長得多。上世紀50年代對美洲伊努伊特人的調查也證明:他們在最黑暗的數月里一天最多可以睡14個小時,相比之下,夏季只睡6個小時。只要有機會,我們也都能在多少是恆久不變的基礎上,學會大大延長每天的睡眠時間。當它被削減到正常的水平時,我們會一連幾天昏昏沉沉,然後睡意就全然消失了。
問題非但不在於我們患上了慢性睡眠剝奪症,而是睡眠條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優裕過。這裡不妨將現今的條件同150年前典型工人的遭遇作一比較:每天辛苦勞作14個小時,每星期6天,然後回到窮困、陰冷、潮濕和嘈雜的家,不僅與家庭其他成員合睡一個床,還得跟臭蟲和虱子為伍。
睡眠短缺與某些疾病的確有聯繫,但其程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人們會樂意放棄額外的睡眠,轉而參加其它休閒活動。
睡眠短缺究竟有什麼風險會造成肥胖症呢?迄今已有幾項研究揭示了兩者間的聯繫,其中包括對68000名女性跟蹤長達16年的「護士健康研究」。
風險雖然確實存在,但也不必擔驚受怕。它只有在習慣性睡眠每天不到5小時的情況下才會趨於明顯,而這一點只對人口中的5%適用,即便如此,問題也是微不足道的。有些人每晚睡5個小時,每年只會增多1千克左右的脂肪。換個視角來看,只要每天的食物攝入量減少約30卡(相當於一口鬆餅)或者每星期稍事鍛煉30分鐘,你就能按同樣的進度達到減肥目的。
事實上,很少有肥胖的成年人是睡眠時間偏短的,而睡眠時間偏短的成年人同樣很少是肥胖的。「護士健康研究」也表明:每晚睡眠超過9小時的人,完全像睡眠時間偏短的人那樣容易肥胖。
睡眠時間偏短與肥胖之間的聯繫也見之於兒童,只是這些發現的意義一直被誇大了。在一項對5歲幼童的典型研究中,那些每晚睡眠不到10小時的孩子易於肥胖的概率,是睡眠時間更長者的2倍以上,這聽起來似乎頗讓人犯愁。但實際數字卻很小,僅為7.7%比3.6%。基於類似的原因,肥胖兒童的平均睡眠時間比體重正常的兒童來得短,但其差異也是微不足道的,大約只有14分鐘。
睡眠時間偏短與糖尿病之間的聯繫也被炒作過頭了。瘦削、健康的年輕人一連幾天每晚只睡4個小時,就會開始出現葡萄糖不耐症和代謝綜合徵,這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預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此類狀況會在現實中發生。
首先,在經過一夜恢復性的睡眠後,這種負面影響很快就會發生逆轉。再說,4小時的睡眠難免有人工模擬之嫌,絕大多數人堅持不了幾天。自然睡眠的最低極限似乎是5個小時,但研究人員並沒有測試過5小時睡眠對代謝作用的影響,因而很多人只是用4小時的睡眠狀況來假設一般的睡眠短缺。
不僅慢性睡眠剝奪及其後果被誇大了,而且對於人們想享受更多睡眠的願望也不能完全從表面上去理解。面對「是否想有更多的睡眠」這個問題,我們在做出肯定回答時,心裡真的是這樣想的嗎?這是一個照例會招致正面回應的問題,就像在回答是否想要更多的金錢、住房和假日時,沒有人會說「不」一樣。
對睡眠不足最具說服力的測試,在於觀察白天的睡眠時間是否過多。探明真相的另一個方法,則是看抱怨睡眠不足的人,會在多大程度上實際犧牲其它有趣的活動。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向大約11000人發放問卷,間接地詢問其睡眠短缺狀況。其中包括通常何時入睡,何時醒來,接著又問:「你覺得每晚需要睡多長時間?」從兩者的差異中,可望估計出短缺的程度。他們還完成了一份標準問卷,用以評估白天睡意朦朧的狀況。
結果,有一半應答者存在睡眠短缺的狀況,平均每晚為25分鐘;另有20%的人白天的睡眠時間過多。為了測試應答者是否有償還睡眠債務的決心,研究人員接著問他們:「假如每天有1個小時多餘,你更願意如何度過?」供選方案有參加體育運動或鍛煉、參與社交活動、閱讀或輕鬆娛樂、看電視或聽廣播、工作、睡眠等。
只有少數人選擇用多餘的一小時睡覺。看來,希望更多的睡眠不一定等於需要更多的睡眠;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人們會樂意放棄額外的睡眠,轉而參加其它休閒活動。
由此可見,傳播全社會患上慢性睡眠剝奪症這一神話不僅極易催生倦怠心理,而且會進一步加劇那些擔心睡眠不足的人的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