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松腰最簡單的三種方法

  腰部通過訓練,能鬆動如彈簧、靈活如柳條、通暢如江河,如是則腎的功能就會增強,人的精力就會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動之職能也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使「力發於足,主宰於腰,行於四肢」的太極運動真正實現「氣遍周身不稍滯。」

  筆者了解的太極松腰法至少有7種。本文主要介紹3種。

  ■第一種松腰法: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稱面壁蹲牆法)是太極拳松透形體的關鍵一環,是一項全身性的均勻運動,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狀態的便捷之法。

  基本動作:面壁而立,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全身放鬆,會陰上提,腳尖頂牆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後突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徹底蹲下後再緩緩上起。如此反覆多次。下蹲時,可先想一下腳底湧泉穴,同時注意全身放鬆,腰向後突,使脊柱逐節放鬆下落;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或先想一下藍天,然後再將脊柱逐節抻起、拉直。

  特別說明: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身體的姿勢和兩腳的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儘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便者,可以兩腳尖離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扶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準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脊柱、腰部鬆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兩腳併攏,腳尖抵牆,完成上下蹲起動作,每次下蹲以30個為一組,每天至少要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

 

${FDPageBreak}

  ■第二種松腰法: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開命門之竅,進而幫助我們儘快松腰。

  基本姿勢:坐在硬板床上(鋪一層褥子或蓋一層薄被),兩眼微閉,兩腿伸直,兩腳併攏,腳尖內翹(兩腳豎起來),身體要直著,軀幹和大腿之間的角度應小於90°。腰要向後放鬆,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著向後去,下頷回收,玉枕微上提,這樣頭就比較正了。這些就是對外在形態上的要求。

  特別說明:直腿坐的過程中,始終都要注意一個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處)即骶椎和尾椎交界處,那裡是腰的氣血流注的地方。在身體彎曲的時候,一吸氣,腰要向後放鬆後凸,一呼氣放鬆之後,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頭、髂骨向外張,骶骨往後凸。還要注意胯關節,即腿部肌肉作內旋或外旋用力,然後放鬆,體會哪塊肌肉在動。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頭肌使勁往回一縮再一放鬆,再配合著會陰一縮一放,腳尖還可以配合著一蹺一點。經常這樣做,一方面了加強會陰收縮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鬆。

  ■第三種松腰法: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會,但是,通過行走松腰,則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進我們的生命活力,實現身心健康。

  基本姿勢:保持上身與地面垂直的姿勢,不要前俯後仰,將體重慢慢放鬆地移到後腿,在體重移動的同時,前腿隨著漸漸地放鬆並被動地提起腳跟,使腳尖點地,直到將體重完全移至後腿,前腳完全放鬆,腰部骶椎呈後凸的彎狀。隨之,體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與地面呈垂直狀的姿勢,在將體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體重前移的同時,後腿逐漸地隨之放鬆並拖得腳跟提起,使得腳尖點地。直至將體重完全移至前腿,後腳完全放鬆,腰部呈豎直狀。在行走的過程中,最好能不間斷向前走。

  特別說明:走的過程,要放鬆身心,可數著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則效果更佳。轉圈走,不僅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走的時候,要像古人說的:「行如盲無杖,自然依本份,舉步低且穩,踏實方可進。」初習者每天早晚各練一次,每次走30分鐘-1小時左右,逐漸增加,如為了治病,則最好能達到一次連續走轉1小時30分鐘以上。如身體不適,可適當休息一下再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偏方的利與弊

  中醫偏方治病有時候確實有奇效,但是生病了還是得儘快看醫生,不能只依賴於偏方。再者說,使用偏方時也不能只是道聽途說盲目使用,也得徵詢一下醫生的意見。否則,治病不成反而貽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可就後悔莫急了。

  因此,大家應該明白,中醫偏方有利也有弊,需要辯證對待,綜合考慮。

  中醫偏方之利

  1.偏方能就地取材,採摘、索取方便,多數省事、省錢,甚至不需花錢就可取得。

  2.如果應用得當,在人們的防病、治病中確實有一定的作用。

  3.有些偏方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很容易被病人接受。

 

${FDPageBreak}

  中醫偏方之弊

  1.偏方大多是在群眾中口傳耳聞而來,可能以訛傳訛,並且在藥名、用法、用量、適應症、禁忌症等方面存在著誤差。再加上疾病種類複雜,同一主要症狀可以是各種不同的疾病。如發熱,可以是細菌引起,也可以是病毒引起,還可能是風濕疾病等,怎麼能用同一個藥方治病呢?而且每個病人的條件也各不相同,如性別、年齡、體質等。因此,同一偏方對張三可能有效,而對李四說不定是有害的。

  2.在臨床實踐中,常遇到有的病人由於受「偏方治大病」的影響,有病不去找醫生,而是到處尋找偏方。如有一病人,聽說用魚膽能治咳喘,就到食品罐頭廠要來青魚膽1O個,並認為多吃好得快,一次吞服,引起嚴重魚膽中毒,經搶救無效死亡。曾有人統計魚膽中毒211人,其中176人是為治病服魚膽過量引起的。在死亡的39人中竟有36人是為偏方治病而服魚膽的!

  有人認為,口傳耳聞的偏方可能以訛傳訛不可信,但從報刊雜誌上抄下來的偏方總可用吧?其實不然,因為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治療還應因人和病情不同而異。曾有一位青光眼的病人突然失明了,究其原因,前一天他從一本雜誌上看到曼陀羅花治喘咳很有效,門前屋後曼陀羅花正盛開,便採集一把煎服後就失明了。原來對青光眼病人此藥是忌用的。

  由於人的個體差異、病情不同,用藥時必須綜合考慮,這裡面關係複雜,用幾句話是不能說明的。只能是在用偏方之前,先請醫生檢查是否適宜用該偏方,應用時必須注意不同的年齡用不同的劑量,以及病人是否存在用該藥的禁忌症,若與其他藥合用,還應注意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或消除偏方的弊端,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風——百病之長動不停

  風是氣體的流動,是天地之間的變幻,是植物交配的媒介,是宇宙的洪荒,風是最偉大的造物。風,甲骨文寫作 ,如「鳳」鳥的模樣,說明古人「鳳、風」通用。說文古文作 ,《說文》載:「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從凡」。可見,古人認為風在自然界起到變更節氣的作用,風生則蟲動,萬物復甦。又因為春天草木復甦,大地覺醒,故把「風」作為春天的主氣。在五行理論中,把四季、長夏與五行相配,其中與春季相配的就是「木」,又因為肝主木,所以有肝為風木之說。

  風既然是天地之氣,就會不斷變化、消長,而且不但在春季、在其他季節也會有「風」,當風變化非常強烈,甚至超過這個季節本身的主氣,就會致病,這時的「風」就成為致病的因素,稱為風邪。風從八方來,方向、強弱變化不定,中醫根據取向比類的方法,認為凡是變化、遊走不定、發病迅速的病症都是「風」導致的。而且後來還認為,不僅自然界有「風」,人體內也存在「風」,這就是肝風。既然肝為風木,當肝陰不足時,肝陽就會化風,肝風內動是很危險的,輕者頭暈目眩,重則昏撲不醒人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風」。

  中醫認為,風性主動,《素問·陰性應象大論》說:「風勝則動」,所以凡是動搖不定的病症認為都與「風」有關。比如眩暈、振顫、抽搐、角弓反張等等的症狀,都屬風證。所以「風」證也是中醫臨床最多見的病證,因此又有「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法。許多疾病都用相關的名稱加上「風」來命名,比如鶴膝風、鵝掌風、草鞋風、雷頭風、搖頭風、正頭風、偏頭風、陰囊風、厲風、癱風、赤游風、白癜風等,多種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與風邪致病的特點有關。

冬天膏藥熱敷能有更好效果

很多人家中都備著幾貼膏藥,如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等等。不過,使用膏藥也有訣竅,用得好能治病,用得不好適得其反。

自然臥功:舒適安泰的氣功保健法

自然功是簡單易行的臥式功,講究一切順乎自然,姿勢舒適安泰,很適宜太忙太累的人練,也適宜老弱病殘的人練甚至臥床不起的危重病人都可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