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臘月的節氣,古人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臘的本義是「接」的意思。古人取新舊交接的寓意。臘,也指一種祭祀活動。每年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與臘八節密切相關的還有臘日節。
在末代,臘八節與臘日節還是兩個不同的節日,臘八節作為一個佛教節日,節期為十二月初八;臘日節則於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末代以後,臘日節逐漸衰落,而臘八節的影響則不斷擴大,日益世俗化。後來,因為兩個節日都在臘月。人們漸漸地只過臘八節,不過臘日節了。至清代,臘八節已被明確定於十二月初八,並且臘日節的一些活動,如祭祖、擊鼓驅疫等,也融入臘八節中。
臘八節成為年終的祭祀性節日。
這個祭祀節日有三層意義,一是表示不忘記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並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二是祭百神,酬謝他們一年之中為農業所做出的種種功勞。
三是人們終歲辛勞,此時農事已息,藉此遊樂。祭祀活動多在宗廟、家廟中進行。也有的在郊外進行,祭祀對農業起著重要作用的神靈。直至今日,一些鄉村仍在沿襲著這種習俗。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風蕭蕭兮要霜降
風蕭蕭兮要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交霜降節氣。「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霜降」一詞,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一書。在漢時《淮南子》中,已把「霜降」定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也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見霜了。如農諺就說:「霜見霜降,霜止清明。」
其實,白露為霜,古人早已洞悉。如在《詩經》中就有「兼蔑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此後,許多文人都寫到這種自然現象。如曹工在《燕歌行》中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白露因何為霜呢?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釋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說:「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這都說明寒霜出現於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沒有雲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會驟然下降到O「C以下,靠近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微粒,或呈針狀,或呈羽毛狀,這便是霜了。所以,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濃霜猛太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代偉人毛澤東對秋霜也很喜愛,這可從他的詩句中看到。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等。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全國的霜日之最。
而北緯25度以南以及四川盆地,全年僅有10天左右的霜日。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地區,全年霜日則不足1天,是全國霜日最少的了。
不過,在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也有把早霜稱為「菊花霜」的,因此時菊花盛開。
在人們的心月中,霜更多的倒是意味著肅殺。
「霜降殺百草」,嚴霜打過的植物,頓失生機。這是由於植株體內的液體,因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澱,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因此,霜是無情的、殘酷的。並常被說成「嚴霜」、「霜劍」和「霜威」,正所謂「風刀霜劍嚴相逼」。
到了「霜降」,東北和內蒙古地區日平均氣溫已降到2一3℃,華北地區多在10℃。此時,北方大部分地區已在秋收掃尾,即使是耐寒的蔥,也不能再長了,因為「霜降不起蔥,越長越要空」。而南方正處在「三秋」的大忙季節,單季雜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種早茬麥,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滿地秸稈拔個盡,來年少生蟲和病」。收穫以後的莊稼地,都要及時把秸稈、根茬收回來,因為那裡潛藏著許多越冬蟲卵和病菌。
霜降時節,還是黃淮流域羊配種的好時候,農諺有』『霜降配種清明乳,趕生下時草上來」。因此,要注意羊群管理。
當然了,農田水利建設也要及時展開。這就是農諺所說的「霜降立冬逢九月,興修水利好時節」。
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斗指壬為雨水,東鳳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天一生水,春屬木,木生於水,故立春之後繼之雨水。」這時,黃河流域一帶的降雪已不多見,雪開始變成雨水降落。雨水節氣,江淮地區盛行的天氣過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冷空氣影響前後,氣溫變化幅度加大,冷暖氣團交匯時,會出現連陰雨雪天氣。但此時北方處於春旱季節,「春雨貴如油」是其真實的寫照。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我們應著重強調「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決定著人之壽夭。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過:「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明代醫學家王文祿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長壽的基礎。
按照傳統醫學與五行的關係,春之於肝木,怎麼會與脾土有關係呢?
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脾(胃)屬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會使脾胃的運轉、消化功能受影響,這就勢必會引發精神抑鬱、腹脹腹痛等。
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是其基本功能。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營衛(營養物質)、氣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是氣機上下調達的通路,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元氣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貝!J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說過:「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他在《脾胃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內傷脾胃,百病叢生」。
可見,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正因為此,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養脾也要靜心。養生專家認為,養脾應以精神調攝為主。
首先,要保證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使脾胃安寧,讓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以達到健脾的目的。其次,靜心養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
「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春天的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或藥物的調養,再堅持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會更明顯。
萬物收藏迎立冬
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交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冬分孟冬、仲冬、季冬,即夏曆的十、十一、十二3個月,統稱為「三冬」,3個月90天,故又稱為「九冬」。其實,冬是個氣候概念,指氣溫較低的時節。
驚蟄養生不盲從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處於黃經345度。農曆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所指的方向和位置也在變化,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曆中,斗指丁時,太陽正處於黃經3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