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收藏迎立冬

萬物收藏迎立冬

每年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交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冬分孟冬、仲冬、季冬,即夏曆的十、十一、十二3個月,統稱為「三冬」,3個月90天,故又稱為「九冬」。其實,冬是個氣候概念,指氣溫較低的時節。

冬較之於春的溫煦,夏的炎熱,秋的涼爽,給人的感受是寒冷。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又云:「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這種描述是與黃河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的。然而,我國幅員遼闊,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終年無夏的青藏高原之外,各地的冬季並非都是在「立冬』舊出現。按氣候學上冬季開始的標誌—連續5日平均氣溫降到10C以下,那麼我國最北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走人冬季;而長江流域的冬季則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能真正開始。

中華民族一向有著善始善終的傳統,尤其是格外看重開頭與結尾。從文獻記載看,在上古時,就把「立冬」和「立春」看得同等重要,周代就形成了隆重的慶祝禮制:「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感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於北郊。」迎冬回來,天子要賞賜為社翟而捐軀者的子孫,還要撫恤孤寡。《續漢禮儀志》記載:「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氣於黑郊。」

在民間,冬初也有慶祝活動。《詩經·七月》記述:打掃空曬穀場之後,捧著兩杯自釀的酒,宰殺一隻羔羊,大家一起來到公堂,雙手捧起牛角獻,齊祝公爺萬壽無疆!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其意思是說,勞動了一年的人們,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搞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在南方,人們在這一天愛吃些雞鴨魚肉。如在台灣,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均是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北方,則有吃樓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節,農家所備的樓瓜,一般是夏日購買的,多放置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問糖化,用來做餃子餡,其味道,既與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樓瓜餡不同。食時,蘸醋和蒜泥,那味道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至於「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大概與下面兩個方面有關。一方面,我國以農立國,極重視。二十四節氣。

「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立冬」的「立」字,表示開始的意思。所以,秋收冬藏,是要改善一下生活,打一下牙祭的,於是,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瓜代表結實,如《禮記》中就有「食瓜亦祭先也」之說法。這大概就是「立冬』舊北方食樓瓜餃子習俗的來源。

從氣候上看,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對冬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對此,《農政全書》早有記載:「冬初和暖,謂之十月小春。」如大田小麥一面生長著一面「盤著墩」,以此增強自身的抗逆力,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大風、嚴寒。但這時北方冷空氣已具有較強的勢力,頻頻南侵形成大風、降溫,並常伴有雨雪,這種寒潮天氣對未收穫的蔬菜會造成影響。故民諺有「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之說。

「立冬」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進人旱季。東北大地已經封凍,農作物進入越冬期,曠野里曾在夏天繁茂的樹木,都脫去了綠衣,只剩下光禿禿的枝幹。黃淮流域已是地淨場光,江淮地區「三秋」已近尾聲,須忙著搶種晚茬麥,抓緊移栽油菜。南方則正進人「三秋」大忙時候。「禾到立冬死,麥到穀雨黃」(廣東)、「立冬不拔菜,終究受霜害」(廣西)、「田要冬耕,兒要親生」(福建)等,這些農諺無不說明「立冬」時節農事活動的重要性。

另外,在養禽業上,必須做好蛋雞冬季的飼養和管理。提高冬季產蛋率是飼養蛋雞的重要環節,但怎樣才能提高冬季的產蛋率呢?首先要保證雞舍內的適宜溫濕度:舍內溫度要控制在12一巧『C,空氣濕度要保持在50寫一70%之間,蛋雞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充分吸取飼料的營養,保證正常的生長和發育,氣溫過低會增加耗食量,並降低產蛋率。其次必須做到飼料的合理搭配,保證營養全面。幾種主要飼料成分比例應為:玉米、高粱等能量飼料占55%~60%;豆餅、葵花餅、魚粉等蛋白飼料占20%~25環;糠鼓占7%一10%;礦物質飼料占5%一7%;並要餵食一定量的白菜、胡蘿蔔等青飼料,以滿足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

另外,要保證蛋雞的飲水,每天不得少於2次,水溫要保持在13一18』C。同時,要搞好雞舍的衛生防疫,接種新城疫疫苗和禽霍亂菌苗等,預防傳染病的發生。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脾胃養生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斗指壬為雨水,東鳳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天一生水,春屬木,木生於水,故立春之後繼之雨水。」這時,黃河流域一帶的降雪已不多見,雪開始變成雨水降落。雨水節氣,江淮地區盛行的天氣過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冷空氣影響前後,氣溫變化幅度加大,冷暖氣團交匯時,會出現連陰雨雪天氣。但此時北方處於春旱季節,「春雨貴如油」是其真實的寫照。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我們應著重強調「調養脾胃」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決定著人之壽夭。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過:「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明代醫學家王文祿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長壽的基礎。

按照傳統醫學與五行的關係,春之於肝木,怎麼會與脾土有關係呢?

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脾(胃)屬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會使脾胃的運轉、消化功能受影響,這就勢必會引發精神抑鬱、腹脹腹痛等。

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是其基本功能。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營衛(營養物質)、氣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於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是氣機上下調達的通路,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元氣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貝!J是元氣之本。元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說過:「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他在《脾胃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內傷脾胃,百病叢生」。

可見,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正因為此,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養脾也要靜心。養生專家認為,養脾應以精神調攝為主。

首先,要保證心平氣和,使肝氣不橫逆,使脾胃安寧,讓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以達到健脾的目的。其次,靜心養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充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

「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春天的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適,加上飲食或藥物的調養,再堅持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會更明顯。

穀雨吃什麼 如何養生

穀雨吃什麼

穀雨節氣前後,脾處於旺盛時期。脾旺則胃強健,因而會使消化功能達到旺盛的狀態,有利於營養的吸收,所以此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機會。但是補要適當,不宜過,此時進補不同於冬天,要適當食用一些有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體質,還可為安度盛夏莫定基礎。穀雨時節,脾處於旺盛時期。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從而使消化功能處於旺盛的狀態,有利於營養的吸收。這時飲食方面應注意健脾利濕,可適當多吃一些有祛風濕、舒筋骨、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如赤豆、黑豆、AR仁、山藥、鉚魚、鱔魚等。同時,飲食方面還應考慮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以及低刺激,可選擇吃些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菠菜、香椿芽等新鮮蔬菜,有醒脾開胃、清熱解毒、通利二便的功效。少吃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導致肝火旺盛,傷及脾胃。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穀雨時節的養生食譜。

枸杞子燉蛋

[用料]枸杞子15克,雞蛋1一2個。

【做法】先將雞蛋打人碗內調勻,加人枸杞子,加人少許調味隔水燉熟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肝腎早泄、遺精、日視物昏花、明目,適用於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陽疹頭暈、陰血不足者。

【禁忌】脾虛泄瀉者少食。

天麻燉豬腦

[用料]豬腦I個,天麻10- 15克,生薑、鹽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把天麻用清水洗淨,與豬腦同放人燉盅內,加人適量的水及調味品,隔水燉1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補腦益髓,平肝息風,適用於頭痛、頭風、偏頭痛、高血壓、眩暈、腦鳴、神經衰弱、手足麻木拘攣及小兒驚風等。

蘿蔔粥

[用料]新鮮蘿蔔2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蘿蔔切碎粒,備用。鍋內加適量水,用武火燒開,下人蘿蔔粒、粳米,同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止咳化痰,順氣消食,除燥生津,清熱解毒,通利大便。

生地鴨蛋湯

[材料]鴨蛋3個,生地40克。

[做法]先將鴨蛋、生地分別洗淨,一齊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至鴨蛋熟,取出鴨蛋剝殼,放人鍋內再用文火煲30分鐘左右,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生津,滋陰養血。鮮甜甘美,營養滋補。

[適用]用於陰虛內熱所致的牙痛、手足』合熱、口咽乾燥、流鼻血、神經衰弱等症狀。

【禁忌】脾陽不足、寒濕下痢,以及食後氣滯痞滿者皆不宜食;生瘡毒者忌食。

參蒸鱔段

[用料]鱔魚1000克,當歸5克,黨參10克,熟火腿150克,鹽3克,料酒15克,胡椒粉2克,蔥20克,姜20克,味精I克,雞湯100克。

[做法]將鱔魚剖腹洗淨,人沸水鍋餘一下撈出,刮去粘液,去頭尾,切成6厘米長的段。再把熟火腿切片備用。生薑及蔥洗淨,姜切片,蔥切段,在鍋內注人清水,下姜蔥和料酒,待水沸後,把鱔魚段放沸水中燙一下撈出,然後碼在盆內,其上放火腿片、當歸、黨參、薑片、蔥段、料酒、胡椒粉、鹽、注人清雞湯,加蓋,用棉紙封口,上籠蒸1/1、時左右,取出啟封,揀去姜、蔥,加味精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生津潤燥、祛風濕、舒筋骨、溫補氣血。

三色湯

配料;黃豆芽100克,薑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偏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將鍋內放入雞湯、薑絲,燒開後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後,將黃豆芽、鹽、味精入鍋,再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山藥內金鱔魚湯

配料:黃鱔250克,雞內金10克,淮山藥10克,生薑4片,黃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活殺黃鱔,去內臟洗淨,切段,開水去血腥勤液。雞內金、淮山藥洗淨。起油鍋,用生薑2片炒鱔段,加黃酒少許,再加適量清水,轉入砂鍋內,加雞內金、淮山藥和2片生薑,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加精鹽後再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調和肝脾。

海帶銀耳盆

配料:海帶50克,銀耳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海帶洗淨切碎,銀耳泡發後與海帶一起加水用文火垠成稠羹,加冰糖適量,1日內服完,可常服。

功效:能疏肝、補脾腎。

玉米須大棗黑豆粥

配料:玉米須60克,大棗30克,黑豆30克,胡蘿蔔90克。

做法:水煮玉米須半小時,去須,用其水煮大棗、黑豆、胡蘿蔔(洗淨切塊),豆爛即止。

驚蟄養生不盲從

驚蟄,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處於黃經345度。農曆書中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斗」即斗綱,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顆星。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所指的方向和位置也在變化,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在陽曆中,斗指丁時,太陽正處於黃經345度。

清明節飲茶的盛行和演變

唐代是一個格外注重節日的朝代,每逢節令到來,舉國上下為之歡慶,而其飲食、好尚、遊樂、交際等社會活動及家庭生活也緊密相應,形成唐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