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養要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身體最重要的是平衡,攝入的營養均衡,代謝要均衡等等,不可太過,當然也不可不及,如果太過,可能造成浪費和負擔,如果不及,就達不到調養的效果。而且,還有些人因為要調養,就會變得過分的小心謹慎,稍微勞動或者鍛煉一下則怕耗氣傷神,天氣稍微寒冷一些便閉門不出,擔心冬天發胖,飲食上都小心翼翼的,而因此,心情弄的很緊張,這樣的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其結果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有損健康,。
二、調養切忌過偏
最好的調養是綜合調養,這樣才能達到均衡。而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些人存在誤區,把「補」當作養,於是過分的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從理論上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範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現在人的慢性病又稱富貴病,就是營養過剩造成的,而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如果經常用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傷害身體。
三、不可過度保暖
冬季屬陰,因此,調養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是,還是不能過度保暖,尤其是沒有必要穿厚衣重裘,烤火醉酒,烘烤腹背,大汗淋漓。
到了大雪,節氣的特點是乾燥,空氣濕度很低。因此,衣服要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一定保暖貼身,不使皮膚開泄汗出,要注意保護陽氣免受侵奪。
四、起居宜早眠遲起。
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規律。冬季的特點是日短夜長,因此起居要注意最好早臥遲起,不要熬夜,當然也要避免過早起床晨煉。尤其現在霧霾的天氣很多,晨練不利於健康。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大暑節氣中醫的養生之道
一是心要清,就是精神上要清靜下來。盛夏酷暑炎熱,人體容易悶熱不安和睏倦煩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爽,切忌火暴脾氣,避免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這樣人體才不容易「上火」,頭腦才清醒。
二是要清熱解暑,這個多指飲食及藥物。夏季的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多吃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
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如果人體內有暑熱,還可以服用一些清熱祛暑的藥物,如桑菊飲、玄麥柑橘顆粒等中成藥。
三是要清涼,這個多指穿著及生活環境。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輕人喜歡穿牛仔服飾,夏季不適合穿這種衣物。衣服顏色儘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衣服的布料儘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也可避免皮膚疾病。
雨水節氣養生 保護脾胃很重要
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雨水節氣後,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雨水前後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雨水期間天氣變化不定,因此仍要注意「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防止寒邪傷害脾胃陽氣。
中醫認為,人在春季肝氣容易過旺,肝木旺則克脾土,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雨水節氣在飲食方面應注意補脾。甘味食物能補脾,所以應多吃山藥、大棗、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黃豆、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少食生冷油膩,以顧護脾胃陽氣。
還應適當多喝粥以養脾胃。粥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補人之物」。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於消化吸收,而且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另外,晚餐要儘量少吃,因為如果晚餐過量,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症狀,還會影響睡眠,「胃不合則臥不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4節氣驚蟄 驚蟄養生的飲食原則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所以,還是進補的好時節,在這個冬末春初的季節,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補品,增強身體的體質,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24節氣春分養生的食療藥膳
做法:先用溫水浸泡燕窩,待燕窩泡軟後,可用鑷子清理其中的細小燕毛等雜物,將泡好的燕窩瀝乾水,加入適量的清水,倒入燉盅,加入冰糖,隔水小火燉1小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