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三種艾灸養生法

下面專家來給大家介紹三種艾灸養生法

五臟俱補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方穴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方穴主治】為背部膀胱經穴位,可用於強身健體、防治亞健康、體質衰弱。還可治療心悸氣短、腰酸乏力、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

補中益氣艾灸養生方

【施灸方穴】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淵。

【方穴功用】益氣行血、通經活絡、補中益氣、昇陽舉陷、健脾和胃、溫中散寒、脾腎雙補、化水利濕、調和營衛。

【方穴主治】可作為一切亞健康艾灸養生保健的基礎施灸方穴,還可治療氣虛血瘀之中風、胃脘痛、腹脹、腹瀉、氣短、乏力、腰腿無力、浮腫等症。

一般強壯艾灸養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關元,或單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數分鐘時間多不過30分鐘,既無多大痛苦,又經濟節約。長期堅持施灸,可以進步身體素養,增進健康,其效果絕對不亞於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廣的養生保健方法。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腰痛的艾灸療法

技術一

艾灸穴位:腎俞(雙)、腰陽關、大腸俞(雙)、陽陵泉(雙)、委中、命門。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5個穴,每穴灸10~15分鐘,腎俞、腰陽關可灸至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一般穴灸3~5壯,腎俞穴可灸至10壯,每日灸1次。③隔附子餅灸:將附子餅置於穴位上,上置艾炷炎,每穴炎5壯,腎俞、腰陽關可灸10~15壯,每日灸1次。

主治: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每遇陰雨天或腰部感寒後加劇,痛處喜溫,得熱則減,苔白膩而潤,脈沉緊或沉遲。

技術二

艾灸穴位:志室(雙)、三陰交(雙)、膈俞(雙)、氣海俞(雙)、太沖(雙)、阿是穴。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懸灸5~10分鐘,志室、阿是穴、氣海可灸至15~20分鐘,每日灸1次。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一般穴灸3~5壯,志室、阿是穴可灸至10壯,每日灸1次。

主治:腰部以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覆發作。

技術三

艾灸穴位:關元、命門,腎俞(雙)、太溪(雙)、然谷(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鐘,關元、得俞可灸至20分鐘,每日灸1~2次。②隔附子餅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取附子餅置穴位,置艾炷灸,每穴灸5壯,腎俞、關元、阿是穴可灸15壯,隔日灸1次。

主治:腰部以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則甚,臥則減輕,常反覆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恍白,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艾灸法的實際應用

艾灸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源於石器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如有「《素問》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艾灸能防病也能治病,可以提高免疫力。古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就是要經常將足三里穴艾灸到起水疱(所以叫「不干」)。這是上千年的經驗總結,確有實效。現在很多人知道艾灸能治療一些常見病,比如感冒、凍瘡、風濕骨痛等等,其實艾灸還有其他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用途,下面就向大家詳細介紹。

手足癬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穴、陽陵泉,還有發癢的部位(類似阿是穴)。

蟲蛇咬傷

被蟲蛇(比如毒蛇、蜜蜂)咬傷後,在反覆沖洗傷口和擴創排毒後,可用艾條灸傷口,即用艾條放於傷口處,反覆灼燒2~3次。當蛇毒或蜂毒遇到高溫高熱時,即發生蛋白質變性而遭到破壞,失去活性與毒性。此法雖然痛苦,但療效顯著。

咳嗽

現在流行冬病夏治,多用三伏天灸。艾灸簡單易行,療效卻優於天灸。艾灸止咳選穴不宜多,膻中、肺俞、大椎、足三里四穴足矣。

痛經

艾灸氣海、關元、大腸俞和足三里,療效確切。產後宮縮痛可以如法炮製,也多有良效。

雞眼

直接對準雞眼施灸,溫度比普通的灸法要高一些,通常3~5次即會脫屑。

小兒遺尿

遺尿是小兒常見病。主要選關元、腎俞、百會和至陰穴,多有良效。

順便說一句,艾灸結束以後,剩下的艾灰也有不少用處,可以止癢、除味、燥濕,還可以給花草做肥料。

小兒營養不良

當下小兒營養不良和免疫力低下者並非因缺衣少食,而是脾胃虛弱、吸收功能差所致,艾灸健脾和胃效果極好,通常艾灸下腹部丹田處、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以及足三里穴即可。

不孕症的獨特的艾灸治療方法

女性本身有經、帶、胎、產等特殊生理過程,日常生活中飲食無規律,又肩負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往往比其他人群更易受到風、寒、暑、濕、熱等外邪的侵害,導致氣機失調,使多數女性都處於上熱下寒體質。

肩周炎的艾灸療法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