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天宗、臂臑、外關
[外關]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採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外關穴位於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或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臂臑]垂臂屈肘時,在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
[天宗]正坐或俯伏位,在肩胛岡下緣與肩胛骨下角之間連線上, 當上、中1/3交點, 與第四胸椎棘突下間平齊, 與臑俞、肩貞成正三角形處是穴。
灸法:艾條懸灸,每穴每次灸治10分鐘,每日灸1~2次,15天為1個療程。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太白穴 消除肌肉酸痛
生活中大家都有過這種體會,若很久不運動之後突然運動,或突然提了一次重物,常常會肌肉酸痛,渾身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在中醫理論里,脾主肌肉,當人突然運動或搬提過重的物品時,會導致脾氣一下子耗費過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而艾灸脾經原穴太白,可以調理疏通經氣,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症狀,運動過度造成的局部受傷也可使用這個方法。一般半小時就可以解除這種酸痛。
太白穴位於腳內側,大腳恥骨鼓起來的關節後下方凹陷處,「太白」為古代星宿之名,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之能。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可以很好地治療脾臟之疾,進而治療由此引起的其餘四髒疾患,故其應用範圍非常廣泛。
太白位於腳內側,大腳恥骨鼓起來的關節後下方凹陷處。
很多脾虛的症狀如夜裡睡覺流口水,舌頭兩邊有齒痕,吃完東西腹脹,消化不良,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管脾虛的症狀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為它是原穴,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是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的。
休息是消除肌肉酸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休息能減緩肌肉酸痛的症狀,並可緩慢促進代謝產物的排除,恢復酸痛部位肌肉組織的營養,使之恢復正常。休息並不是靜臥不動,可以散步,做輕體操,或初級瑜伽。
注意合理營養:運動時被消耗的物質靠平時的營養物質來補充,所以膳食中要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食品種類要多樣,易消化,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艾灸也是補腎好方法
補腎是一個十分受關注的話題,很多人覺得自己腎虛,也不去醫院證實,就胡亂給自己開始補,各種方法都用盡了,可是情況卻不見好轉。
何為腎虛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生殖發育的根源,臟腑機能活動的原動力。腎的精氣從功用來說可分為腎陰、腎陽兩方面。腎陰與腎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當這一平衡遭到破壞後,就會出現腎陰、腎陽偏衰或偏盛的病理變化。
目前人們常說的「腎虛」,如遺精、陽痿、早泄、性冷淡、不育、不孕等,實際上是狹義的腎虛。廣義上的腎虛包括一系列的全身症狀。中醫所說的腎虛和西醫認可的亞健康狀態頗有相似之處。
中醫所指的腎虛,有很多種類,其中最常見的是腎陰虛、腎陽虛。
腎陰虛,表現為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情煩躁、腰酸膝軟、手足心熱、耳鳴頭暈等症狀。另外,女子會出現便秘、經少甚至經閉等表現;腎陽虛,表現為面色白或黝黑、腰膝酸疼、精神不振、手足冰冷、畏寒怕風、腹瀉、身體浮腫等。此外,女子會出現不孕、遺尿、浮腫、性慾低下等症狀。
何為艾灸
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主要是將艾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艾草有溫經散寒之效,連續燒艾,能把溫熱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繫、絡屬之關係,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循環全身。由此來調節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中醫認為,艾灸療法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艾灸補腎適用大多數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由於年齡的關係,生理結構發生變化,陰氣日減,陽氣日衰。補陰扶陽不管是對身體的調養中還是對疾病的調治中,始終都處在主導地位。補充陰氣的辦法在於合理的飲食調養,適當的藥物補充,充足的睡眠。艾灸是扶助陽氣的好方法。
艾灸養腎的穴位
神闕穴 就是肚臍眼,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灸此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養生功效。常灸神闕穴,可起到強壯體質、延年益壽作用。
關元穴 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灸此穴有溫腎健脾、補益固脫、散寒止痛、調經養血、保健延年的功效。主要可用於治療陽痿早泄、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產後出血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
氣海穴 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在肚臍下1.5寸。灸此穴有壯元陽固虛脫、培補元氣、回陽益陰、調和營衛、延年益壽、抗衰防疾的作用。氣海和關元穴在人體下腹部,共同保護著生殖系統。下腹部是女性子宮、男性精囊藏身之處,都是極其重要部位。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強調該穴保健養生作用。但陰虛者慎灸此穴,孕婦禁灸此穴。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具有氣血雙補作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增強體質。此穴能夠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補腎壯陽,對調理脾胃虛弱等有幫助。
湧泉穴 《黃帝內經》指出:「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在人體足底,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乃是腎經的首穴。艾灸此養生穴位,具有很好的補腎強體功效。
選好穴位後,將艾條點燃,在距穴位約2~3厘米處施灸,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長期執行。
艾灸美容法
艾草被中醫稱為百草之王,擁有良好的治療功效。《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中又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葉不只用來艾灸
中醫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除寒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中藥材,也是平常人們居家保健的常用之品,可泡腳、艾灸,以及製作美食。它的保健養生、預防疾病的功效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