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虛汗要怎麼治療

出虛汗要怎麼治療

1、輕型虛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2、中型虛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虛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3、重型虛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鹹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

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證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蓆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的煩燥,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4、輕型與中型虛汗,對身體損傷不會太大,但重型虛汗病人,時間久了常會使病情惡化,向「脫症」發展,嚴重威脅著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5、由於長期虛汗,使內津液耗損過多,就出現一種陰虛現象,這種患兒表現為唇舌紅干,手足心熱,口乾,飲水多但不解渴,大便數天一行或每天行,糞便干且呈粒狀。治療宜清熱養陰,使熱內消。

6、虛汗患兒經常易感冒者,真正屬體虛的極少,其易感冒大多由汗出而寐中推蹬蓋被,受寒所致,這與體虛感冒當有所區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老人出虛汗要如何調理

老人出虛汗要如何調理

1、山藥薏苡仁龍眼粥

原料:生山藥100克,生薏苡仁100克,龍眼肉15克,粳米100克。

製法:生山藥去皮、搗碎。生薏苡仁和粳米一同煮成粥,然後往粥里加入生山藥碎以及龍眼肉,再加熱把食材煮熟即可。

功效:此食療具有健脾益氣、補心補脾的作用。若在月經期吃的話,更可以儘快恢復缺損的氣血。

2、十全藥材燉排骨

原料:當歸10克、黑棗10粒、川芎10克、熟地10克、白朮10克、黨參10克、桂枝3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灸甘草6克、黃芪15克、杜仲2片、枸杞15克、調味料鹽少許。

製法:將十全大補的藥材加20杯水熬成約剩10杯分量的藥汁後,撈起藥材,留取湯汁備用;排骨用熱水燙洗淨後,放入鍋中,加入預備好的生藥湯汁及米酒,再燉煮約1小時,起鍋之後,再加鹽。

3、黨參烏雞湯

原料:干黨參10克,母烏雞半隻,干山藥10克,沙參10克,干香菇3,大棗2枚,生薑少許。

製作方法:烏雞先在沸水中焯去血沫,與上述其他原料文火燉2小時即可。每周食用1~2次。

這道藥膳可以補氣固表,同時補中和胃,對於氣虛者有一定的斂汗作用,對於產後虛胖多汗的婦女以及體弱的老人尤其適用。

小孩虛汗常用的食療方法有

小孩虛汗常用的食療方法有

1、 泥鰍湯:用泥鰍120克,熱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腸臟,用油煎至金黃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每天1次,小兒則分次飲湯,不吃魚。連服3-5天。有補氣益陰之效。適用於盜汗者食用,民間常用治療小兒盜汗,功效顯著。

2、 豆豉酒: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後飲用,每次2湯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氣,解煩熱等功效。適用於盜汗者飲用。

3、 糯米煲豬肚:每次用糯米500克、豬肚1個,把米放入豬肚內,用線結紮,加水適量,共煲1小時,調味後吃見風使舵喝湯,再將糯米曬乾搗碎,分10次煮粥食用,每天1次。有補中益氣、劍陰止汗等功效。適用治療盜汗、自汗。

4、 紅棗烏梅湯:取紅棗15枚、烏梅10枚,水煎服,每天1次。有益氣斂陰、止汗之效。連服10天,對盜汗有療效。

5、 烏豆煲塘虱:每次用烏豆100克、塘虱魚2條,去內臟及鰓,加水適量煲之,豆熟時加鹽、油食用。有養血益陰、滋腎調中等功效。民間用於治療盜汗、自汗,病後體虛、血虛頭痛、耳鳴、疲倦乏辦等症。

6、 韭菜炒鮮蝦:每次用韭菜150克、鮮蝦250克去殼,加油急火共炒,熟後,加鹽調味食用,每天1次。有補虛助陽,固泄等功效。可適用於治療盜汗、陽萎、遺尿、遺精等疾患。

孕婦出虛汗是要補充哪些營養

寶寶的血液需要從母親的血中吸收鐵、蛋白質、卟啉等來製造,所以媽媽們孕期鐵的消耗量會有所增加,同時孕期又面臨血液稀釋的問題,更易引起血中紅蛋白的下降,鐵是血紅細胞形成的重要元素,如果血色素持續下降,會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導致胎兒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重度貧血甚至會引起分娩時凝血功能的障礙、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後果。

出虛汗的診斷方法有

夜間盜汗:以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