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如何調節飲食防生病

  深秋時節,空氣乾燥,早晚溫差大,氣候寒涼,此時通過飲食調節身體機能不失為保持健康的好方法。

  早喝鹽水晚喝蜜

  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講,秋對應的臟器是肺,又因「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所以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

  多喝水是秋天潤燥、防燥的首要措施。因水分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故應少量多次慢飲。有時單純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早上或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喝蜂蜜水,既補充人體水分,還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其次,潤燥應以味甘性平的食物為主。如:銀耳、蓮藕、芝麻、核桃、百合、花生、山藥、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多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潤肺之功效。《黃帝內經》提出「秋冬養陰」,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可防秋燥傷陰,從而達到養陰的目的。

  再有,飲食應注意少辛增酸。少辛就是要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增酸是指要適當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如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這樣能增加肝臟的功能,以防秋季肺氣太過而傷肝。

  飲食增加耐寒力

  深秋時節意味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專家建議,秋冬交替之時,除了注意穿衣保暖、鍛煉身體外,調理飲食也是增強身體耐寒能力的一個好辦法。

  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等含鈣豐富;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含鐵量高,適當補充鈣和鐵可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含碘的食物也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抗冷禦寒。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被稱為產熱營養素,狗肉、羊肉、牛肉、雞肉、蝦、海參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還可以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供應。

  另外,多吃糯米、扁豆、胡蘿蔔、栗子、胡桃肉、大棗、桂圓等溫性食物,也可使身體發暖,增加耐寒力。

  深秋飲食要注意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而且此時氣溫寒涼,人們的食慾逐漸增強,消化力也有所提高,正是彌補由於夏季氣候炎熱造成營養不足的好季節,但是如果飲食安排不當也會適得其反。因此,專家提醒,深秋飲食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防止熱能過剩。有的人一到秋季就食慾大開,往往造成熱量攝入過剩,脂肪堆積,開始「貼秋膘」。因肥胖會帶來很多疾病,故在秋季飲食中不能放縱食慾,要注意適量。

  二防止進補過量。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要遵循「不虛不補」、「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對於體內缺少的,可以補,但必須補之有度,否則也會造成人體的陰陽失衡。同時應懂得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能用食補的不要用藥補。

  三避免消化道疾病。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我國古代醫生就提出「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吃性寒涼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這樣有利於保護胃腸,防止出現腹瀉、下痢、溏便等胃腸道疾病。

  四注意營養均衡。《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食物應多樣,以穀類為主,同時粗細搭配。單一食品不可能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如穀類主要供給熱能和維生素B1 ;豆類及豆製品主要供給植物蛋白質;蔬菜水果主要供給維生素C、無機鹽和食物纖維;動物性食物主要供給優質蛋白、脂肪、維生素等。

  秋季要補充因夏季氣候炎熱、食慾下降導致的營養不足,更應該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及營養的平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角質層是天然屏障 別總去死皮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認識角質層。一般人將角質層視為沒有用的「死皮」,因而美容院就有了「去死皮」的項目。那麼這層「死皮」真的沒有用嗎?將「死皮」去除後對皮膚到底有沒有傷害呢?這些是美容師很難回答的問題。

  所謂「死皮」,它真名叫角質層。它是由6至8層角質細胞相互交叉、重疊構成的。這一層的細胞,基本上已經是代謝的即將死亡脫落的細胞。這些細胞內已無細胞核、線粒體、內質網及高爾基複合體,已不具備細胞完整的形態及功能,因此將其稱為「死皮」也是很確切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層「死皮」,應該說他是人體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首先,它對光具有吸收能力,通常在日曬時,大部分紫外線被角質層吸收了,從而保護了皮膚基底層的細胞不受損傷,如人為地、過頻地「去死皮」,那麼紫外線將長驅直入,對皮膚造成極大傷害。

  其次,角質層對微生物有著良好的屏障作用,一般直徑在200納米的細菌,以及直徑約為細菌二分之一的病毒,在正常情況下,是無法進入皮膚內的,角質層有效地防止了皮膚疾病的發生。

  此外,角質層中的角質細胞的胞漿、胞膜及其細胞內隙物對化學物質有屏障作用。正常的皮膚表面呈弱酸性,有一定的中和酸、鹼的能力,始終使皮膚維持在良好健康的狀態。

  最後一點,也是體現角質層價值的一點,就是角質層能防止體內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流失。一般成年人每天約從皮膚表面失去水分240-480毫升,如將角質層去掉,那麼每天丟失的水分將增加10倍以上。所以「去死皮」後,皮膚會感到十分乾燥就是這個道理。

開車聽音樂,聲音太大致命

開車時,人們總習慣打開音響或收音機,一邊欣賞音樂一邊駕駛,有的人甚至喜歡將音樂聲調得很大,以解路途中的枯燥和沉悶。但美國的一項新研究則提醒駕駛者,開車時音樂聲音太大,不僅會威脅到行車安全,還會影響視力。

  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噪音超過90分貝,相當於置身在一個音樂酒吧或地鐵站中,你的眼睛就會提出抗議。90分貝的噪音會使眼睛區別光亮的敏感度降低;115分貝的噪音可使眼睛對光亮度的敏感性下降20%。噪音越大,對事物的清晰度也就越差。如果在車廂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播放聲音較大、節奏較快的音樂,音響與車的震動會聯合發生作用,聲音很容易達到95分貝。

  雖然國內並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數據,但衛生部北京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夏群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說,眼睛在看某個物體時,靜止時比運動時看得清楚。這是因為運動時,眼睛的聚焦功能會受到影響,視覺的對比敏感度會下降。「如果開車速度太快,視力的調節能力就會相對下降,視網膜的聚焦跟不上,會影響視力對圖像信息的大小、形狀、位置、色度和光度等方面的準確辨別和判斷。」

  另外,人們在駕駛汽車時,必須做到目光隨時觀察周邊情況,及時捕捉辨別路況信息,才能安全駕駛。如果車內的音響聲音太大或節奏太快,很容易使人大腦不集中,分散注意力,不能全心觀察周邊的路況信息,從而埋下安全隱患。

  因此建議,開車時一定要控制好車內的音響效果,不要選擇容易使人躁動的搖滾樂或者大喜大悲、容易讓人情緒不穩定的音樂,最好放一些有利於心情舒緩的歌曲,如輕音樂或鋼琴曲等,以使駕駛時保持一個輕鬆愉悅的心情,專心駕駛。同時,車速不要過快,駕駛起來才不會產生緊張感,準確判斷路況信息。開車前如果心情不好不穩定,最好先調節好情緒再駕駛。

烹製保鈣菜餚時要注意的三點

6個簡單實用的催眠法

2.暗示催眠法以貓睡覺的樣子鬆懈地躺臥,放鬆肌肉,暗示自己已十分疲勞,再張嘴打幾個呵欠,睡意就會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