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不勝防 耳機接電話遠離電離輻射!

  癌中之王——腦癌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腦腫瘤之一,約占所有腦腫瘤的45%-50%。而在兒童腫瘤發病中,該病排名第二,僅次於白血病。

  在人們印象中,癌王是胰腺癌、肝癌。但目前情況來說惡性腦膠質瘤,特別是膠質母細胞瘤的平均存活時間,或者五年存活率可能還不見得高於胰腺癌、肝癌。美國最新一個研究顯示,手術後即使經過充分的放療、化療,五年存活率只有9.8%。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公布按死亡率順序排位,惡性膠質瘤是34歲以下腫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歲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惡性腦膠質瘤無情地奪去18-60萬中青年人的寶貴生命。

  近30年來,腦膠質瘤的發生率逐年遞增,與80年代相比,男性膠質瘤的發病率提高了1.2倍,女性提高了2.2倍。因此,專家提醒市民注意,生活中儘量少接觸電離輻射,如果出現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症狀、癲癇等症狀,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遠離電離輻射=遠離腦癌

  儘量離身體遠一點

  當人們使用手機時,手機會向發射基站傳送無線電波,而無線電波或多或少地會被人體吸收,這些電波就是手機輻射。一般來說,手機待機時輻射較小,通話時輻射大一些,而在手機號碼已經撥出而尚未接通時,輻射最大,輻射量是待機時的3倍左右。這些輻射有可能改變人體組織,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手機別放枕頭邊

  據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工作委員會的趙玉峰教授介紹,手機輻射對人的頭部危害較大,它會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機能性障礙,引起頭痛、頭昏、失眠、多夢和脫髮等症狀,有的人面部還會有刺激感。在美國和日本,已有不少懷疑因手機輻射而導致腦瘤的案例。去年7月,美國馬里蘭州一名患腦癌的男子認為使用手機使他患上了癌症,於是對手機製造商提起了訴訟。歐洲防癌雜誌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長期使用手機的人患腦瘤的機會比不用的人高出30%。使用手機超過10年的人患腦瘤的幾率比不使用手機的人高出80%。因此,人們在接電話時最好先把手機拿到離身體較遠的距離接通,然後再放到耳邊通話。此外,儘量不要用手機聊天,睡覺時也注意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頭邊。

  莫把手機掛胸前

  許多女孩子喜歡把手機掛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機掛在胸前,會對心臟和內分泌系統產生一定影響。即使在輻射較小的待機狀態下,手機周圍的電磁波輻射也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心臟功能不全、心律不齊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機掛在胸前。有專家認為,電磁輻射還會影響內分泌功能,導致女性月經失調。另外,電磁波輻射還會影響正常的細胞代謝,造成體內鉀、鈣、鈉等金屬離子紊亂。

  手機中一般裝有屏蔽設備,可減少輻射對人體的傷害,含鋁、鉛等重金屬的屏蔽設備防護效果較好。但女性為了美觀,往往會選擇小巧的手機,這種手機的防護功能有可能不夠完善,因此,在還沒有出現既小巧,防護功能又強的手機之前,女性朋友最好不要把手機掛在胸前。

  掛在腰部影響生育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的精子數目可減少多達30%。有醫學專家指出,手機若常掛在人體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發信號時產生的電磁波將輻射到人體內的精子或卵子,這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育機能。英國的實驗報告指出,老鼠被手機微波輻射5分鐘,就會產生DNA病變;人類的精、卵子長時間受到手機微波輻射,也有可能產生DNA病變。

  專家建議手機使用者儘量讓手機遠離腰、腹部,不要將手機掛在腰上或放在大衣口袋裡。有些男性把手機塞在褲子口袋內,這對精子威脅最大,因為褲子的口袋就在睪丸旁邊。當使用者在辦公室、家中或車上時,最好把手機擺在一邊。外出時可以把手機放在皮包里,這樣離身體較遠。使用耳機來接聽手機也能有效減少手機輻射的影響。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有積極進取的心態也是一種養生

  遠大抱負,就是要有志於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方才不負此生。這是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在社會裡,社會的歷史總不會倒退、總得不斷前進。你為社會做些貢獻,才有益於社會,推動歷史前進,儘管因為人的力量有大小這種貢獻也就因人而異。這也正是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但這種死有重於泰山,有輕如鴻毛。只有有遠大抱負的人,才能達到「重於泰山」的境界。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有個諸葛亮,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就是抱負高遠,欲用自己的才智協助劉備一統天下的人。他曾說過:「夫志當存高遠」,「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命矣!」這是多麼中肯的名言啊!人的確需要高遠的志向。

  短視,患得患失,斤斤於個人得失,就不可能有遠大抱負。

  我們的先民重高遠志,輕視藐視碌滯之徒,這在歷史上的記載不勝枚舉。

  古人常以物喻意。在烏類中,大雁飛得又高又遠,所以把鴻鶴(就是大雁)志做為偉大抱負者,終有所成。《史記·陳涉世家》就有這樣一段:「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是秦末有名的農民起義領袖,他鄙視只在房前屋後,忙於度日之燕雀。這些豪言壯語都是遠大抱負的典型。

  那麼,遠大抱負與養生又怎樣聯繫,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古人把遠大抱負稱為志高遠。志又是什麼呢?人們認為,「心主神志」,也就是說,志與人的心有關係。把「志」與心聯繫在一起,就是出於這種考慮的。

  應當指出的是:古代我們祖先所說的「心」,與我們今天在解剖學上看到的心臟,並不完全等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古代的「心」包括了我們現代所說的高級神經精神活動。因此,古代說的心,其包括的範圍就比現在的「心臟」要廣泛得多,它既包括主血、主血脈這些與血液循環有關的功能,也囊括了精神活動,與「神志」、「神明」正好相對應。

  就中醫的認識而言,人們認為:心是一身之主,所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就是說,它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全身的一切,從精神到物質,都與它密切相關,這與現代生理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是全身的主宰是同一個意思。

  中醫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又說:「(心)主不明則十二宮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這裡已經說得十分明白,一旦神志之主(「心」)出了問題,則全身各部分也亂了方寸,這對養生是一個大忌,是促人夭壽的。

  所謂十二官,也就是人的臟腑器官。十二官,指的是六髒六腑(心、肝、肺、脾、腎謂之五臟,如再加上心包,就稱為六髒;小腸、大腸、胃、膽、膀胱和三焦謂之六腑)。這麼些臟腑器官,各有各的功能職責,但它們卻不能各自為政,而要互相密切配合,要有一個調節機制,這就是心。中醫認為,全身的器官,由心來主宰,心通過遍布全身的管線——經絡系統,內連臟腑,外絡肢節,連成一個整體。一身的主宰一心的功能,如果能正常運行,則臟腑之間協調運行,身體當然會健壯,人當然會長壽。

  一個有積極進取心、高尚情操、崇高理想的人,必然有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種志向將使人產生無窮無盡的力量,去克服困難。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這就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史學家、漢代的司馬遷。

  司馬遷是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西漢太初元年(前104),漢王朝派往北方反擊匈奴侵擾的將領李陵兵敗被俘。當時漢武帝要把李陵全家抄斬,司馬遷從大局出發,奮力為李陵辯護,從而獲罪下獄,不僅如此,司馬遷還被處以重罪,受到腐刑,也即被割去外生殖器。一個堂堂男子漢,受此奇恥大辱,真是痛不欲生,心如刀絞,一度試圖自縊,以了結此生。但他想到自己身負纂修史書的大任,終於打消了尋短見的念頭,寫成了我國第一部以紀傳體寫成的史書《太史公書》,也就是《史記》,他也就成為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史學家。

  司馬遷的偉大抱負是他修身養性、戰勝種種困難的主要動力和措施,如果沒有這樣的崇高目標,就不可能修身養性,最終完成他的偉業。儘管我們現在不清楚司馬遷何時去世,享壽多長,但從他的生動事跡中完全可以看到他那種忍辱求生的動力,完全是出自遠大的抱負,沒有這種抱負,他早就受不了這種奇恥大辱了。

  。這一點有些讀者或許還有疑問。整天忙忙碌碌、疲於工作,能長壽嗎?符合養生要求嗎?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這裡面是有其科學道理的。人的進取心理是在制定自己所要實現的目標時,其所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的總和。一個人如果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通過神經活動,會刺激體內激素分泌適當,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有適量的分泌,使人心胸坦蕩,情緒高漲,免疫機能旺盛,抵抗力提高,這當然有利於健康養生。相反,心胸狹隘,患得患失,這種情緒對神經系統產生的是一種消極的影響。心理上的矛盾狀態會導致人體內皮質類固醇的分泌增加,造成精神心理及生理體力的緊張狀態、體力過度耗損,最後導致肌體的免疫力降低。科學已經證明,人體不少疾病,包括癌症、潰瘍病、高血壓病等等,都具有與此同樣的發病基礎。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學者、著名教育家顏之推所說的「行道以利世」、「修身以求進」,正符合這個道理。

  現代的科學研究,也充分說明古人那種「志當高遠」才不免於墜入「下流」的思想完全正確,這裡只舉一個統計數字來說明。國外有人對患乳腺癌的病人,做手術後跟蹤檢查觀察,發現:57 個病人中,10 名患者思想樂觀,積極進取,並與疾病進行鬥爭,有7 個人在手術10 年後仍然活著;而5 名思想沮喪情緒抑制的病人,此時已有4 人死亡。這種現象,在我們新中國的歷史上,也不乏其例,這在報刊上已有不少事例介紹出來。

  其實,即便所執著追求的目標,並不一定可取,但排除雜念,專心致志,去追求自認為是「崇高理想」的目標,對身體養生也並非無益。這比起那種消極悲觀、沉悶而無大志的人,從養生學的角度看,總是稍勝一籌的。例如:

  佛教徒虔誠地修行,執著追求來生幸福,他們排除一切雜念,以求最後達到涅盤境界的結果,其中也存在一些合理的具體內容,否則,山林古剎里的和尚道士們,多是那樣健康長壽,就很難解釋了。事實上,在佛教教義中,也曾經提出這種修身養性的具體措施,作為追求的目標。南北朝時由印度來的高僧,後來成為我國佛教禪宗祖師的達摩就曾說過「廓然無聖」。又說「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這大意是說:不要把佛教說得那麼神秘,根本的功德是要內修身心,有所追求;心胸要坦蕩開闊,無有拘束,就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古人從修身養性,追求遠大抱負和理想,獲得長壽的一些道理。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最精彩的例證,這就是唐代初期的醫藥學家孫思邈。

  孫思邈生長在封建社會,他的哲學思想集道家、儒家和釋家之大成。他煉丹以求得到仙丹,獲得「長生」;他虔誠信佛;甚至連治病時所需要的小蟲,也要到市肆上買已經先死者??諸如此類。但這些哲學教義使他萌生「救人一命」的崇高理想。他認為人的生命極為寶貴,醫生如能救人一命,治好病人,則其價值重於千兩黃金。抱著這樣的目標,他窮搜博採,把歷代寶貴的醫療經驗和方劑,集成一帙,著成《備急千金要方》。這時候他已經70歲高齡。這部方書包羅了唐以前主要的醫學內容,人們譽之為古代醫學百科全書。當時統治者要禮聘他入朝為官,他皆堅辭不就,沒有去追逐榮華富貴,而是專心一意為人類健康造福。

  《千金要方》著成之後,他並未就此罷休。他知道,這部書還未臻完善,還有些重要遺漏,也有錯誤。為此決定再修一部醫書作為補充。他以30 年的時間全力以赴,為此崇高的理想而奮鬥,終以一位百歲老人完成了這一目標,著成另一部書《千金翼方》。書名本身就道明他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

  他在書中要求希望養生長壽的人,摒棄名利、喜怒、聲色、神慮精散,這樣就能「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旨也!」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這可以說是至理名言。

洗澡揉肚子可治療便秘防痔瘡

  在生活之中,洗澡的方式要是正確的話,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所以,我們不要在平時的時候,忽視了這些生活之中的小常識,有時候,小常識也是蘊含大道理。

  飯前洗澡可以保持消化,食欲不振時可以在飯前30分鐘入浴,用熱水刺激胃部,待身體暖和後,再用熱水在胸口周圍噴水,每沖5秒休息1分鐘,重複5次;泡澡可以先在熱水中泡20-30分鐘,同時進行腹式呼吸(從鼻子吸氣,讓腹部鼓起,然後從口吐氣),再用稍冷的水刺激腹部,這種冷熱水的刺激能促進胃液分泌,提高食慾。而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在熱水中浸泡3-4分鐘,可控制胃酸的分泌,減輕和控制病情。

  洗澡的時候,勤用手揉肚子,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去治療便秘,洗澡時可以用手掌在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同時腹部一鼓一收地大口呼吸,並淋浴腹部,可治療慢性便秘並防治痔瘡。而神經性便秘,則要沿著腸部用40℃熱水沖3分鐘左右,再用25℃的溫水沖10秒鐘,反覆5次,可讓大腸的蠕動增加。

  洗澡的時候,常搓臉部肌膚,可以增加臉部的神經系統的靈敏,面部分布著很多表情肌和敏感的神經,熱水能刺激這些神經,搓臉能加速血液流動,同時舒展表情肌,洗澡時搓臉的速度以每秒一次為宜,搓臉3到5下,每次不少於3分鐘就可以了。

粢飯糰治「怪病」

清代初年,江蘇出了一名醫,名叫葉桂,他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勤奮好學,且先後拜了十七位名醫為師,廣取各家之長,自成一身,成為中醫溫病學的奠基人。

「糖友」貪杯會損害神經 十大食療方助降糖

內分泌專家指出,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白酒中的甲醇會直接損害末梢神經,加重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的損害。糖尿病人的飲食該如何選擇?現在就為大家介紹10款降糖食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