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梁:有健脾益腎、滲濕止痢之功效,適用於小兒濕熱吐瀉、消化不良、下痢等症。
2、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是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症。
3、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便短赤、水腫腳氣、脾虛泄瀉、風濕痹痛、扁平疣等病症。
4、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於暑濕吐瀉,食少便溏、脾虛嘔吐、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5、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6、鮑魚:具有養血柔肝、滋陰清熱、益精明目、利濕行痹的功效,適用於陰虛內熱、血枯經閉、乳汁不足、陰虛陽亢、夜盲內障,以及濕熱內蘊所致的五淋、黃疸等病症。
7、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8、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9、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浮腫、消渴引飲、小便不利等病症。
10、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小便熱淋、尿血、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秋季祛濕養脾穴位介紹
1、陰陵泉穴
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濕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道的時候,應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
2、百會穴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間聯線的交點處,大致在頭頂正中央處。該穴若受濕氣入侵,則容易導致頭痛頭脹,出現頭暈,腦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該穴位能幫助理順行氣,消除積滯,還可健腦寧神。手握成拳狀敲打或來回揉搓百會穴3- 5分鐘,最好有發熱之感。此外還可以點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3、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血海穴又名「百蟲窩」、「血郄」,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症」的重要穴位,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化濕、祛淤調經、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科疾病及肌肉關節疼痛等病症的主要穴位。
4、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它既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自我保健時可用大拇指點按3分鐘,再順時針按揉10分鐘左右。
5、神闕穴
臍中部,即肚臍眼處。該穴位受濕氣入侵,則脾胃不適、腹脹、大便粘膩,女性還容易引發婦科炎症如白帶增多、經血不暢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為主,刺激神闕穴有助於健脾祛濕、強健身體。順時針揉動腹部,也可點燃艾炷來灸熏穴位。
6、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7、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8、足三里
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里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春季祛濕茶配方大揭秘
1、枸杞薏米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紅棗2-3顆,冰糖、水適量。將買來的薏米揀出雜質,用清水淘淨並控干水分;將薏米放入平底鍋中,鍋中不可放油,開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關火;將紅棗剖成兩半或割開口子放入茶壺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歡甜味可放幾顆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沖入滾燙的開水,浸泡5-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薏仁枸杞茶養肝明目又利水祛濕,宜在春季養生飲用。
2、茯苓薏米薑茶
做法:茯苓15-20g,薏米20g,生薑3片。茯苓、薏米用清水略洗一洗,放一碗半水,浸泡30分鐘。加入生薑,點火,煮開後,轉小火煎煮30分鐘,水差不多只有一碗時,關火,趁熱喝。第二次喝的時候,繼續加一碗水,煮開後煎20分鐘。還可以再喝一次,繼續加水,煎20分鐘。
功效:茯苓不但去濕還健脾胃,再加上暖胃的姜,很適合胃不好、胃寒的人飲用。
3、陳皮茯苓茶
做法:茯苓5克,陳皮2克。茯苓、陳皮洗淨,放人保溫杯中,在杯中沖入熱水,等待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利濕,化痰減肥,健脾燥濕,化痰祛脂。
4、二花蜜茶
做法: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適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鍋,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鐘,去渣留汁,調入蜂蜜即成。
功效:具有清熱祛濕,涼血止痢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有痔瘡大便不暢或大便帶血的人群飲用。
5、五花茶
做法:金銀花、杭白菊、扁豆花、雞蛋花、木棉花各15克、鮮土茯苓、苡米50克。將上述材料洗淨後(鮮土茯苓宜斬成細塊狀),加入適量水,煎煮半小時即可飲用(根據口味可以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功效:選用的均為清熱、解暑、利濕功效之花,使其功效不言而喻,再加入利濕、解毒、利關節的土茯苓,及健脾利水、清熱、舒筋的苡米,使得本茶利濕效果更強。
6、辛涼飲
做法:薏米30g、藿香3g、佩蘭3g、白豆蔻仁3g,因為薏米很難用沖泡的方法來提取有效成分,先要用熱水煎煮薏米半小時,然後用薏米湯來沖泡另外三種茶材即可。
功效:這四種植物向來被認為是祛濕的上品,暑濕季節服用可以幫助脾胃化解體內的濕氣。同時,薏米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抗濕的能力,避免濕氣再次侵犯。
7、木棉砂仁飲
做法:木棉花10克,春砂仁3克。上2味一同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適用於春夏季感受暑濕後出現腹脹、不思飲食、四肢困重的人群保健飲用。
春季祛濕湯的5種做法你知道嗎
藥材稍浸泡;蜜棗去核;鯽魚煎至微黃,濺入少許清水。一起與生薑下燉盅,加入熱開水250毫升(約1碗量),加蓋隔水燉約1個半小時便可。
揭秘十道夏季祛濕湯的做法
先將水鴨肉用清水洗淨血污,斬件;薏米用鐵鍋炒至微黃;蓮子肉洗淨;懷山藥用水稍浸;陳皮、生薑用水洗淨。將全部用料一起放進湯煲內,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煲兩小時,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