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體質養生吃茯苓人參膏

茯苓人參膏有養心、潤肺、補益肝腎的作用,對於心悸、失眠、全身乏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做法如下:先把人參研成粉末,將其他藥物煎煮後取汁,然後將人參粉拌入,用火煎熬成膏狀,待冷卻後裝瓶儲藏。食用時取膏1茶匙用開水化開飲用。這裡再給大家介紹茯苓人參膏的另一種做法。具體是:取人參粉末20克,茯苓250克,五味子250克,蜂蜜500克。將茯苓、五味子煎煮取汁。再將藥汁與蜂蜜同煎煮,然後放入人參粉末,煮成膏狀即可。

山藥排骨湯益氣補腎,改善體質狀況。

具體做法是:取淨排骨500克、山藥250克,蔥、姜、鹽、味精、花椒、胡椒粉各適量。先把排骨剁成5厘米的條,放入沸水中汆5分鐘,然後將水分瀝乾待用,姜切片、蔥切段備用。在沙鍋或電飯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排骨、蔥段和薑片,用中火燒開後,加入胡椒,再轉小火煮。把山藥洗淨去皮後,切成片塊狀,待排骨有5成熟時加入山藥,用小火煮3小時。然後剔出薑片、蔥段,放入鹽、味精、胡椒粉即可食用,如在湯中加入黨參、黃芪、栗子、紅棗、枸杞等,則會更具補益效果。

人參茯苓糕對氣虛體質養生有著很好的效果,要求大家在選擇氣虛體質養生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只有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效果最好的,這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體現。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艾灸祛濕簡單又方便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健脾祛濕茶有哪些

健脾祛濕茶:白朮50克、茯苓50克,甘草50,枸杞50克,貢菊50克,香櫞50克(如是男性不加此藥)。

清熱去濕茶:銀花15克,木棉花30克,槐花10克,火炭母30克,山梔子15克 ,綿茵陳15克,扁豆30克,枳殼15克,山楂15克,藿香10克,蒲公英15克。適合用於腸胃濕熱證:疲倦乏力,昏昏欲睡,胃口不好,腹脹或痛,口臭,口腔潰瘍,牙肉腫痛,或有濕疹,皮膚瘙癢,大便硬或爛,小便黃,舌苔黃厚。

五花祛濕茶: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雞蛋花各10g。有清熱、健脾、利濕的作用。

薏仁茶:炒薏仁10克、鮮荷葉5克、山楂5克。有健脾利濕、澀腸止瀉的作用。主治脾虛瀉,如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之食加重,甚則完谷不化,伴有飲食不馨、脘腹脹悶、面色萎黃、神倦乏力、舌淡苔等。

香蘭涼茶:藿香9克、佩蘭9克、茶葉6克 製作方法藿香9克、佩蘭9克洗淨,和茶葉6克一起放茶壺中,用500毫升開水沖溶,上蓋悶5分鐘,加入冰塊冷卻待飲。解熱祛風,清暑化濕,開胃止嘔。

荷葉涼茶:將半張荷葉撕成碎塊,與中藥滑石、白朮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鐘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攪勻,冷卻後飲用,可防暑降溫。

陳皮荷葉茶:干荷葉10克、干山楂20克、薏米10克、陳皮10克、冰糖少許。有理脾調胃,健脾利水的功效。

氣虛體質有哪些表現

氣虛體質的表現為面色淡白,少氣乏力,倦怠嗜臥,頭暈目眩,精神不振,四肢困重,語聲低怯,呼吸微弱,活動後諸症加劇,舌淡白,脈虛弱無力。

健脾祛濕食療

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