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艾灸的5點注意事項

使用艾灸注意事項

1、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脾胃虛寒艾灸什麼穴位

脾胃虛寒艾灸什麼穴位

1、脾胃虛寒艾灸什麼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門穴、章門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豐隆穴、內關穴。

肝氣淤滯,易腹脹,兩脅脹,加灸:太沖穴。

肝鬱脾虛,胖是虛胖,舌頭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脹,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氣鬱滯時,豐隆加太沖;肝鬱脾虛時,豐隆加太白。

2、脾胃虛寒艾灸有什麼好處

艾灸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 痛、嘔吐、呃逆、吞酸、食慾小振等有較好療效。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 通調沖任、理氣活血。神闕穴可主治上吐下瀉,腹中虛冷、腹痛腹瀉、腸鳴、小兒厭食、老人滑腸失禁、脫肛、水腫、臌脹、婦人宮寒不孕、巾風、霍亂、角反張、不省人事等症。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

艾灸屬陽,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補腎固元防寒的作用。

脾胃虛寒,可以艾灸穴位。明代中醫學家張景岳說,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認為,寒則凝、溫則通,胃脘痛虛寒證為多,治療宜溫通調補。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虛寒呢?平時胃痛隱隱,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特別容易腹瀉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為脾胃虛寒之人。

3、脾胃虛寒艾灸怎樣操作

術者手執點燃艾條,對準中脘(胸骨下 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關元(肚臍下3寸)、神闕穴(肚臍),一般距皮膚1.5-3厘米,其距離以病人感到溫熱、舒適而無灼痛為度。

每穴灸20分鐘左右,灸到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此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對昏迷或局部知覺減退者,須隨時注意局部溫熱程度,防止灼傷。這種灸法的特點是,溫度較恆定和持續,對局部氣血阻滯有散開的作用,主要用於病痛局部灸療。

艾灸足三里穴位時間

艾灸足三里穴位時間

艾灸足三里穴,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約距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即可,一般每側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個月十餘次左右。老年人可於每日臨睡前30分鐘左右施灸。有經驗著也可以行化膿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一次約15分鐘或更長時間。待穴位處出現小水泡後停止艾灸,並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待水泡自行吸收後再灸。

灸的方法很多,但普通人用灸「足三里」的方法取養生保健之效,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艾炷灸:取極細之艾絨,做成麥粒大小的圓錐形艾炷,然後把它直立放置於穴位之上,再用線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著,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第一個艾炷燃至一半,知熱即用手指掐滅,或快速捏起;再將第二個艾炷放在原處,燃至大半,知痛即去掉或按滅;再繼續灸第三個艾炷……灸完1個艾炷即為1壯,一般每次灸9壯,至局部發紅即可。每月初一至初八施灸。施灸時注意避風。

2、艾條灸:艾條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別人幫忙。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約距0.5-1.0寸左右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溫熱舒適感即可,一般每側穴灸15-20分鐘,至皮膚稍呈紅暈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個月十餘次左右。老年人可於每日臨睡前30分鐘左右施灸。施灸時注意避風。


在家做艾灸需要注意的十大方面

要專心致志,耐心堅持: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痛風艾灸什麼穴位

痛風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痛風的發作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和痛苦,而中醫艾灸是治療痛風的一種方法。那麼痛風艾灸什麼穴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