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牙齒怕冷又怕熱 咀嚼茶葉驅酸痛

  牙齒敏感(tooth hypersensitivity)

  又稱過敏性牙本質(hypersensitive dentine)或牙本質過敏(dentine hypersensitivity),是牙齒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溫度(冷、熱)、化學物質(酸、甜)以及機械作用(磨擦或咬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狀,其特點為發作迅速、疼痛尖銳、時間短暫。牙齒感覺過敏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牙體疾病共有的症狀,發病的高峰年齡在40歲左右。發病迅速,疼痛短暫但難以忍受。

  牙齒敏感症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牙體疾病共有的症狀,如多種牙體病變、牙髓病變、牙周病變都可以表現為牙齒敏感這一症狀,甚至是消化道等系統性疾病也可以讓患者表現出牙齒敏感症狀,因此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認真對待。

  6類人易患牙齒敏感症

  關於牙齒敏感症的發生、發展有兩個重要因素:其一,牙齒的第二層牙本質暴露;其二,牙本質內的小管必須同時向口腔環境和牙髓開放。翁志強解釋:「牙本質小管內充滿了組織液,並與牙髓組織相通連。當牙本質表面受到各種刺激時,小管液便產生向內或向外運動,攪動了牙髓內容物,進而間接地興奮了其中的游離神經末梢,傳入衝動,產生痛覺。也就是說,位於牙齒第二層的牙本質暴露,牙本質小管開放及牙髓神經末梢興奮性亢進就會發生牙齒敏感症。」

  以下人群比較容易患牙齒敏感症:喜愛酸性食物和飲料,並將其含在口中時間較長;喜愛用硬毛牙刷且過度刷牙;曾經接受牙周治療(牙周外科處理);牙齦退縮;患口乾症;有胃酸返流病史。

  牙齒過敏酸痛的6大防治方法

  一、用溫水刷牙,溫茶水漱口

  因為牙髓神經對溫度比較敏感,尤其是患有牙齒磨損,牙本質暴露的牙齒,一遇冷刺激就可引起牙痛,而溫水對牙齒來說是一種天然的保護劑,可防治過敏性牙痛;茶水含氟,常用溫熱茶水含漱,可護齒防齲治牙痛。

  二、進食宜溫熱,勿吃過酸過甜的食品

  因為牙齒最適宜在35℃—36℃的口腔溫度,以及PH值為6.8左右的弱酸性環境中進行新陳代謝,若吃過冷,過熱溫差很大的飲食或過酸,過甜的刺激性食品,都會引起牙痛。

  三、常用脫敏或防酸牙膏刷牙

  這兩種牙膏中含有氟,而氟可阻止牙齒在酸性環境中脫磷脫鈣,有抗酸,防齡,止酸痛之功效。

  四、用大蒜頭磨擦止痛。

  有較嚴重磨損的牙齒,並有明確的酸痛區者,可用生大蒜頭反覆磨擦敏感區,每天1—2次,每次1—2分鐘,1—2周後酸痛就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五、核桃仁對抗牙酸痛

  吃酸性食物如醋、酸奶或帶酸味的水果後,如出現牙齒酸痛,即可用核桃仁放在嘴裡咀嚼,因為核桃仁為鹼性食品,慢慢咀嚼可中和牙面上的酸性物質,牙齒就不會酸痛了。

  六、咀嚼剛泡開的茶葉

  尤其在敏感牙部位反覆咀嚼,通過茶葉中所含的礦物質元素和鞣酸的作用,封閉牙本質小管,使牙齒敏感症狀消失。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衛生間裡經常錯的6件事:洗澡唱歌沖廁不蓋上蓋子

  美國曾有統計稱,人一生中有5年的時間待在衛生間。洗澡、如廁、刷牙……雖然每天重複相同的事,但你的習慣並非都正確。

    衛生間裡不能做的6件事

  1.沖澡時張著嘴巴。淋浴噴頭是病菌的溫床,熱水器也是細菌藏匿的場所。沖洗頭部時,最好閉上嘴巴,以免細菌通過水流進入體內。喜歡邊洗澡邊放開喉嚨唱歌的朋友要多多注意了。

  2.總是拉上浴簾。黴菌最愛陰暗潮濕的地方,被浴簾遮住的洗浴房就是它的「愛巢」。洗浴後,最好拉開浴簾,打開排氣扇。

  3.沖馬桶不蓋蓋子。沖馬桶時,細菌可能會趁機進入空氣中,最好先放下蓋子再沖。

  4.把牙刷放在洗臉盆的檯面上。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進而落在牆壁和牙刷上。所以,牙刷最好放入抽屜或柜子里。

  5.存放化學用品。衛生間裡濕度和溫度較高,有的家庭衛生間沒有窗戶,空氣無法對流,更容易造成空氣污染。所以,衛生間最好不要存放過多化學用品,各種清潔劑一定要單獨存放。

  6.女性擦私處由後向前。該動作很容易導致女性尿路感染。正確的動作應該是由前向後擦。

  沖廁不蓋上蓋子 細菌幾小時不散

  近日,一條新浪微博稱,紐約大學菲利普·泰爾諾博士指出,如果沖水時馬桶蓋打開,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與上文提到的觀點十分吻合。現在大部分家庭中,牙刷、漱口杯、毛巾等與馬桶共處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細菌污染。沖馬桶時要蓋要蓋兒,不然病菌會飛濺,有那麼嚴重嗎?

  家用馬桶在設計上大都有回彎,所以人們在平時不用馬桶時,沒蓋上蓋也不覺得會有明顯的難聞氣味。如總是不蓋馬桶蓋,有可能影響到室內的空氣質量。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馬桶沖水時一定要蓋上蓋子。因為馬桶沖水時會產生瞬間氣旋,在空氣中留下液態或固態的微粒懸浮物,可滯留長達幾小時,並落在牆壁和物品上。

  現在很多家庭中,如廁、洗漱、淋浴都在衛生間進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與馬桶共處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細菌污染。因此,必須養成沖水時蓋上馬桶蓋的習慣。

  衛生間儘量保持乾燥通風

  如果想減少疾病的傳播,最重要的是保持衛生間的通風和乾燥。

  建議經常使用排氣扇或開窗等方式保持衛生間的通風和乾燥,最好每天都保持通風2至3次,每次通風半小時左右。

  日常清潔馬桶時,要注意保持馬桶刷和馬桶圈的清潔和乾燥,不能讓其滋生細菌和微生物等,從而輕易成為家庭中的污染源。在使用馬桶刷後,應先沖洗再用消毒液浸泡,懸掛晾乾。馬桶圈也應注意定期清洗消毒,如果是布料等物為材質的,更應該勤洗勤消毒。

  此外,如在馬桶邊放廢紙婁,也應該選擇有蓋的,並及時清倒,以免影響空氣質量。

 

    編輯推薦:

    衛生間裡的健康「秒表」

    衛生間4大致癌源 選衛生紙不能貪便宜

    衛生巾絕對不能放衛生間

按摩保健三大誤區 力度並非越大越好

  揉揉頸、敲敲背、按按腳……時下,類似的保健按摩已成為都市人日常休閒放鬆甚至治病防病的常見措施之一,以致街頭巷尾,按摩、足浴店等隨處可見。「按摩本身是一種有效的傳統療養方式,但很有講究,操作不當非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輕會傷害皮膚、軟組織,重會傷到神經、骨骼,甚至導致癱瘓或死亡。」專家提醒,「如需按摩保健,應選擇正規的醫療機構,如出現心慌、噁心和青紫淤斑等症狀時,應立即停止按摩。」

  誤區一:力度越大越好?

  評點:按時有痛感,按後舒適輕鬆為宜

  很多人認為按摩時有疼痛感才說明達到了效果,甚至專門找手勁大、手法重的按摩師按摩,即使在按摩時出現刺痛或疼痛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也認為這是正常的。對此,專家指出,按摩並不是越重越好,而是需要恰當的力度。

  專家分析,按摩手法和力度得當即可達到適度刺激的作用,用力過大非但對治療無意義,反而容易形成皮下瘀血和肌肉損傷,甚至還會引起骨折和內臟損傷等。「因此,力度的大小應該由不同肌體的體質和忍耐度來決定。按時有痛感是正常的,但按完之後應當有舒適感和輕鬆感,並非越重越好。」

  誤區二:按摩時間要長、次數要多?

  評點:過度按摩易引起肌體耐受性

  「按摩不是越久越好,應根據機體的神經特點和經絡忍耐度而進行,不可按得太久。」專家解析,因為肌體對任何刺激都有一定的耐受度,刺激過度往往適得其反,容易損傷關節、韌帶和軟組織。「過度按摩還會造成神經緊張或神經抑制,削弱人體本身的活力和抵抗力。」

  另外,專家指出,按摩次數也並非越多越好,「因為神經在過量的反覆刺激下容易產生疲勞,使經絡調節能力減弱,而且對身體進行過度頻繁的刺激會使其敏感度下降,肌體容易產生耐受性,影響治療和保健效果。」

  專家建議,如果是作為治療,可以每日或者隔日進行1次;如果是作為保健,則可以每周1次,或者每2-3周1次。

  誤區三:足底可以隨意按?

  點評:足底穴位多,易損傷器官

  人的一隻腳上就有60多個反射區,人體的主要器官,如心、肝、腎、胃、脾,以及眼睛、耳朵、鼻子等,在腳上都有相應的反射區,如果是手法、力度都適當的按摩,可以通過刺激反射區來緩解身體對應器官的不適,但若按摩手法不當,則會影響這些器官的健康。

  專家強調,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通過對足底的觀察、觸摸等,比如通過觀察足底的色澤,觸摸皮下組織的軟硬程度,可以判斷出相應的反射區是否正常,然後在按摩中有意識地改善這些不適。沒有專門學習過相應醫學知識以及不具臨床經驗的人,就很難通過足底的變化來判斷出身體對應器官是否健康,「出現了什麼問題,也不會在按摩時有意識地進行調整。」

  提醒:不適宜做推拿按摩保健人群

  1.診斷尚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伴有脊髓炎症狀的病人;

  2.急性軟組織損傷且局部腫脹嚴重的患者(比如急性腳扭傷);

  3.可疑或已經明確診斷有骨關節或軟組織腫瘤的患者;

  4.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骨病患者;

  5.各種肘關節疾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期的患者。

  6.有嚴重心、腦、肺病患者;

  7.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

  8.局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的患者;

  9.妊娠3個月以上的孕婦;

  10.有精神疾病,不能和醫生合作的患者;

  11.75歲以上高齡(有嚴重骨質疏鬆)老人以及18歲以下未成年人。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易引發便秘

便秘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遭受過便秘的困擾。很多人把便秘當作胃腸道疾病的一種症狀或一種胃腸道功能障礙,但實際上,絕大部分便秘是食譜不良(或者說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那麼怎麼樣防治便秘?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維生素作用大 日常飲食注意攝取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物質,需要量雖少,但由於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補充。維生素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和調節各種生理功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