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充電 最佳壓力釋放渠道

  「金三銀四」的才市黃金期加速了人才的流動,同樣也給不少職場中人帶來了職場壓力。近日,在一家外資企業供職的蔣小姐毫不猶豫地從去年的年終獎里撥出8000元,報名參加了一個外語研習班。「看到一個個同事年後都跳槽到了發展前景更好的企業,覺得壓力真的挺大的,再說,不為跳槽,學學外語對自己將來也有好處。」蔣小姐說。

  七成半職場人壓力挺大

  年後像蔣小姐這樣自掏腰包「充電」的職場人還真不在少數,據某網啟動的一份名為「今年你充電了嗎?——職場人士深造及公司激勵制度調查」的調查報告顯示,七成以上的職場人士會自行為培訓費用買單,而促使職場人士如此積極主動「充電」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職場的壓力。

  本次面對全國職場人士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五成被調查者認為「充電」的首要原因是為了尋求更好的職業機會;有26%的人認為是職場競爭壓力,不進則退;12%的職場人士是因為本職工作需要;還有近一成的人是為了將來創業做準備;只有3.25%的人是因為個人興趣,樂此不疲地學習;還有0.72%是為了出國。可見,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超過七成半的職員缺乏職業安全感,並希望通過「充電」來充實自己,釋放壓力,尋找更好的機會和平台。

  一位在日企做銷售的李小姐告訴記者,他們企業每年都會安排一定的培訓,但她還是覺得競爭壓力很大,於是自己掏錢在雙休日裡學管理學,「我也不知道學這個將來有沒有用,但我覺得只要在『充電』心裡就踏實許多,這應該也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吧。」

  想「充電」的不少 行動的不多

  不過,也並非人人都會像李小姐那樣嚴格地實行「充電」計劃。儘管調查顯示,有九成職場人意識到在工作之餘參加培訓十分必要,但真正行動起來的並非太多。從調查結果來看,實際上只有近四成的人在3年以內參加過工作以外的職場培訓,參加了3次以上的更是不到一成。

  人力資源專家告訴記者,絕大多數人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並把「充電」與集中培訓劃上等號。其實「充電」有多種形式,自學、利用網絡學習、上培訓班和在工作中學習等都不失為好的渠道,關鍵是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並且能夠堅持下來的方式。

  「現在大多數職場人士都為本職工作忙碌著,使得大家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學校或專業的培訓機構學習。但可以有計劃地利用空閒時間有針對性的自學,或者有意識地觀察交流積累和記錄,學會發現工作中的技巧,並注意總結別人的成功經驗,把它變為自己的經驗和優勢,同樣能達到很好的『充電』效果。」歐陽暉說。

  大多數企業沒有充電激勵機制

  事實上,造成職場人「充電」行動困難,一些企業的因素同樣不可忽略。調查顯示,有73%的職場人士全部由自己來負擔充電培訓的費用,只有兩成左右的被調查者所在的公司是報銷或是跟個人共同承擔「充電」培訓費用的。受訪者所在企業中,有六成沒有建立充電培訓的激勵機制,只有15.5%有面向所有員工的學習培訓機制,有22.74%是只有公司高層才能享受相關的制度。

  所以有近四成的被訪者在調查中表示希望公司能定期提供相關的培訓,有近兩成的被訪者希望公司能承擔員工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培訓費用,15.88%的人希望能提供出國留學的機會,還有近一成半的人僅希望公司能營造一個學習氣氛或是上司的鼓勵和點撥。

  針對這一調查結果,人力資源專家指出,職場激勵制度是現代企業倡導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企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驚人,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就更高。IT、金融、製造、快速消費等企業,更需要建立合理的培訓機制,在為員工營造活力向上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能為企業提升人才的競爭力。」

  近年來,在中國的一些企業中,已經出現了推廣和研究學習型組織的熱潮,但與國外一些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據悉,美國排名前25名的企業,已有20家按照學習型組織的模式改造自己。微軟這個跨時代的著名企業的成功秘訣就是傾心建立學習型組織。這種按照學習型組織的改造方式,將來也有望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又一趨勢。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抵禦職場中的不良暗示

  王小姐最近剛轉換了工作,但心情一直不好。她說:「加入到這家新公司後,就一直覺得有些後悔。眼看著身邊的同事都在明爭暗鬥,互相指責,熱衷於在辦公室里傳播各種流言蜚語,還時常為了一點小事大吵大鬧,即使有暫時安靜的時候,氣氛也非常緊張。領導也分成幾派,互相扶持各自的人馬,關係搞得非常複雜,稍不留意,就會得罪人。我在裡面做事,雖然工作不算太勞累,收入也還可以,但卻覺得很辛苦。目前我暫時還能保持中立,沒有參與到同事們的爭鬥之中,也刻意與每一派系保持距離,但總擔心如果在這種環境中再呆上一段時間,會不會也變得和身邊的同事一樣,天天想著怎麼爭權奪利呢?」

  專家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一種對環境的趨同性,在工作環境中,任何負面的事情,如果沒有得到正確引導,都會透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我們的內心留下各種不良的暗示。當我們的內心受這種種不良暗示的影響後,自然就會對環境缺乏安全感,而產生焦慮、不安、緊張等種種負面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採用如下的方法來對抗環境中的不良暗示:

  首先讓工作與生活劃上一道清楚的邊界。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只要一離開工作環境,就用一種積極心態去生活。例如可以設定自己的專用工作服,在下班後只要脫下工作服時,就可以形成一種有益的心理暗示,讓自己免受工作環境的進一步影響,讓正面暗示能夠抵禦負面暗示的影響。

  另外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抗禦能力。當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去反思一下:這種負面情緒是否受環境的不良暗示所導致。只要善於反思與體會,也一樣可以以良好心態應對環境的負面暗示了。慧聰



看你是不是職場「變態族」

  在一項根據對京、滬、深、穗四地不同行業的1380名白領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月收入在3000-8000元的群體中將近1/3的人與常人的性格、處事方式迥然不同,甚至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招致了「職場變態」的名聲。而月薪8000元以上的高薪白領中,「變態」者更是占到80%以上。 

    在我們心目中,「職場變態」是需要被批評和挽救的,「如何給『變態人群』減壓,讓他們更熱愛生活,搞好人際關係」成為熱門話題,但是,職場專家卻強烈反對這種說法,認為這些所謂的「變態」,實際是「職業先驅」,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因為「過人」,所以「異常」,「變態」的名聲不公平。 

    高級心理諮詢師陳陽表示,「變態」對於這個群體而言,是一個很不公平的稱謂,說法欠妥。「變態」實際上是一種由生物原因導致的嚴重的精神疾病,在心理學上界定為「由於身體功能損害造成的精神異常,並且由此導致與常人大相徑庭的異常行為。」 

    陳陽認為,這群職場精英之所以都被冠上了「變態」的名號,是因為大環境對於他們既需求又不寬容的矛盾所導致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分倡導競爭、過分推薦物質成就的時代,對於這樣的社會氛圍,個人根本上就是無能為力。於是有一些人就會「既然改變不了,那麼就前去引領」。他們成了所謂的「工作狂」,還會強迫其他人一起衝鋒陷陣,搞得不那麼想「成功」的人痛苦不堪。他們會越來越不關注人的個體情緒,對自己、對別人與工作績效無關的感受都嗤之以鼻。 

    大多數人會將符合「主流」觀念的人歸為同類,其他的則歸為「異類」,甚至冠以「怪物」、「變態」等稱呼。這些「工作狂」的行為方式令許多人無法接受,心裡不舒服,因為憤怒和鬱悶而惡意地加以「變態」二字。 

    但是在一個企業中,業績和效益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很多人抱怨身邊的「職場變態」,其實是在抱怨自己充當了他們創造效益的工具,最終又不像他們那般拿到了切實豐厚的物質回報。因為「過人」,所以「異常」,得了「變態」的名聲,這是很不公平的。

  「職場變態」跟吃喝玩樂理念相悖,更注重精神感受和開拓進取。 

    一些人覺得,這群人有悖於物質時代「吃喝玩樂」理念,是不正常的。陳陽指出,我們通常會認為,當人有了錢一定不會再像原來那樣拼命工作,應當抽離出來好好享受生活,其實這只是一種理想而並不現實的「主流觀念」。 

    物慾的巨大魔力,會讓人感覺永遠匱乏,永遠處於不斷追求,又無法滿足的狀態。高等教育會使人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更加看重精神層面的追求。那些被稱為「職場變態」的人,實際上很享受工作中不斷帶來的成就感,覺得「冒險――控制――征服」是一個獲得認同和體現價值的過程。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能保持長期驚人的增長率,正是有了那些被人稱之為「變態」的職業先驅的努力。這批人中的一部分在適應商品洪流的過程中,逐步變成很重視理性與邏輯、行動與結果,全身心地為事業付出。他們除了先行一步,還會驅策眾人跟進,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犧牲一些常人的東西。這不是他們的「變態」,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可以說,他們站在物質時代的前沿,引領的卻不是物慾消費的潮流,而是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中有很多人是企業的基石,維持著企業高效率的運轉,守護著下屬同事的「飯碗」,同時不斷創造著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他們理應贏得尊重和欽佩。如果這群人因為無暇顧及吃穿的「非主流」生活理念,就被大眾鞭撻為「變態」,那是一種過分的人身攻擊。

  「職場變態」可敬不可親 需社會理解和寬容 

    在很多人眼中,「職場變態」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生活方式。陳陽表示,這種生活對於人的「個體」而言,確實談不上幸福,甚至會連帶家庭和朋友犧牲很多「主流」觀念中精彩的物質享受甚至天倫之樂。也許因為如此,會招致更多的不理解和不滿,但是他們畢竟在企業中得到了真正的賞識和尊重,辛苦付出最終換得了豐厚的物質回報,並會使家人受益良多。 

    在企業中,「做人」固然重要,但那是建立在「做事要做好」的基礎之上。如果避開「做事」,專門琢磨「做人」,培養出來的一定是一群「小人」。 

    陳陽指出,「職業先驅」的生活理念值得歌頌,但並不值得推崇,他們是一群可敬而不可親的人,收入不菲,扮演著社會分工後的重要角色,但是很寂寞,也難以被大眾理解。 

    這群職業先驅其實也很希望得到夥伴的寬容與理解,而不只是老闆的賞識與晉升。但今天的社會氛圍似乎太倡導「變態」、「狂人」之類的說法,人們很容易將所有「非主流」的生活理念都歸為異類,其實這並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 

    其實歷史上的「先驅」,自古以來就是犧牲個人甚至家庭的利益,難度太大,所以很多人都學不來也做不到。但是至少,我們在做不到如此崇高的境界之前,先要學會善意的寬容和由衷的敬仰。



一台電腦的能量(成功者說)

十多年前,他從一所普通大學的辦公自動化專業畢業來到北京找工作。 他居然找到了中關村,居然走到了一家名聲很響的電腦程序設計公司的招聘台前。應聘桌前,強手如林的場面可想而知,他的許多對手畢業於名校的對口專業,每一個人都在求職簡歷上表達了一個意思:「給我一個機會,我一定還公司一個驚喜。」 輪到他的時候他也說:「我一定不會讓公司失望。」主考官說:「你學的不是程序設計,你只會電腦基本操作,基礎太差,憑什麼說你不會讓公司失望?就算你有心鑽研,公司也沒有電腦給新員工操作。」他想了想說:「我清楚我自己的興趣,如果公司電腦緊張,我可以自己買一台電腦。」 就因為這句話,主考官把兩個試用名額中的一個給了他。 因為電腦都被老員工占著,上班不到兩個星期,他果真把一台新電腦搬進了辦公室。那台電腦價格不低,需要一萬三四千塊錢。總裁見了,問他:「你家經濟條件不錯吧?」他說:「我父母都在農村,連學費都是借的。」總裁心裡一怔問:「那你哪來這麼一大筆錢買電腦?」他告訴總裁,一個多星期來,他一直都在借錢,他打了二十多個電話,找遍了所有在北京的熟人,找了四十多個人才借齊一萬三千塊錢。這相當於他400元試用工資的30多倍。也就是說,他至少要兩年多不吃不喝,才能還清買電腦的錢。 就這樣,當他的競爭同伴只有等同事空出電腦來才能坐到電腦前做事的時候,他則一天到晚都趴在電腦前用功。但由於他一切要從頭開始,3個月試用期滿,他的工作業績還是明顯不如駕輕就熟的同伴。 但讓人意外的是,總裁併沒有辭退他。 10年不到,公司總裁退休,他坐上了總裁的寶座。他接手才一年,又讓公司的效益翻了一番。在年末慶功會上,他特別感謝老總裁。老總裁卻當著幾百號員工的面連連擺手:「我當年不過是從你買的那台電腦里看到了你的能量。可以想見,一個欠了一屁股債的人要再去借一萬多塊錢買一台本來應該由單位提供的電腦謀一份工作,可見他的決心有多大,願望有多強烈!這樣的人的內心能量就像電腦一樣,一定可以不斷升級,無限擴大。」 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而那台電腦,就是他當年給自己的支點。

創業賺錢盯準時尚概念

從零售業態發展來看,越是發達國家,平價概念的發揮越極致,因此像美國、日本等國家,處處可見大型過季商品購物中心,而日本的百元商店也因此創下亮眼的業績。另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也是平價概念店盛行的原因之一。 健康概念 人們對健康概念也愈來愈重視,不再是因為生病才有醫療需求,預防醫學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甚至現在坊間多了很多健身俱樂部、養生餐廳等,就連飲用水也因強調有益健康而大賣。 個性化概念 所謂個性化概念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商品個性化,主要是抓住時下年輕人多變、求新、個人意識高漲的特質,將自我意識形象化,為每位客戶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個性化商品。而另一種則是店鋪個性化,由於國內許多零售服務業已進入完全競爭的階段,因此現階段開店的致勝關鍵,是讓消費者產生認同感,開具有個性的獨特店鋪。 教育概念 符合教育概念的行業極具賺錢潛力。專家認為,隨著雙薪家庭的比例愈來越高,望子成龍的心態,讓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投資上毫不吝嗇,因此造就了兒童文教業市場的基礎。而上班族則因為失業率攀升,驚覺到現在是人求事的時代,為加強競爭力多積極培養第二專長,於是讓成人補教業商機浮現。 女性概念 女性經濟日漸獨立自主,消費力提高,很多產品紛紛以女性為目標市場。過去的租書店以青少年為主要客層,而某地的十大花蝶館同樣是租書店,客層卻轉向女性。另外,專為女性推出的信用卡,也是著眼於女性的強大消費力。而且,以往創業老闆多為男性,但現在男性與女性想創業的比例大致為一比一,女性創業意願提高,也是女性概念店經營迅速發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