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也能作為蔬菜食用嗎 「藥用蔬菜」要謹慎吃

  近日有媒體稱:「板藍根、白芍、藿香、金銀花等具有清熱解毒、健脾止瀉等功效的『中藥材』不再只擺在中藥鋪里,它們的嫩莖嫩葉、花、根等經涼拌加工已走上了餐桌,成為百姓口中佳餚。」中藥材也能作為蔬菜食用嗎?我們不妨看看中醫專家的見解。

  媒體所稱的「藥用蔬菜」和「食用性花卉」也作為蔬菜的新品種而被推上百姓的餐桌,使我感到困惑。

  困惑之一:對「藥用蔬菜」和「食用性花卉」的概念搞不懂。

  蔬菜,是指可以做菜吃的草本植物,是經過多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食用而被證實是對人體有益的食物。藥,是指藥物,指能夠防治疾病、病蟲害的物質。使人困惑的是「藥用蔬菜」的概念是什麼,「藥用蔬菜」為人們提供的是食物還是藥物?是用於提供營養成分的,還是防治疾病的?是給正常人食用的,還是給病人食用的?

  花卉,是指花草,主要是用於美化環境和供人觀賞的。將美麗的花卉作為食物,冠以「食用性花卉」的美名,不是通過眼睛的欣賞,而是通過牙齒和舌頭咀嚼來品味,難道不是在做一件大煞風景的蠢事嗎?

  困惑之二:中國的蔬菜品種真的是太少了而不能夠滿足百姓的需求嗎?

  根據1991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和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出版發行的《食物成分表》中經過測定營養成分的蔬菜品種就有百餘種,如鮮豆類20種、根莖類49種、嫩莖、葉、苔、花類79種、瓜類約10餘種、茄果類14種,沒有測定的品種還有更多,難道這麼多的蔬菜品種還不能夠滿足百姓的需求嗎?

  困惑之三:「藥用蔬菜」的安全性應該由誰來負責?

  眾所周知,凡屬藥品都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中藥材雖然毒副作用較低,但仍有其禁忌症和毒副作用,「中藥材」作為蔬菜走上百姓的餐桌,那麼應該由誰來為這些「藥用蔬菜」提供安全保證?吃出了問題是由農業部門負責呢,還是由醫藥衛生部門負責?

  作為一名養生保健的醫學工作者,我對近年來飲食行業出現的一些怪現象困惑不解。例如前幾年被媒體炒作的所謂「黃金宴」,即在所做的菜餚里加入金粉。金子用於貨幣流通的價值是很高的,但用於養生保健卻不敢恭維,歷史上就有不少關於吞金自盡的記載。黃金宴除了渲染奢華外,還有什麼意義?曾有一段時期,人們以吃野生動物為榮,號稱「天上帶翅膀的除了飛機,地上四條腿的除了板凳」不吃以外,沒有不敢吃的。結果,非典流行使得全世界的人都膽戰心驚,儘管目前尚不能證實一定是吃野生動物造成的,但果子狸帶有sars病毒,禁止食用和屠殺飼養基地的果子狸確是鐵的事實。所以,把中藥材和花卉當作蔬菜吃還是謹慎為好。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煎藥時要不要加蓋?煎藥應根據藥物區別對待

    一般說來,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特別是含有揮發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佩蘭、鉤藤等,更應加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降低藥效。對於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枸杞之類,也一定要蓋著用文火緩緩煎煮,以便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有些中草藥是使用其全草,有些藥物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穀須等,則又不宜加蓋煎煮。否則往往溢出罐外,反而喪失藥效,而應開蓋煎煮,並要隨時攪拌。以便煎透。所以,煎藥是否需要加蓋,應根據不同藥物分別對待。

  藥罐一定要洗淨。煎煮中藥時,藥汁因水分蒸發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藥汁的乾燥物。由於藥罐是固定用於煎藥的,而煎煮的藥物又經常變更,所以不及時將原來積存的藥垢擦去,又繼續投放新的藥物煎煮,藥垢就會溶解而互相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曾經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藥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切不可圖省事,以致影響治療效果或引起不良反應。

    推薦閱讀:

    中藥煎煮前洗不得

     有人想到中草藥加工前總是經歷很多過程附上不少灰塵,於是煎藥前總想先清洗一下,其實這是不對的。


     別用微波爐熱湯藥!

     微波爐加熱快,又方便,很受人們青睞。但應注意的是,用微波爐加熱中藥湯卻是不可取的。如果用微波爐煎藥或加熱煎好的藥液,藥材內部分子在震動產熱的過程中會遭到破壞或變性,失去原有的藥效,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知食宜 道家食療養生求長生

  道家飲食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 孫思邈提出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觀念,強調的就是「知食宜」。所謂「知食宜」就是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環境的不同、體質的差異以及疾病的屬性,而實施「食養」或「食治」的規律,以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知食宜」之氣候--「四季五補」

  《攝生消息論》對四季飲食養生有精闢的論述,認為"當春之時,食味民間養生網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飯酒不可過多,米麵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 病爾,故宜養心」。

  道醫將四季變化與人體五臟相對應的養生觀,符合中醫理 論「四時五臟陰陽」的"藏象學說"。後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四季五補」的治療原則。即春季升補,夏季清補,長夏淡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的原則。

  現代中醫食療學認為,飲食五味是人與自然界最密切聯繫的方面之一,人取自然界的飲食來營養自己的身體,以維持生命。自然界由動植食物所構成的五味飲食,其變化是不可勝數的,人體的五臟六腑對五味飲食也各具有不同的親和力,四季的變化強烈的影響著五臟對五味的攝取。因此,不同的季節食入不同的食物,肌體會產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反應,或營養肌體,增進健康;或改變其生理特性;或引起特殊的病變。

  特別提醒:從道家「知食宜」的觀點來看,現代農業科技製造的反季節水果、反季節蔬菜與「四季五補」的養生原則有悖,不宜經常食入。

  「知食宜」之環境--因地施膳

  道醫認為,不同的生活地區,飲食調理的方法也相應不同。如山區的人缺碘,容易患大脖子病,應該多吃含碘量高的海產品;氣候乾燥的西北平原,應該多吃柔潤的食物;氣候潮濕的東南山區,則應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

  這個觀點在中醫理論中早有記載,比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魚 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古人通過實踐和觀察而獲得的真實記錄,說明大自然通過飲食五味對人產生的影響和改變。

  現代中醫食療學對因環境因素導致的地方性疾病,食療的方法中醫養生網也各不相同,這與早期道醫的認識是一致的。例如克山病,是一種心肌壞死的特異性地方性心臟病。經研究發現,它是由於發病地區土壤中缺乏硒,糧食作物和蔬菜中硒含量也很少,從而導致人體長期缺硒所致,因此在防治克山病過程中,從飲食中補充硒是一種極有效的食療方法。單純性甲狀腺腫、大骨節病等,都是地域特徵明顯的地方病,與當地水質、礦物鹽、 微量元素的含量密切相關,因此不同的飲食補養、膳食調整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

  特殊工作環境與食療

  「知食宜」之環境還包括特殊的工作環境。例如礦山開採,隧道挖掘,石英粉廠,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的攪拌,機械製造中的鑄造、噴粉等,工人不注意防護,長期接觸含游離二氧化矽的粉塵,極宜導致"矽肺病".研究發現,多食蘿蔔能使肺部纖維化逆轉,清除矽塵使之隨痰液排出;多食海帶有助於矽結節軟化、排泄及消 散;多食菠菜、冬瓜可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環,排除矽塵預防矽肺形成;另有黑木耳、芹菜、荸薺、蘑菇等均有保健作用。可消除塵毒、防止吞噬細胞變性和壞死,防 止淋巴管炎和阻止纖維性變化及矽結節形成。因特殊的工作環境而易產生的疾病還有很多,如放射病、高頻微波損傷、鉛中毒、汞中毒、砷中毒、苯中毒等等,在飲 食治療的過程中都有針對性的食物,辨證施食、辨因施食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知食宜」之體質--因人選食

  道醫認為,不同的體質對食物的調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體胖者遠肥膩,多清淡;體瘦者遠香燥,多滋陰生津。陽盛實熱之人,宜清熱瀉火之飲食,陽虛有寒之人, 宜溫熱養陽之飲食。對患有疾病的人,則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陰陽偏盛,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

  現代食療學認為,食物與個體的適應性,是一個包括了物理、化學、生化、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複雜問題。一般的食物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會引起不適,但由 於個體差異,少數人也會產生不適,最常見的就是食物過敏。英國曾報道有對33名偏頭痛者的調查,發現其中23人有食物過敏反應,停止攝入引起過敏的食物 後,偏頭痛消失。此後在長達兩年的調查研究中,測試了牛奶、蛋品、巧克力、咖啡、水果、魚類、小麥、水生貝殼、肉類等大量食物的影響,查明上述23個偏頭 痛患者平均每人對其中三種食物有過敏反應。嬰兒常有對牛乳的變態反應,經研究表明,是由於牛奶中較大的蛋白質顆粒可以滲入黏膜而引起過敏反應。還有較多見 的,食物引起的日光性皮炎。菠籮過敏症等等。因此臨床"食治"因人而宜,才會有好的效果。

  根據季節、環境、體質進行飲食養生活的原則,體現了道家飲食「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至今對現代食療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

孩子長不高進補反有害 要轉骨發育就要調補腎氣

民間有很多「轉骨方」,據說可以讓孩子長高一點。但醫師提醒,在服用時機不當或藥物不對時,容易調理失當,反而導致孩子發生性早熟的情況,出項「揠苗助長」的有害結果。

病毒性心肌炎 食療養生忌亂療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身體常常不知不覺間發生變化。對身體一定要耐心傾聽。病毒性心肌炎就是這樣一種要麼悄無聲息要麼突然爆發的病症,來看看它因何而生,又如何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