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巧妙治療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是常見的腰部疾病,患者常會出現腰部酸痛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及工作,那麼腰肌勞損該如何治療呢?

下面專家為大家介紹治療腰肌勞損的拔罐療法。

慢性腰背肌勞損屬中醫學的「傷筋」、「扭傷」、「風濕」、「腰背痛」範疇。其病機為腎精虧損,復感寒濕外邪,或跌仆外傷使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因而「不通則痛」。治宜祛邪通絡,活血化瘀,補腎益氣。

選取:阿是穴、膈俞、脾俞、腎俞。

令患者取伏臥位,充分暴露腰背部。術者用一手拇指力量均勻地從肩頸部至腰骶部自上而下地按壓,同時令患者體會按之最痛、最舒服或最酸困的那個明顯的點(這個點越明顯、越準確越好;如果沒有明顯點,就以術者覺拇指下最為明顯的結節或條索處為施術的穴點),取阿是穴、膈俞。

術者在阿是穴和膈俞穴處先用一手拇指指腹力量適中地揉搓,使血液積聚至穴位局部發紅、發熱,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於局部,並向兩旁撐開穴點處皮膚致其繃展。消毒後右手持小號三棱針,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露出1~2厘米長的針尖,對準穴點局部快速點刺3~6下(如局部有暴怒、深色淺表靜脈可直接點刺)。用95%酒精搽拭點刺處(便於血液的順利外泄)後,術者迅速拔罐於阿是穴、膈俞、脾俞、腎俞上,留罐10分鐘起罐,常規消毒。隔日一次,5次為一個療程。

膈俞穴為八會穴之一的血會,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作用。通過三棱針點刺放血能夠刺激神經血管,使血管擴張,血液、淋巴液循環加快,再藉助火罐使體內廢物和毒素隨血液外泄,組織細胞能夠在祛瘀、排廢的前提下得到新鮮的營養,從而加速恢復。脾俞與腎俞配伍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溫中培土、固本培元、補腎養精的功效。

治療期間提醒患者應注意患部避寒濕,養成科學正確的勞作(坐姿)體位和勞逸結合的好習慣,節制房事,勿使腎精虧損,腎陽虛敗。定時做鬆弛腰部肌肉的體操,腰部用力應適當,不可強力舉重、負重久行,注意避免跌、仆、閃、挫。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學學自我按摩方法 按摩六部位養生

中醫按摩保健被人們認可,前往中醫按摩養生館的人群也是絡繹不絕,特別是長期久坐的白領更需要按摩養生,其實,我們可以學學自我按摩的方法,這樣就可以自己在家按摩,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自我按摩方法。

中醫功效最全:雙耳和脊椎

搓雙耳,全身都受益

耳朵就像一個倒立在子宮中的胎兒,耳垂代表頭眼部,耳外緣為軀幹及四肢,內側是內臟器官。

中醫專家表示,揉按耳朵的不同部位,就能對其所對應的軀體或內臟器官,起到保健作用。中醫講「腎開竅於耳」,因此,做好耳部保健,對強腎效果更好。按摩耳朵應用力輕柔,通常以揪、揉、拉為主,時間以5分鐘為好,不要超過10分鐘。

向上揪揪耳朵,可以調節和促進人體各系統生理功能,有益於增強體質;輕揉雙耳並摩擦,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還可以摩耳廓,以食指貼耳廓內層,拇指貼耳廓外層,相對捏揉,直至發熱,對腰部保健有一定好處。向下拉耳垂,可先將耳垂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微微發熱即可。用食指、拇指提拉住耳廓,自內向外提拉,牽拉的力量以不痛為限,可治療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推脊椎,增強免疫力

脊椎及其兩側,是人體兩條最大的經脈之一,督脈的行經之地,且有肝腧、腎腧等重要經絡通過,屬陽經匯集之處。當風、寒等外邪入侵時,陽經最易受到影響;反之,護好後背,不受寒涼,身體則不易感冒、患病,還有治療勞損的效果。

中醫專家建議平時可由家人幫助,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來回推拿脊柱及兩側,可邊捏邊向前推進,或拍打前進,每次5分鐘即有疏通經脈之效。還可採用熱水袋熱敷或在背部塗抹精油按摩,擦至皮膚溫熱潮紅,對抵抗感冒、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有好處。泡澡時,可以有意識地用熱水泡泡後背,同樣能促進背部的血液循環,有助經絡暢通。

最易操作:小腹和腳底

揉小腹,有助健脾胃

肚臍是精氣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醫里的一個重要穴位「神闕」。周圍分別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輕輕揉按,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體內臟腑功能都有好處。

而中醫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方法,講究的就是在醒後、睡前分別揉按小腹周圍,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還可以在飯後進行腹部按摩,將手心放在肚臍,採用逆時針和順時針交替的方法輕揉肚臍及四周,對消化有促進作用。

對小腹進行適當的熱敷也能達到保健效果。敷時,可用略高於體溫的熱水袋或熱毛巾,輕輕敷在肚臍上,數分鐘後取下,每天堅持敷1-2次。如果在室外,可把溫熱的手放在肚臍附近熱敷。

捏腳底,促進血循環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此處穴位較多,有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的健康密切相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中醫專家認為,隔兩三天用熱水泡泡腳,每次半小時,是非常簡便易行的一種保健方法,可以起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如果能在泡腳水中加入一些有助氣血運行的中藥,效果會更好。如將當歸、紅花、三七,川穹、丹參各少量包進紗布,做成中藥包,提前放入熱水浸泡,約半小時後即可泡出藥效,而後還可加點白酒或醋。有失眠問題的人,特別推薦一試。

中醫專家建議,在看電視的同時,用一側手掌的大魚際(手掌上大拇指與手腕間的突起處)揉按對側腳底的湧泉穴,既有保健作用,還能活動手腳。

此外,使用足部按摩器,或彎彎腳趾、經常散步、踩鵝卵石等,都有促進腳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最易忽略:腋窩和前胸

按腋窩,寧神寬心胸

腋窩是人們平時很少觸及的部位,但這不代表它就應該是個被忽視的角落。中醫認為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名為極泉,針灸或按摩極泉有寬胸寧神的功效。西醫則發現,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還有大量的淋巴組織,因此,常按腋窩,可以改善血液供應、刺激淋巴,提高免疫力。

按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揉按。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按摩腋窩各15次,然後換左手按摩右側腋窩,每次持續3至5分鐘即可。手法必須輕柔,以免損傷局部的血管和神經。二是彈撥,抬高一側手臂,把另一隻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處,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可時快時慢變換節奏,並左右交替進行。

拍前胸,提高肺功能

前胸是人體陰氣所匯之處,做好前胸保健,不但可以起到寬中理氣的作用,還對改善人體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可以採取虛掌輕叩輕拍的方法來保健。將五指併攏、掌心中空,對準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3—5下,停10秒左右,每天3—5分鐘。但應當注意的是,胸腔下有心肺等臟器,要注意力道,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上面為大家介紹了自我按摩養生保健的方法,這個六個部位常按可以養腎補脾,對身體好處多多,快來學一學吧。

中醫治腰痛,三種腰疼的拔罐部位和方法

1,腎虛腰痛

拔罐得罐體及罐口較小為補,罐體及罐口較大為瀉;拔罐時吸拔力量較小的為補,吸拔力量大為瀉;吸拔時間較短的為補,吸拔時間較長的為瀉;吸拔力量滲透較表淺的為補,吸拔力量滲透較深的為瀉;吸拔操作時力量小擺動幅度小的為補,吸拔操作力量大擺動幅度大的為瀉;吸拔點少的為補,吸拔點多的為瀉;介於補瀉之間的為平補平瀉。

① 治則。偏陽虛者補腎助陽,偏陰虛者補腎滋陰。

② 取穴。偏陽虛:大腸腧、環跳、委中、腎俞、足三里、崑崙、命門、氣海、關元。偏陰虛:大腸腧、環跳、委中、秩邊、三陰交、太溪、命門、氣海、關元。足三里為足陽明胃之合,崑崙為足太陽膀胱經經穴,配腎俞以助陽溫經止痛。三陰交配太溪滋補肝脾腎三髒之陰,佐秩邊為榮養經脈止痛。

③ 操作。患者俯臥,選拔腎俞、大腸腧、委中、足三里,用最小的抽氣罐拔崑崙,每次拔罐不超過5個,用中小號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吸力不易太強,時間5—10分鐘,一日一次穴位輪換取用。

2, 風濕腰痛

① 治則。溫經通絡止痛。

② 取穴。腎俞、志室、氣海俞、大腸腧、關元俞、環跳、風實、委中、陽陵泉、飛揚、崑崙。

③ 操作。患者俯臥,均以中、大號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吸力要強,時間10—15分鐘,只有崑崙用最小抽氣罐吸拔,坐罐個數不限,對以上穴位可同時拔,還可使用油走罐,由上至下遊走,局部風濕淤血可用刺血罐。

3, 淤血腰痛

①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② 取穴。血海、膈腧、大腸腧、環跳、三陰交、合谷、期門、腎俞、秩邊、承山。

③ 操作。患者俯臥,用大中號玻璃罐以閃火法吸拔,拔時深重,時間10—15分鐘,視情況延長,最好要拔出痧來,油走時用螺旋走法,幅度要大,刺血罐拔環跳、大腸腧、委中、承山、或有淤血部位也可用刺血罐,出血量5—10毫升,對於疼痛,急性發作,有緩急解痛之效,每次取穴不超過3個穴位,女性拔出血量應少一點,注意是否會有血暈。

拔罐治療本病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配合推拿治療則療效更佳,如為繼發性腰腿痛應配合物理化學檢查,查清原發病灶,以免誤治。如為腰椎間盤脫出,應配合骨科做腰椎間盤復位。如為結核、腫瘤,則應進大醫院進行綜合療治,如患者精神緊張,應好言相勸,疼痛處配以按摩熱敷易於行氣活血,通絡止痛。適當運動有助治療。

拔罐後腰酸怎麼辦好

如今中醫療養進入白熱化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訴中醫理療的懷抱中。而拔罐作為操作簡單的一種,更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拔火罐的好處很多,經常拔可以將身體裡的濕氣、寒氣,通過皮膚組織滲透出來,從而排除邪氣,讓人精神百倍。

腰痛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又叫吸筒療法。古稱角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出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