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當時 慢病人群大暑如何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7月22日的大暑節氣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中醫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也就是說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那麼大暑節氣如何保健養生?是否所有人都適合「冬病夏治」?

7月22日,即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節氣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此時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

「冬病夏治」究竟是什麼?

長夏勝冬,克制宿疾。正如 《黃帝內經•素問》 中所說的「春夏養陽」、「長夏勝冬」,即助長夏天的旺盛陽氣,來克制和驅散冬天陰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由於冬季氣候陰盛陽衰,加上病者身體素來陽氣不足等緣由,使得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易造成一些慢性疾病,不但反覆發作,還會逐年加重;「夏治」則是指在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里,值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活血通絡等方法驅散寒邪。

那為什麼不當即進行「冬治」?因為冬季治療只能治標,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雖少有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由於影響其發病的氣候因素比較少,症狀通常比較輕,有足夠的時間扶正固本,不僅能從根本上治療病痛,還能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

大暑貼「三伏貼」調理氣血 防病養生 

大暑節氣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有多種不同的療法,其中有一種比較受歡迎的療法便是貼「三伏貼」。

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傳統上,對於那些在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這個節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而老少都是慢性疾病的主要人群,他們更適宜天灸。但療法發展過程中,卻發現青壯年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經占到1/3,多數以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勞損等痛症,失眠,鼻炎等為目的。

不過,上述病種的變化,其實都圍繞著天灸「溫陽散寒」來進行的。所有的適應症,都是虛寒症,「疾病在感覺變冷時、體質變弱時會加重、進展」,僅適宜那些處於疾病緩解期或穩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選擇治療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屬於疾病狀態,還是處於非急性發作期。如果是疾病發作期,則最好讓醫生根據病情和體質,辨證施治。

「三伏貼」有哪些注意事項?

三伏貼理論依據是「冬病夏治」,但「冬病夏治」並非人人通用,對於那些熱性體質、濕熱症、陰虛發熱等人士就不適宜天灸,比如口氣很大、局部有紅腫、感冒時喉嚨紅腫、痰黃稠、潮熱盜汗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人群、孕婦、糖尿病患者、有嚴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膚長有疱癤、皮膚有破損者、疾病發作期(如發燒等)病人以及兩歲以下的兒童,不宜進行穴位敷貼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大暑節氣進行的中醫療法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療,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還正在服藥的話,在敷藥期間不能盲目減藥或停藥。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大暑天老人需警惕熱中風 推薦6款祛暑食譜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中醫表示,大暑節氣,天氣甚烈於小暑,患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應警惕患上熱中風。

大暑節氣 中老年人警惕熱中風

熱中風易發生在患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身上,夏天由於室內與室外氣溫相差太大,若頻繁出入房間,忽冷忽熱使腦部血管反覆舒縮,就可能引發此症。

症狀:忽然出現症狀輕微或一般性的頭痛、頭暈、昏厥、半身麻木、肢體無力、視力模糊等中風預兆(俗稱小中風)。

對策:要及早補足水分,或服用阿司匹林等常用藥物,也有可能減少危險,防止釀成大中風。

熱中風的預防措施:

1、溫差切勿過大。要預防熱中風,除了一般的降溫和減少不必要的活動外,還應注意適當地調整空調的溫度,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攝氏度。

2、預防脫水。記住不渴也要常喝水,脫水是發生「熱中風」的重要誘因,由於伏天體表蒸發加快或出汗明顯增多,夏天常處於輕度脫水狀態,所以提倡不口渴時也應主動喝水,多喝白開水或淡茶水都可以預防熱中風。

3、藥物保駕,活血抗凝要趕早。特別對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有過小中風的老年人,氣溫升至32攝氏度以上時便應採取防暑措施,並及早應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壓等改善血液內環境的藥物,這樣才能安全度夏,把中風危險減到最小。

老年人消暑六款飲品及膳食

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大暑時節食用,多吃水果和防暑降溫飲料也是預防中暑的最佳方法之一。以下介紹幾種大暑時節降溫飲品和膳食:

大暑時節三款降溫飲品

津氣生脈飲

材料:西洋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竹葉5克

做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代茶服用。

功效:消暑益氣、養陰生津。但虛寒體質或有感冒等症狀者不適合飲用。

橄欖蓮心綠茶

材料:綠茶2克,青橄欖2枚,蓮心3克

做法:將青橄欖表皮輕輕剖解後,放入大號玻璃杯中,再放入茶葉和蓮心,用沸水泡飲。

功效:生津止渴,清心消暑。蓮心具有清熱、固精、安神、強心之效,可治高燒引起的煩躁不安、神智不清等症。

菊花蓮子綠豆飲

綠豆也屬於涼性,脾胃虛弱的人儘量少吃。寧外,菊花有著豐富的菊甘、胺基酸以及微量維生素,能夠清風散熱、明目解毒,而且也是降溫消暑、清肝明目的夏季飲用佳品。綠豆具有無機鹽、維生素,在酷暑中飲用綠豆湯,可以及時補充人體所丟失的營養物質,從而達到清熱解暑的功效。不過綠豆能煮的太爛,否則清熱解毒的效果就大大降低了。

材料:綠豆、蓮子心、菊花、冰糖。

做法:將綠豆,冰糖加水煮沸;將煮開的綠豆水倒入裝有菊花和蓮子心的杯中,待涼後可冰鎮飲用。

大暑時節三款降溫祛暑菜

1、生薑冬瓜鮮蝦湯

材料:生薑、冬瓜、鮮蝦、鹽、麻油

做法: 將生薑、冬瓜去皮切片,與鮮蝦一起放在鍋里燉熟即可,還可將冬瓜皮用紗布包好也一同放入,熟後取出棄之。生薑冬瓜鮮蝦湯做成加入少許鹽和麻油即可。

功效:促食慾、發汗、驅寒並利尿。

2、素燴麵筋

材料:水麵筋500克,蔥、姜、食鹽、澱粉、植物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水麵筋切薄片,蔥、姜洗淨切絲備用。油鍋燒熱,將水麵筋入鍋,煸炒至焦黃,加蔥、姜煸炒數分鐘,兌水一碗,加食鹽,待麵筋熟透後,放入味精,再用澱粉勾芡,湯汁明透即可。

功效: 解熱、除煩、止渴。

3、素炒豆皮

材料: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淨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後加食鹽,炒數分鐘後,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盜汗者食用。

亂吃東西腸炎頻發 治療試試3款中藥方

夏季總是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患上腸炎急症,腸炎雖然不至於要命,但是對身體健康得危害也不小。一次腸炎下來,人也都虛脫了好幾分。夏季氣溫回升,也正是很多蔬果應季熱賣的季節,此時如果飲食不注意衛生或者不乾淨,很容易病從口入導致腸炎的發生。

腸炎的症狀有哪些?

1腹瀉。腹瀉為腸炎最常見症狀,輕者每天2~5次,嚴重時,一天數十次不等;腸炎拉肚子一般以深黃色或黃綠色的水樣便為主,伴有惡臭,嚴重者可有少量膿血。

2 腹痛。腹痛多在肚臍部,有隱痛或者脹痛感,上腹部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3 噁心嘔吐。急性腸炎常因飲食不潔、過量吃刺激性食物所致。常先有噁心、然後出現嘔吐,嘔吐多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嘔吐膽汁或血性物。

4 慢性腸炎。慢性腸炎,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瀉、間斷性出現腹部隱痛、腹脹、消化不良等;四肢乏力,喜溫怕冷;嚴重時大便常帶有膿血。

腹瀉程度如何區分?

1、輕度:腹瀉5~8次,伴輕微發熱。

2、中度:腹瀉超過10次,大便為水樣、泥狀、細菌性帶有粘液、膿或血液,俗稱「痢疾」。有脫水現象,發高熱。

3、重度:腹瀉在15次以上,水樣大便噴射而出,有重度脫水現象;尚有血酸症、呼吸不適、虛脫、半昏迷等狀態。若不及時之治療,死亡率可達30%以上。

治療腸炎的中藥:

藥方一:

熟地15克,山藥12克,炒扁豆12克,炮姜9克,吳茱萸6克,炒白朮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療腸炎,腹瀉久治不愈,進食生冷物則瀉,腹部怕冷,飲食不香等。

藥方二:

黨參12克,焦白朮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炒防風9克,陳皮9克,白芍15克,焦山楂12克,焦神曲12克,秦皮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療腸炎,大便稀薄,便前腹痛,便後痛減,大便挾有粘液,情緒波動則病情加重。

藥方三:

黨參15克,熟附片6克,苦參6克,烏梅10克,焦白朮10克,乾薑6克,白芍10克,木香6克,焦山楂15克,煅牡蠣15克,茯苓12克,車前子(布包)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治療腸炎,腹瀉與便秘交替發作,大便挾有粘液膿血,腹痛等症。

大暑養生防暑是重點 應對身心中暑有策略

7月22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其氣候特徵「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專家提醒此時節,人們在生活起居方面要當心身體和情緒「中暑」。

夏季晨練時間要選對 注意8個事項

本文導讀:很多人都有晨練的習慣,早上起來鍛煉,呼吸早晨的新鮮空氣。那在夏季的時候如何晨練呢?夏季晨練要注意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