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食療 喝湯潤燥喝粥祛濕

夏季雖過,但已經能隱約感覺到秋天的燥熱。中醫專家稱,現在處於長夏,既要應付秋燥,又要對付濕邪,喝湯和喝粥是很好的辦法。除此之外,多出戶外運動,少泡空調房也是很必要的。

又要防秋燥又要祛濕

 眼看就要進入中秋,現在也可被認為有秋燥了,此時養生要防燥邪。專家認為,秋燥可算是一種季節性的病,天氣涼爽了,但隨之空氣中的水分散發速度也變快,氣候變得乾燥起來。陳瑞芳指出,燥邪可引起肺燥,導致咽干、口燥、鼻出血、乾咳、大便乾結,連帶著人的情緒也會變得煩躁不安。除了養肺潤燥,還應調理脾胃。她表示,現在屬於長夏,因為還未進入秋分(今年秋分為陽曆9月23日)。長夏主濕,濕邪容易損傷脾胃。另外,這段時間天氣炎熱,很多人愛吃冷飲消暑,導致脾胃受損。而且,嶺南地區濕邪偏重,雨水又多,秋老虎也導致天氣燥熱,人處於天地之間,濕邪包圍人,人就更易被濕邪入侵。被濕邪侵襲則多表現為腹脹、四肢困重、不想吃飯、疲勞,與秋乏很像。

單純喝水無法防秋燥

既然身體乾燥缺水,就得想辦法給身體解渴「喝」水。但是單純喝水解得了口渴卻解不了體渴。專家表示,秋季解體渴,關鍵在潤燥。而按照中醫的五行與五臟的對應理論,秋季乾燥,五行屬金,人體所對應為肺,因此秋天潤燥關鍵就是要養肺,養肺潤燥,同時再輔以其他方面的保健措施。

專家稱,多喝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體內的潤滑劑。秋季人體每日水的攝入量應比其他季節多500毫升以上,每日水的攝入量要達到2000毫升,才能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維持水電解質代謝平衡。但是要注意少量多次才能有效吸收。

另外,陳瑞芳表示,喝湯是最好的潤燥方法,而健脾則應喝粥。入秋後是養陰的好時節,淮山是最好的健脾養陰材料,喝粥則可以養脾胃,緩解秋燥。她建議早上喝粥,為防秋燥打好基礎。

【湯方】

祛濕

●赤小豆排骨湯

【材料】赤小豆150克,排骨500克(3人份)

【製法】將排骨飛水,同赤小豆同煮2小時。

【功效】健脾、祛濕、利水。

潤燥、祛濕

●生地土茯苓煲龜

【材料】生地30-50克,土茯苓100克(3人份)

【製法】土茯苓先煮出水,再和生地、龜同煲1小時。

【功效】生地能清熱、涼血、潤燥,土茯苓清熱利濕,龜滋陰降火,既防秋燥又祛除。

潤燥、潤肺

●紅蘿蔔馬蹄竹蔗湯

【材料】紅蘿蔔250克,馬蹄200克,竹蔗500克(3人份)

【製法】將材料煲在一起1小時左右。

【功效】紅蘿蔔所含維生素和粗纖維,能改善口乾舌燥、大便秘結;馬蹄能清熱潤肺;湯的水分含量高,生津止渴;含糖,能量高,解秋乏。

潤肺、清熱 

●霸王花豬骨湯【材料】霸王花50克,豬骨400~500克(3人份)

【製法】將材料煲在一起1~2小時。

【功效】潤肺、清熱。潤燥、益肺 

●太子參百合瘦肉湯【材料】太子參100克,百合50克,羅漢果半個,豬瘦肉150克

【製法】除瘦肉外材料一起武火煮滾後,放入瘦肉,文火煲1~2小時。

【功效】清潤肺燥,益肺生津,適合氣虛肺燥、咳喘氣短、口乾渴飲、燥熱傷肺者飲用。

【粥方】

●淮山粥【材料】淮山30克,米適量(1人份)

【製法】淮山與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養脾陰,適合腹脹、脾胃虛弱、大便溏爛的人。

●蓮子粥【材料】蓮子30克,米適量(1人份)

【製法】蓮子與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養心、安神。

●玉竹粥【材料】玉竹30克,米、瘦肉適量(1人份)

【製法】玉竹與米、瘦肉同煮成粥。

【功效】適合腹脹、脾胃虛弱、大便溏爛的人,能起收斂,改變大便溏爛。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10種夏季祛濕的食物

夏季祛濕的食物

隨著夏季的到來,雨水多起來,導致濕氣過盛,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濕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黃帝內經》中說「濕氣通於脾」,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健脾祛濕。

1、木棉花

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性涼,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水、健胃消暑等功效,對於泄瀉痢疾、咳血吐血、瘡毒濕疹等症頗有療效。此外,木棉皮還有清熱、利尿、活血、消腫、解毒等功效。

2、莧菜

莧菜梗性涼味甘,它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也有解毒清熱、通利小便、補血止血的作用。莧菜還是減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減肥輕身,促進排毒,防止便秘。需要注意的是,莧菜性寒涼,陰盛陽虛體質、脾虛便溏或慢性腹瀉者,不宜食用。

3、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並不是桃,它是一種桑科植物,具有健脾補肺、行氣利濕、舒筋活絡等功效,是嶺南中醫和少數民族醫生最常使用的藥材之一。春夏季濕潤過度,體內濕氣較重時,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有助祛濕養生!

4、白扁豆

扁豆有滋補強壯、補脾益氣、消暑化濕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白扁豆性味平和,一般人群都適合食用。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多吃一些白扁豆可以健脾和胃,此外,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白帶過多的女性都可以通過食用白扁豆來進行食療。

5、燈芯花

燈芯花為利水滲濕類中藥,具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之功,尤其清心降火功效顯著,且不會過分寒涼,味又甘淡,常為廣東民間入湯入粥入藥之用。

6、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它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濕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赤小豆一般用來熬粥或做餡。

7、冬瓜

冬瓜性寒味甘,清熱生津,僻暑除煩,在夏日服食尤為適宜。維生素C較多,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較低,高血壓、腎臟病、浮腫病等患者食之,可達到消腫而不傷正氣的作用。

8、萵筍

萵筍味甘、苦,性涼,入腸、胃經,具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輕度水腫、小便不利。可以涼拌或煮湯吃,最好連葉一起食用。萵筍性偏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9、鯽魚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10、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濕,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濕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

夏日祛濕食療方

夏日祛濕食療方

祛濕豆燜排骨

祛濕豆100克,排骨400克,姜3片,陳皮1/4個。將祛濕豆用清水浸泡兩小時;排骨洗淨切段,陳皮浸軟切絲;起油鑊,把排骨和祛濕豆放入後翻炒片刻,加入適量清水和陳皮,蓋上鍋蓋;燜至排骨綿軟,下鹽及生抽,煮入味即可。

祛濕豆淮山煲雞腳

淮山30克、祛濕豆50克、眉豆30克、豬脊骨250克、雞腳8隻、生薑3片。祛濕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兩小時;淮山和眉豆洗淨備用;豬脊骨洗淨斬塊,雞 腳去硬黃皮洗淨,和豬脊骨一起汆水撈起;將適量清水倒入瓦煲燒開,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飲用。

祛濕豆煲雞湯

祛濕豆100克、光雞一隻、香菇3朵、胡蘿蔔1根、玉米1根、姜2片。將祛濕豆洗淨,用水浸泡兩個小時;將香菇泡軟後去蒂;光雞洗淨斬件,汆水撈起;胡蘿蔔和玉米洗淨,切段;將適量清水放入瓦煲燒開,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下鹽調味食用。

馬蹄水鴨湯

荸薺(馬蹄)100克,水鴨1隻,蔥20克,姜15克,料酒20克,鹽少許。

做法:將鴨宰殺去毛及內臟;馬蹄去皮,一切成兩半;蔥切段,姜切片。把鴨放入鍋內,放入馬蹄、蔥、姜、鹽、料酒,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改文火燉熬至鴨熟即成。

冬瓜水鴨湯

老冬瓜1塊(約800克),水鴨1隻,扁豆、干蓮蓬、燈心草各適量。

做法:冬瓜連皮切塊,其他材料洗淨。上述材料放到鍋里加水,大火燒開後收小火,煲兩小時,加鹽即成。注意:煲的時候冬瓜不要去皮,吃的時候建議不要吃;扁豆、干蓮蓬、燈心草、水鴨的骨頭,都不建議吃。

金銀花水鴨湯

金銀花25克,水鴨1隻,無花果2粒,陳皮1/4片,鮮姜2片,清水1000毫升,鹽少許。

做法:金銀花洗淨,水鴨洗乾淨後放入滾水內煮5分鐘,取出;陳皮洗乾淨、泡軟刮去囊;清水1000毫升煮沸,將金銀花、水鴨、無花果、陳皮、姜加入煲滾,改用文火煲兩個小時,加鹽調味。

秋季祛濕好時節,拔罐刮痧哪個效果好?

秋季,是祛濕的最佳時節,很多人選擇拔罐或刮痧祛濕。拔出來的、刮出來的痧顏色越深,證明體內的濕氣越重。那麼秋季祛濕,拔罐刮痧哪個效果好?

什麼方法除濕效果好呢?

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臟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臟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