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導致拔罐起水泡

我們都知道拔罐是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之一,但是部分的患者在進行拔罐之後會起水泡,下面為大家介紹哪些原因導致拔罐起水泡及改善方法,供大家了解。

拔罐起水泡的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濕濕毒較盛,以濕氣最為突出。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濕邪的表現。

2、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3、留罐時間有點長。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係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了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4、 部位的差異,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改善拔罐水泡的偏方

1、食鹽1份,涼開水2份。將鹽放入水中,攪勻後將紗布浸入,然後敷於燒傷燙傷處,隨時更換。

2、生大黃適量。將大黃研成細粉,加麻油適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用紗布包好,每日換藥1次。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兒童拔罐有哪些注意事項?

1。在拔罐過程中,動作要穩、快、輕、准,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的數目較多時,要注意罐間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擠壓而脫落。

2。留罐期間,應經常注意觀察患兒的反應及罐內的變化;若患兒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噁心嘔吐、肢涼、冷汗等,應立即起罐讓患兒平臥,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內關、足三里等穴。

3。運用閃火法拔火罐操作時,應注意將酒精棉球內的酒精擠干;點火時,應離開患兒身體,避免灼傷患兒皮膚

4。起罐後對局部瘀血現象(即紫紅色)一般不必作特殊處理。出現燙傷,小水疱可不必處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毫針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後塗以龍膽紫,並以紗布包敷,保護創口。

5。在進行火罐治療前,應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兒消除恐懼感,主動配合做好治療。

如何避免拔火罐傷害皮膚

拔罐經濟實用,操作靈活便捷,對於頸肩腰腿痛症尤其屬於寒濕者療效理想,深受市民朋友的喜愛,不少市民在家中自行拔罐治療。但作為中醫外治方法中的一種,火罐也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而這一點常被大家忽視。

1。酒精適量:不要用太多酒精,以棉球不會滴下酒精為好,拔火罐時,使罐口朝上傾斜,避免燃燒酒精滑落燙傷皮膚。

2。棉球入罐:應將點火棉球深入罐底,而不能只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溫度太高灼傷皮膚。

3。留罐定時:一般情況留罐5-10分鐘,糖尿病患者應小於5分鐘。

4。取罐輕緩:取罐時用手向下按壓罐口周圍皮膚,待空氣進入後,火罐可自行從皮膚脫落,切不可使蠻力拔下。

5。禁忌事項:骨骼凹凸不平處,毛髮多的部位,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均不宜應用,孕婦禁用。

專家還提醒,火罐最好在醫院由專業醫師進行操作,以避免這些惱人的傷痛。

七類人不要嘗試中醫拔罐

若在拔罐過程中,突然感覺心慌、頭暈目眩、噁心欲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脈象微弱,或出現血壓下降、肢體厥冷、二便失禁、休克等症狀,應立刻停止拔罐,將已經拔上的罐取下,協助患者平臥,頭部稍低,注意保暖。

如何利用拔火罐促進新陳代謝

如今,拔火罐的應用範圍更廣,主要是利用負壓與溫熱的原理。局部負壓可改善局部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同時可造成局部毛細血管破裂,使少量血液滲透到組織間隙里,產生輕微淤血,調動機體進行自我調整、修復,對氣血運行形成一種良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