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胖或內分泌異常 7個表現自測你是否中毒

  當人體積聚一定的毒素時,就會通過各種體表症狀表現出來。那麼哪些表現說明你體內有毒素呢?一起來看看。

  中毒表現1:口臭

  口臭是指口內出氣臭穢的一種症狀,多由肺、脾、胃積熱或食積不化所致,這些東西長期淤積在體內排不出去就變成了毒素。貪食辛辣食物或暴飲暴食,疲勞過度,感邪熱,虛火鬱結,或某些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齲齒以及消化系統疾病都可以引起口氣不清爽。

  中毒表現2:便秘

  如果你排便間隔時間多於3天或3天以上,你可能患上了便秘。按照症狀不同,便秘可分為習慣性便秘和偶發性便秘兩種類型。大腸形成糞便,並控制排便,是人體向外排出毒素的主要通道之一。如果毒存體內,影響脾胃的運行,造成大腸的傳導失常,導致腸道不通而發生便秘。長期便秘,糞便不能及時排出,會產生大量毒素堆積,這些毒素被人體吸收,會繼發腸胃不適、口臭、色斑等其他症狀,導致人體器官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

  中毒表現3:皮膚搔癢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皮膚上的汗腺和皮脂腺能夠通過出汗等方式排出其他器官無法解決的毒素。外界的刺激、生活不規律、精神緊張、以及內分泌障礙等使皮膚的這種功能減弱就會引發搔癢。

  中毒表現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飲食沒有節制,脾胃虛弱、勞逸過度所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形成一種毒存體內、氣血不通的症狀。多是由消化系統疾病、腸胃功能紊亂、精神緊張,或是環境中的各種物理、化學物質刺激所引起的皮膚炎症性反應性疾病,它也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過多的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內造成的。

  中毒表現5:胖

  如果你的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或體重指數<體重(千克)/體表面積(平方米)>大於24,就屬於肥胖了。肥胖是一種營養過剩的疾病,如果長期過量食用高脂、高熱量食品,體內毒素就會滋生,造成機體失衡,引發肥胖。患者除體弱無力、行動不便、動作時氣喘、心悸、怕熱多汗或腰痛、下肢關節疼痛等症狀外,大多有糖、脂肪、水等物質代謝和內分泌方面的異常。

  中毒表現6: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各種毒素在細菌的作用下產生大量有毒物質,隨著血液循環危及全身;而當排出受阻時,又會通過皮膚向外滲溢,使皮膚變得粗糙,出現痤瘡。此外,微量元素缺乏,精神緊張,高脂肪或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都是痤瘡的誘因。所以我們不能只注意「面子」上的功夫,而忽視了體內的「環保」。

  中毒表現7:黃褐斑

  內分泌發生變化、長期口服避孕藥、肝臟疾患、腫瘤、慢性酒精中毒、日光照射都是黃褐斑發生的原因。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有姣好的容顏,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的臉上出現了黃褐或淡黑色斑片,那一片片呈地圖狀或蝴蝶狀的斑片,使肌膚失去了原有的水嫩光澤。

   編輯推薦:

  舌頭髮紫體內積毒?看舌頭知健康

   秋季排毒 中醫刮痧來幫你

   喝茶排毒 「解毒」因人而異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中醫健康標準之正邪觀

  中醫的健康標準是什麼?就是陰陽平衡、氣血和調、形神相諧、經脈通暢。而所謂正氣,就是維護機體健康狀態的功能。主要表現為防病及自身的調節與修復。正氣對邪氣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防禦外邪的侵入和對入侵之邪的清除。因此,正氣充沛的人御邪或祛邪的能力就強,反之則弱。但常人對正氣的誤識在於:正氣充沛了就可抵禦一切邪氣而不生病;即使病了,也容易康復,所以正氣越多越好。因此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了養生重補、病後喜補的風尚。古醫所謂「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罪」的說法就是對此積弊的無奈針砭。

  中醫的正邪觀奠基於《黃帝內經》。先看看它的一些著名論斷:「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對正氣重要性的高度肯定。但常人不知的是,正氣的抗邪能力是有前提限制的。一是正氣主要是防可經鼻及皮膚等處侵入的外邪。二是當邪氣過強或帶有傳染性時,即使正氣不虛也多會致病。三是飲食而入的邪氣,如膏粱醇酒或有毒之物則是正氣所防不住的。四是正氣自身的祛邪潔淨功能也有前提限制的。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量上。如食入害物久而量多,則難以消除。二是邪氣致病的結果上。如僅致功能失調,則假以時日可以調整。但如已致實質性病變,則大多難以復正了。所以正氣不是萬能的。不僅如此,正氣如果過度了,還會生病。對此,《內經》及後代醫家早就有了不為大家熟悉的經文:如「氣有餘便是火」、「壯火食氣」。就是說,氣多了就會產生火,而過旺的火又會損傷元氣。由此可見,正氣並不是越多越強越好,而也是必須有度的。過度了,就會走向反面。更何況《內經》中還有對大小諸毒的治法訓則。這才是《內經》等對正氣認識的完整而正確的辨證觀。再如著名的治病八法:汗、吐、和、下、溫、清、補、消。其中祛邪的就占了五法。也同樣說明了祛邪法的常用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有民眾所不了解的是:在古代文獻中常有諸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類的用「必」非必的寫法。之所以用「必」,只是為了強調而並無絕對之意。另外,在傳統中也常有某一命題而有兩說的現象。如有了「扶正即所以祛邪」之說外,還有「祛邪即所以扶正」之謂。其目的也都只是為了強調一點而非否定其他,故後人不能印定眼目而死讀死做。

  我們先看看臨床上的事實:誰見過感冒、類風關、高血壓、糖尿病、子宮肌瘤、脂肪肝、B肝等許多急慢性疾病主要是用補法作為常規療法的?再看生活中的事實:女性多食含有激素樣物質的補品,就會增加乳腺、子宮、卵巢等組織的發病概率。小孩因吃得太好而致營養過剩病明顯早發和多發。大人吃得太好而脂肪肝、糖尿病等猛增。又比如癌症,我們都能無可爭辯地看到這一事實:生癌症的大多數病人在平時都較少生病。而平時病懨懨,一直吃藥不斷的人卻較少生癌。同樣的,即使生了癌症後也是青壯年發展惡化快,而老年人則慢。這說明什麼道理呢?青壯年的新陳代謝水平高,即中醫所謂氣盛火旺,就好比肥沃的土地有利於害蟲的生長。而虛弱或年邁之人則相反。可見火旺是癌症發生的土壤,而毒則是癌症的主要原因,其虛只是因實邪或化療所致。這是已被我數十年治癌實踐所證明的結論。

  由上可知,正氣無疑是重要的,但「正氣決定論」則是錯誤的。正氣只要夠就行,因此營養只要夠和均衡就行。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所以不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應以自身狀況和病情為據。該補則補,該瀉則瀉。總以邪去正安為務。盲目誤補不僅助邪也會生邪,其害也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食譜的改變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現在因營養不足而虛弱致病的情況已明顯減少,而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已轉變為主要是由各種邪氣或毒素所形成的實病或毒病。故隨此變化,在邪正關係的總體把握上,祛邪應比扶正顯得更加重要。

養生要有針對性 不同體質養生法

  生活中,有人急脾氣,有人慢性子;有人不耐寒,有人不耐熱;有人總是面色紅潤,有人怎麼養都是臉色發暗……似乎每個人都和別人不一樣。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差異。不同的遺傳背景和不同生活環境,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身體反應狀態。

  中性體質: 指的是陰陽平衡,氣血旺盛流暢,臟腑功能正常協調,身體能力抗病強的生理特徵。中性體質的人不僅是先天稟賦良好,後天也調養得當才能形成。此類型的人體質不寒不熱、形體胖瘦勻稱、體格健壯、髮茂黑澤、面色光澤、食慾正常、睡眠良好、耐寒耐暑、精力充沛、舌澹紅潤有澤、舌苔澹薄、脈象和緩有力。

  陰虛體質: 具有體質偏熱、機能虛亢等生理特徵。陰虛體質的人大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不當或久病不癒所致,多見於體型較瘦的人身上,主要表現的症狀有:身體消瘦、面色黯澹無光或潮紅,有時會有烘熱感、口舌容易乾燥、口渴時喜歡喝冷飲、四肢怕熱、易煩易怒、容易失眠、大便偏乾、小便短少、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陽虛體質: 中醫來說指陽氣偏衰、機能減退、熱量不足、抗寒能力低弱的生理特徵。陽虛體質的人大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養不當所致,較常見於體型白胖者,主要表現的症狀有:面色澹白無光、口澹不渴、體寒喜暖、四肢欠溫、不耐寒冷、精神不振懶言、大便稀瀉狀、小便清長或短少、舌澹胖嫩苔淺、脈象沉細無力。

  氣血虛體質: 中醫來說多半是本身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或大病久病後氣血不足,此類型常是面色蒼白或萎黃、說話有氣無力、四肢倦怠乏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兩眼乾澀、舌澹苔少、小腹隱隱作痛、有空墜感、女性經量少顏色澹薄,脈象細弱無力。

  瘀血體質: 中醫來說主要徵候是血行遲緩不暢,多半是因為情緒意志長期抑鬱,或久居寒冷地區,以及臟腑功能失調所造成,以身體較瘦的人為主,常見有頭髮易脫落、膚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等症狀,脈象細弱。此類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紀未到就已出現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分疼痛的困擾,例如:女性生理期容易痛經,男性身上多有瘀青等,身上的疼痛症在夜晚更加重(因為活動少)。 虛寒體質其他體質: 平素怕寒、怕風,手足冰冷,喜歡熱飲,講話無力或容易疲倦,易腹瀉或大便軟,頻尿,尿色較澹等。

   編輯推薦:

   中醫藥膳教你調理體質

   中醫指導:九種體質如何貼秋膘

   中醫教你分清體質壯陽

  

酒前吃鹽利於解酒 揭秘錯誤解酒法

酒是一種濕邪之物,過多攝入,對身體絕對是有損傷的。因此,能不喝的酒就別喝,喝了就要想辦法儘快把它排出體外,這就是中醫的「解酒之道」。

面色青需養肝 不同面色保養法

有的人臉色易蒼白,有人臉色紅潤,有人臉黃肌瘦,很多人的臉色都不同,其實這也在顯示人的身體狀況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