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入供暖期後,由於室內外溫差大、室內空氣乾燥、空氣質量差等原因,各大醫院都會收治不少呼吸道感染、皮膚瘙癢、心腦血管疾病、乾眼症等疾病的患者。由於患者發病的原因與供暖有著直接關係,這些疾病也被統稱為「暖氣病」。
供暖季提防五類暖氣病
呼吸道疾病
「供暖初期最多發的就是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是易感人群。」瀋陽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醫師孫曄表示,供暖期後很多市民家中門窗緊閉,空氣不流動,細菌極易滋生。此外,很多家庭沒有清潔暖氣片的習慣,供暖開始後,暖氣散熱片上積攢的灰塵就隨著熱氣飄散到空氣中,並附著在乾燥的鼻咽黏膜上,從而增加了過敏性鼻炎、咽喉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病率。記者從瀋陽市兒童醫院了解到,每年進入供暖期後,該院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數都會大幅增長。
皮膚瘙癢症
「供暖期里,老年人應特別注意防治皮膚瘙癢症。」瀋陽市中醫院皮膚科主任中醫師彭莉解釋,冬季人的皮膚本來就容易乾燥、瘙癢,老年人由於皮膚分泌油脂的能力較差,供暖期後長時間呆在乾燥高熱的室內,更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及皮膚瘙癢症狀。此外,供暖期後,不少年輕女性會出現青春痘爆
發的情況。彭莉解釋,冬季人們運動較少,進食卻相對較多,盲目進補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引發痤瘡。
泌尿系疾病
「女性在冬天最應防範泌尿系統疾病。」瀋陽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中醫師蔣宏表示,冬季是女性泌尿系統感染的高發季節。供暖後,室內外溫差大,人免疫力下降,不少女性一著涼就容易感染或復發泌尿疾病。此外,長時間呆在乾燥的室內,體內水分流失多,導致尿量減少,對膀胱和尿道細菌的沖刷作用降低,也會增加患泌尿系統疾病的風險。再次,冬天天氣寒冷,人們洗澡的次數也明顯減少,機體增加感染病菌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心腦血管病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瀋陽市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中醫師李東升表示,冬季心絞痛、急慢性心衰患者較秋季要高出30%到50%。冬季室內外溫差大,特別是中老年人外出時,容易導致血壓驟升及血管痙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既往病史的患者易增加腦出血、腦卒中、心梗發作的風險。此外,室內溫度過高會消耗人體水分,導致體內體液不足,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同時,對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氣病」還易導致肺循環不暢,導致出現心慌、胸悶等症狀。
眼睛乾燥症
「冬季最常見的眼病就是乾眼症。」瀋陽市中醫院眼科主任中醫師鄭艷秋介紹,供暖期後,長時間處於乾熱的室內,眼睛淚液不足,容易出現乾澀、疲倦、眼癢等症狀;較嚴重者眼睛還會紅腫、充血。特別是經常對著電腦的白領、配戴隱形眼鏡者、學生等在冬季更易患上乾眼症。此外,眼鏡乾澀時,人們往往會無意識地用手揉眼鏡,很容易感染細菌而誘髮結膜炎。
看看冬天是如何供暖防病的
其實在供暖季里幾個簡單的好習慣就能讓您在享受溫暖的同時遠離冬季疾病。
一、皮膚保濕
皮膚保濕主要注意兩點:第一,適當選用健康的保濕護膚品。第二,多喝水。防止皮膚乾燥平時要注意多喝水。最好早晨起床喝一杯蜂蜜紅棗水,蜂蜜里含有的胺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能滋潤肌膚,紅棗能讓氣色更好。中午則可以在午餐後選擇普洱茶,普洱有很好的保濕、抗氧化作用。晚上一杯溫開水讓身體充滿水分。
二、多吃養陰生津的食物
在空氣乾燥的時候,流感病毒和能引發感染的革蘭氏陽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也容易隨著空氣中的灰塵擴散,引發疾病。那麼供暖期該如何食用哪些美食能養陰生津呢?平時我們吃水果都是洗乾淨就吃,要麼做成水果沙拉。但水果大都是屬於生冷食物,脾胃虛弱、體質差的人吃的不易吸收,還會出現一系列不適。水果搭配合適食材,蒸熟吃可以讓營養加倍,更有養生功效。
三、清掃暖氣死角
專家說:保持暖氣片的清潔乾淨,要經常打掃,如果有灰塵沾在暖氣片上,它就容易隨著溫度的升高蒸發在空氣中間,引起呼吸道疾病。隨著室溫的升高,一些細菌會伺機活躍起來,容易誘發咳嗽、哮喘等疾病。
四、每天別忘開窗
家裡暖和了,往往就不愛開窗。尤其在供暖初期,室內溫度突然變高,會讓人體對冷熱的調節還沒適應,容易出現頭暈咽喉腫痛的症狀。
專家說:室內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儘量的保持在16到22度之間,所以建議在供暖以後每天通風兩到三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
五、適度加強運動
專家說:供暖以後比較暖和,大家不要忘記鍛煉身體和飲食的規律,這實際上比供暖還重要。
專家告訴記者,供暖開始後要加強運動,每周可以進行3到4次慢跑,老年人可以打打太極拳,或曬曬太陽,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免疫功能的正常。
六、室內注意加濕
目前,北方正逢供暖季節,室內空氣變得乾燥,一定要注意加濕。選一個合適的加濕器;室內取暖時,在爐子上燒一壺水,打開蓋,使水分蒸發;在室內晾一些潮濕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灑水,放一盆水在室內;或使用空氣加濕器、負氧離子發生器等。增強人體的舒適度,避免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或減輕其症狀。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睡不夠是脾虛?盤點8個壞習慣易招來濕氣
嚴冬將至,很多人把「冷」當成頭號大敵,早早做好禦寒準備。事實上,「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殺傷力最強的是濕邪。
中醫認為,濕氣是「萬惡之邪」。這是因為,它從來不是某個季節、某種人的「專利」。不少人認為陰冷潮濕的地方或者夏天悶熱的桑拿天才有濕氣,其實不然,只要找到機會,乾燥的秋冬季濕氣同樣容易「發威」。此外,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成寒濕,遇熱為濕熱,遇風則化為風濕。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吳大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濕邪入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脾胃功能不好,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叫做『內濕』;另一種則稱為『外濕』,主要表現在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也會讓濕氣乘虛而入,危害健康。因此,建議大家一定要杜絕以下壞習慣。
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喝大酒。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運動少。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老坐著。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穿得少。「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不通風。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等。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女人腎虛會手腳冰冷 5招讓你手腳快速回暖
26歲的梁女士每到冬天就四肢冰冷,如果自己一人睡覺,即便睡上一整天,她的床褥都是冰冷的,「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腳還是冰冷的,只好穿著厚襪子與熱水袋配合使用才讓我勉強入睡。」梁女士說。
醫生表示,中醫認為,男為陽,女為陰。女性天生的陽氣不如男性。如果女性腎虧,內在的命門之火就不旺,會使熱量無法傳遞到身體四肢的神經末梢,導致手腳冰冷。
治療建議:需要醫生根據個人體質進行治療。在食療上,可以用羊骨搭配黃芪,補氣益腎。準備羊骨1000克,黃芪30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先將羊骨打碎與黃芪、大棗入砂鍋,加水煎湯,然後取汁代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細鹽、生薑、蔥白調味,稍煮即可。在溫熱時空腹吃。
手腳冰冷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1、陽氣不足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閉症」,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2、月經和生育引起的激素變化
在有手腳發涼症狀的人群中,女性占絕大多數。這是激素變化通過影響神經系統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從而引發寒症。
3、疾病因素
有雷諾病和雷諾現象、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生於青年女性。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則多發生於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發人群。
冬天手腳冰涼怎麼辦?
1、調整心態
研究表明,情緒激動時,手的溫度很快會下降3~6℃,平靜後便可恢復。所以,避免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對防止手腳冰涼有一定作用。
2、多進食熱量多的飲食
冬天手腳冰涼怎麼辦?有沒有發現,人在飯後,手腳溫度會稍微增加,所以,要多食用一些有足夠熱量的食物,如肉類、麵食、蛋奶等,以增加機體的產熱量,但肥胖者、糖尿病患者要慎食。也可以適當地食用一些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芝麻和花生,洋蔥、辣椒也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促進血液循環。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藥,如人參、鹿茸、蜂王漿等,可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
3、注意保暖避寒
冬天務必要注意保暖,及時增加衣服和鞋襪;對手腳進行適當的保護,可經常擦些油脂,必要時外出應戴上手套,穿上厚一點的棉鞋,一般情況下,腳底熱全身都會感覺溫暖。
4、適當鍛煉
冬季要進行適當的鍛煉,因為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不需要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以通過步行、慢跑、爬樓梯、健身舞等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如果手冰涼,上肢的活動量應大些,如果腳冰涼,下肢活動量應大些,通過加強對手腳的鍛煉,可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
5、熱水浴足
每天用溫熱水浸泡手足,並且進行四肢的按揉,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我們雙足上的在編穴位有66個,約占全身穴位的1/10,將雙足泡在熱水中,可以促進全身的經絡和血脈暢通,改善冬天手足冰冷的症狀。如果能加一些八角茴香、紅花、肉桂、生薑等熱性藥材煎出的藥液,效果會更好。
回暖飲食推薦:
1、當歸生薑羊肉湯
說起此湯可有來歷,記載於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溫中補血,祛寒止痛功效,特別適合冬日早晚食用。具體做法如下:當歸20克,生薑30克,沖洗乾淨,用清水浸軟,切片。羊肉300克,洗淨切碎。當歸、生薑、羊肉放入砂鍋中,加清水旺火燒沸後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燉至羊肉熟爛,加以調味。
2、紅糖枸杞老薑茶
紅糖性溫、味甘、入脾,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活血化淤的作用。老薑(薑母),味道辛辣,可以補血活絡。具體做法:準備一塊老薑、50克枸杞、50克紅糖、500克水,將老薑枸杞洗淨,所有材料放入鍋內中火煮約15分鐘即可
看手就能辨健康:手熱陰虛有火 手干氣血不暢
手涼多吃生薑大棗
吃梅干緩解肚子痛?按腹痛輕重緩急用對方法
說到梅干,了解日本的人或許會比較熟悉,但也有一部分人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成語「望梅止渴」中的梅子曬乾醃漬過後,即成梅干,也就是未經過食品加工的話梅。有說法稱,肚子疼的時候吃梅干能夠緩解,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