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氣溫接近人體的溫度,人體散熱方式以出汗蒸發為主,所以「以熱除熱」是比較好的治療濕性體質的方法。作用熱毛巾擦身用熱毛巾,擦臉,擦身,可以將人的臉面和軀幹的汗水擦掉,促使皮膚透氣,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而用冷毛巾容易使毛孔收縮不利於降溫洗熱水澡熱水洗澡有助清潔身體,並且還會幫助機體多出汗,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若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熱水洗腳用熱水洗腳,適合於一年濕性體質的簡單治療。
此外,夏季雖然洗腳時感覺有點熱,但是熱水洗腳補養了身體,使體內臟器平和,有很好的安撫臟器的效果,並且用熱水洗腳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喝熱茶喝熱茶可以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幫助降低體溫,而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加強耐熱鍛煉提高體溫調節功能,熱適應能力增強,不但可增強體質,還可有效防止中暑和其他熱證發生除了「以熱除熱」的養生方法,夏季濕熱體質者要注重的是濕熱雙除。這時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藥膳來幫忙也不錯。
濕性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儘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後再調理。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影響濕性體質的因素有哪些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脾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一旦暑濕淤積體內,不僅讓人氣虛,無精打采,還會影響脾對食物的吸收,造成濕性體質。進入暑天,空氣悶熱潮濕,許多人吃不消又悶又熱的天氣,於是大口喝冷飲,洗澡沖涼水,對著電扇、空調猛吹。殊不知,夏日順手貪涼,卻缺乏對濕熱邪毒侵襲的戒心了,將濕邪深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人體健康的濕性體質。
如果一個人長期吃生冷、油膩的食物,會加重脾運化濕的負擔,時間久了,脾在超負荷的運作之下功能就會受損,形成濕性體質。除了飲食之外,思慮、焦慮、生氣等精神因素也會對脾造成一定影響,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肝屬木、脾屬土,一方面肝木克土,肝鬱會影響脾土,同時脾土也能影響肝木。濕邪有外濕、內濕之分,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浴、居住潮濕所致,內濕一般是體內的濕,多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中醫認為,體內好的水,比如唾液、津液、血等不叫做濕,只有不正常的水、廢水稱為濕,比如出油、身上長的脂肪粒、各種痰等,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主要是濕性體質。比如像現在這樣的暑濕季節,天氣炎熱,雨水較多,濕熱熏蒸之下會加重內濕。
濕性體質的患者,經過自身飲食、精神等多方面的調節就能慢慢減輕,但如果內濕重,最好還是藉助藥物。在臨床上,除濕的方法包括清熱利濕、芳香化濕和解表祛濕三種。一般來說,清熱利濕在皮膚科較為常用,而芳香化濕是在中藥中加點砂仁,或者佩蘭、藿香等藥物,達到芳香辟濁,化濕醒脾的目的,這在暑天用的較多。對於淋雨感冒的患者,常用解表化濕的方法,把濕透出去,以達到除濕的目的。
寒性體質的食療要求
寒與涼在性質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不同。寒性食物有助於清火、解毒,可用來輔助治療火熱病證。凡是面紅目赤、狂燥妄動、神昏譫語、頸項強直、口舌糜爛、牙齦腫痛、口乾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燥、脈數的等實火病症,可以之為原料烹製食用,有助於清火祛病。寒性體質的人在選擇飲食治療時,應根據食物屬「涼」還是屬「溫」,有意識的增加溫性食物,減少寒性食物的攝入。
寒性體質的人應減少寒性食物的攝入,屬於寒性的食物有苦瓜、番茄、茭白、荸薺、菱肉、百合、藕、竹筍、慈姑、魔芋、空心菜、蒲公英、敗醬草、魚腥草、馬齒莧、蕨菜、苦菜、薺菜、蓴菜、黑魚、鯉魚、河蟹、泥螺、文蛤、蟶子、海蜇、海帶、紫菜、田螺、河蚌、蛤蜊、牛奶、豆豉、桑葚、甘蔗、梨、西瓜、柿子、香蕉等。
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症象的生薑、蔥白、香菜;適用於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症象的乾薑、紅茶;適用於肢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
中醫講肝鬱氣滯型體質如何減肥
推拿法沿肝經的走向進行特定手法推拿,減少脂肪聚集,加速脂肪分解。並且通過對肝經的推拿,調節陰陽,有效疏通肝經經絡,從而進步肝臟性能,並改善肝鬱氣滯的體質特質,從而阻斷體重上升的根源。
寒性體質的診斷要點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