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池穴
取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風池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在中醫上,風池穴是風邪入腦的屏障。可以在工作間隙用大拇指按壓腦後雙側風池穴,直到感覺酸脹。可以避免風寒入侵,增加身體暖意。
2、勞宮穴
取穴:位於中指及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位置大約在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的位置。
功效:五行屬火,可採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按摩,每穴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保暖的作用。
3、合谷穴
取穴:這個穴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功效:它對於經絡氣血的通暢關係重大。每天堅持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4、關元穴
取穴: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它是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能大補元陽,故名關元。
功效:關元穴具有溫腎、散寒、益氣的作用,是治療真陽不足、腎陽虛衰、寒凝血結、陰寒內積的常用穴位。
5、命門穴
取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故名命門。
功效:命門之火衰微,則寒邪易侵襲人體,出現畏寒、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此穴為壯陽補腎散寒的常用穴位。
6、神闕穴
取穴:在肚臍中,臍乃「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兩手相疊,掌心對準並貼在神闕穴,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
功效:是「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可鼓舞一身之陽氣,具有溫通陽氣、散寒通絡的作用。
7、大椎穴
取穴:這個穴位位於頸後最突起的那塊骨頭下。
功效:在工作間隙,可以雙手搓熱之後按摩後頸部,不僅可以緩解頸椎的疲勞,還可以刺激大椎穴,收到禦寒的作用。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巧用大蒜驅寒
大蒜酒大蒜、細砂糖各250克,35度白酒1200毫升。大蒜剝去外皮,每瓣切成兩半,洗淨後瀝乾水分,放入瓶子,加入白酒和細砂糖後充分攪拌,密封放在陰涼處,等酒變成米黃色後就可飲用。這款酒蒜味很重,所以最好在睡前飲用,每天不超過40毫升,還可加入一些蜂蜜,以改善口感。
大蒜蔥辣湯大蒜、蔥白、生薑各50克,辣椒30克,荊芥10克,大蒜切片,姜切絲,蔥切段,放入鍋中煮5分鐘。趁熱飲服,祛寒解表。
醋泡蒜姜醋500毫升,大蒜、姜各150克切片放入醋中蜜封浸泡1個月以上。可佐餐隨菜食用,對治療風寒感冒有益。
蒜姜檸檬泡酒大蒜400克,生薑150克,檸檬3個,蜂蜜70毫升,白酒800毫升,大蒜略蒸或煮一下去蒜臭味切片,姜、檸檬切片同泡在酒中3個月後可飲用。祛風散寒解表,主治風寒感冒。
血瘀體質有五種調理方法
1、飲食調理
血瘀體質的人日常飲食最好不要吃一些日常飲食不宜多吃會影響血液循環的食物,像收澀、寒涼、冰凍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血液循環的,日常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藥者不吃,同時要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活血祛瘀作用具有補血養血作用的食物,像豬肉,胡蘿蔔這些都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此外在飲食上要儘量減少一些涼血,止血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都是會加重血瘀體質的症狀的。
2、藥物調理
中醫講究對症治療,其實對於血瘀體質的病人來說就要經常的用一些具有活血作用的補品,像地黃,當歸,五加皮,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都是可以給血瘀體質的病人服用的。但是在服用這些所謂的補品的時候也要適當,過量的服用補品會讓身體的瘀血更多,更不利於瘀血的排出。
3、心理調理
有資料表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以否其實也是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的,而血瘀體質的人由於血液的循環受到了影響,因此日常的情緒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樂觀的情緒,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很多事,
4、中醫調理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的針灸,刮痧,推拿其實都能起到一個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的,對促進血瘀體質患者的血液循環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中醫調理對其手法是有很多講究的,因此如果要利用中醫調理血瘀體質的話,要儘量到那些正規的中醫院,千萬不要隨隨便便找一些沒有從業資格的調理師。
5、運動調理
運動是最好的養生方式,而對於血瘀體質的人來說適量的運動具有增強心肺功能的作用。從而促進了人體的血液循環,對改善體質有著很大的幫助,當然了對於血瘀體質的人來說運動也不要太激烈了,儘可能的選擇一些有氧運動。像散步,慢跑,游泳這些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驅寒暖胃 蘑菇黑椒燜鴨
材料:光鴨400克、蘑菇80克、紅辣椒20克、黑椒碎10克、拍蒜15克、大蒜20克、老薑20克、柱侯醬15克、蚝油少許,鹽、糖、米酒、花生油各適量。
調理血瘀體質的五大方法
血瘀體質宜用行氣活血藥疏通氣血,達到「以通為補」的目的。當歸、紅花、枳殼、桃仁、參三七、銀杏葉等行氣、活血藥,有助於改善氣滯血瘀體質。著名的理氣、活血化瘀方劑如柴胡疏肝散。具有調節血脂作用活血化瘀的重要如赤芍、丹參、牛膝、紅花、參三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