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脾氣突然變壞警惕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最近,45歲的陳先生最近像換了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仿佛看誰都不順眼,同事和家裡人都對他敬而遠之。陳先生對自己的變化也覺得奇怪,於是請教一位當醫生的朋友。朋友提醒他,最好到醫院量量血壓,因為高血壓有時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但部分患者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脾氣變壞。高血壓吃什麼藥好>>

中醫認為,高血壓多是由於心情急躁、情志不遂引起肝陽上亢、肝火上升所致。高血壓患者由於肝火過旺,交感神經興奮,中樞神經紊亂等引起脾氣暴躁、易怒。

西醫把高血壓分為三期,無論哪一期高血壓都對中老年人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 

第一期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波動很大,忽高忽低,病人的情緒往往隨著血壓的波動而變化,容易激動,愛發脾氣。

第二期高血壓,隨著高血壓病的進展,不適的症狀越來越多,如心悸、頭痛加重等,這些都可能使病人的心理負擔日益加重,情緒更加不穩定,更加急躁、易怒、易衝動。

第三期高血壓,病人不僅血壓繼續保持更高水平,其心、腦、腎等內臟器官的損害也更加嚴重,以致失去了代償能力。心衰、腎衰和高血壓腦病等使病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很大損害。高血壓晚期,病人的情緒往往變得低落、憂鬱,有時焦躁不安,甚至有被害妄想,行為異常也可能出現。高血壓吃什麼藥好>>

聽到醫生這麼簡述後,陳先生感慨說,自己在得高血壓之初當時也沒有想到,這個病症這麼可怕,慢慢的,隨著不斷的跑醫院,不斷的服藥,而又不斷的對高血壓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得了高血壓以後,可能有很多要命的併發症,比如說我們常聽說的腦出血,猝死,心股梗塞等病症,不管哪一樣,拿出來都是讓人很難過的。高血壓吃什麼藥好>>

所以,家裡人為了他的健康也非常的上心,特別是老婆,每天都上網查高血壓的治療和飲食方面的知識,查到高血壓吃什麼好,就給他變著方法的做給他吃。而才上初中的女兒,小小的年紀,天天和同學們談論的竟然也是,高血壓吃什麼藥好,治療高血壓最好的藥,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他知道,女兒從小就和自己感情特別好,對自己特別的依賴!最終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煎中藥並非越濃越好 看看如何正確煎藥

  煎中藥最好加蓋

  煎中藥時要不要加蓋? 一般說來,為了使中藥煎透,最好是加蓋煎。特別是含有揮發性成分的中藥,如薄荷、藿香、紫蘇葉、佩蘭、鉤藤等,更應加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降低藥效。對於某些貴重藥品,如人參,鹿茸,枸杞之類,也一定要蓋著用文火緩緩煎煮,以便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有些中草藥是使用其全草,有些藥物重量輕,體積大,如金錢草、夏枯草、白通草、絲瓜絡、包穀須等,則又不宜加蓋煎煮。否則往往溢出罐外,反而喪失藥效,而應開蓋煎煮,並要隨時攪拌。以便煎透。所以,煎藥是否需要加蓋,應根據不同藥物分別對待。

  煎中藥最好用砂鍋

  宜用砂鍋、瓦罐或搪瓷罐,忌用鐵鍋、銅鍋等金屬鍋。先用冷水浸泡使藥物變軟,有效成分易於滲透到水中,加水超過藥面二橫指。浸泡時間,以花、葉、莖為主的藥物20分鐘左右;以根、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約30分鐘;以動物為主的藥物可長至60分鐘。外感祛邪藥物浸泡宜短,而內傷滋補藥浸泡宜長。

  煎中藥藥罐一定要洗淨

  煎煮中藥時,藥汁因水分蒸發而濃縮,藥罐底部及周圍常積有一層藥汁的乾燥物。由於藥罐是固定用於煎藥的,而煎煮的藥物又經常變更,所以不及時將原來積存的藥垢擦去,又繼續投放新的藥物煎煮,藥垢就會溶解而互相干擾,降低藥效,甚至貽誤病情。特別是曾經煎煮過毒性強烈的藥或不能入口的外用藥,還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切不可圖省事,以致影響治療效果或引起不良反應。

  煎煮中藥必須掌握好火候

  中醫有「武火」(大火)、「文火」(小火)之分,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一般先大火煮沸,再改小火,以免藥汁溢出及過快熬干。對質地輕、具有升散、易揮發的藥,如花、莖、葉等,大火煎,沸後改小火煮10分鐘即可。對質重、具有沉降、滋補類藥,如根、塊、礦物質等,大火煮開後,小火慢煎約50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藥液之中。某些中藥只有經過小火慢煎才能降低或解除其毒性,如烏頭、狠毒等。而解表藥、清熱藥、芳香藥,要用大火快煎,否則,會使有效成分損失過多,或改變其藥性。另外,具體處方中還會見到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煎、泡服、沖服等,這些特殊要求在前面已經有所交待。

  煎中藥時並非越濃越好

  煎中藥是將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如果中藥成分已經均衡地溶解釋放到藥液中後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

  一般而言,中藥的煎出量應保持在400~500毫升之間。

  煎好的中藥保存一般不超過三天

  為了保證藥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裝的中藥湯劑保存的最佳溫度為0~5℃,保存時間為7~14天,但最好不要超過7天。一方面是因為湯藥煮好後,在拿回家冷藏前常有半天到一天的室溫保存,這會「加速」藥湯變質;另一方面,煎煮的藥湯里若含有全蠍、蜈蚣等動物類中藥或熟地、黃芪等糖分含量較高的中藥,也會影響保存時間。若發現藥液袋鼓起或藥液變味,有氣泡等異常現象則屬變質,不可服用。

  如果是用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的中藥湯劑,一般不建議隔夜服用,即使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也不應超過3天,以免藥液變質影響健康。

戴口罩並非防感冒 冬季養生避開5大養生誤區

  但是在冬季養生中,許多人不能做到順應自然,甚至逆自然而動,以至出現了不少誤區。

  冬季養生要避開的五誤區

  誤區一: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衣服本身不會產生熱量,只起到隔離的作用,它緩衝了外面冷空氣和體表熱空氣之間的對流,使人體的熱量得以保存。從生理學角度看,穿衣過多會抑制身體體溫調節機能的適應性,減弱人體的禦寒能力。所以,冬天穿衣只要達到適宜的厚度即可。

  誤區二:關緊門窗感冒

  有些人一到冬天就整日門窗緊閉,以為這樣屋內溫度高,人不容易感冒。其實不然。專家介紹,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500餘種化學物質,而僅從呼吸道排出的就有149種之多。空氣中有大量的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灰塵,在這樣的空氣中,人容易感冒、咳嗽,所以應該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

  誤區三:戴口罩防感冒

  實際上,鼻子吸進的冷空氣在進入肺部時已經接近體溫。人體的這種生理功能與生俱來,並能通過鍛煉得到增強,使人的耐寒力明顯提高。戴口罩人為地阻止了這種生理功能本應得到的鍛煉,使人的抵抗力變差,稍微受寒反而容易感冒。

  誤區四:喝白酒可禦寒

  不少人以為喝白酒可以禦寒。實際上,人喝酒後,受酒精刺激,血管擴張,身體的熱量會大量釋放,所以會有發熱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會很快消失。尤其是熱量釋放到一定程度時,人反而會感覺冷。棉襖、羽絨服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禦寒能力,是因為它們能減少熱量的流失,而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它們本身不但不會產生熱量,反而會造成熱量的揮發。

  誤區五:從室外進屋先暖手和腳

  許多人從寒冷的室外進入室內時,首先把凍僵的手腳放到取暖器邊烤或用熱水泡,其實這一冷一熱的驟然交替對手腳極為不利,很容易使手腳生凍瘡。正確的方法是,手腳相互摩擦,使表皮溫度自然回升,然後再用熱水泡,放到取暖器邊烤。

  下面介紹5種冬季養生方法,讓你安然度過寒冷的冬季。

  1、多"點"水

  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冬季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於2000~3000毫升。

  2、出"點"汗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煉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3、護"點"腳

  冬季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4、調"點"神

  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最好方法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是消除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

  5、早"點"睡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仰臥起坐方法錯誤 越做越損害健康

仰臥起坐,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仰臥,兩腿併攏,兩手上舉,利用腹肌收縮,兩臂向前擺動,迅速成坐姿,上體繼續前屈,兩手觸腳面,低頭;然後還原成坐姿。如此連續進行。那麼仰臥起坐的正確做法是怎樣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趁熱吃」並不利於健康

「趁熱吃」一向是中國人待客的一句客套話,不過,這種禮節似乎應該改改了。中醫也不主張飲食要趁熱,這樣不利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