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類,習居洞穴以避寒暑,躲猛獸,圖生存,繁子孫,歷盡滄桑。隨著社會的進步,天然洞穴雖不再是常住的居處,但它的特殊環境,對人類防病治病、益壽延年、促進身心健康的意義,一直未被忘卻。據文獻記載,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發現居住洞穴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養護作用,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當時一些煉丹道士和養生家,常居住洞穴燒丹鍊汞、鑄劍、導引練功,以享天年。秦代名醫扁鵲,曾「隱居岩岳,靜心斂神。精修醫道」。人們稱他為神醫。隋唐醫家孫思邈,曾攀登山岩,遍嘗藥草,搗煉藥石,隱洞獨修,從事醫藥的研究,後人尊之為藥王。其後,他又久居洞穴(即後世稱之藥王山真人洞)。並以此洞穴為人治病、養神、練體,研究醫藥文獻,探求長壽之道,著書立說。寫下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攝養枕中方》、《存神鍊氣銘》等著述。總結出自漢至唐的醫學成就。到了北魏,由於宣武帝及其家人患「斑爛皮膚病」,長期不愈。為求皮膚病治癒,乃鑿石為洞,居穴治療。由此,以洞穴療疾者日眾,求奇穴異洞養生者蔚然成風,鑿石造洞達2000餘個。舉世聞名之龍門石窟即成於此時。若無天然洞穴,古人則採用人工造土室的辦法來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閉試之……顏色悅澤,氣力自若,精神盈足,智慧通徹」。迄至清代,洞穴養生治病,有了進一步發展。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引葛洪《抱朴子》說:「上黨趙瞿病癩歷年,垂死,其家棄之。醫置山穴中,配以松脂等藥物治療。瞿服百餘日,其瘡都愈,顏色都悅,肌膚玉澤」。
洞穴養生法深受人們的重視,尤其是環境好的洞窟,更易促進疾病的康復。明·李詡《戒庵老人漫記·游月岩記》載:「岩形如園廩,中可容斛,東西兩門通道,當洞之中而虛其頂,自東望之,如月之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之下弦。徒倚四顧,奇石森列,滿壁而是,眉睫之間,變幻紛沓。當此之時,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間更有何事。一日游此處,以故目若為之明,耳若為之聰,心若為之爽」。描述了洞穴療法對人精神、心理的良好影響。近年來,調穴療法的康復價值,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應用。郭子光等同志已將岩洞療法列入《中醫康復學》,杭州附近的瑤林山洞,已設立了療養病床。實踐證明,洞穴療法對多種傷情疾病,具有治療康復和養生防病的作用。
洞穴療法之所以有治療作用,主要是環境良好,使人精神寧靜、情緒安定、心志怡悅,對精神損傷患者尤為適宜。洞中多為恆溫,冬暖夏涼,寒暑變化較小,有利於正氣虛衰,適應能力差的患者康復;而且洞中塵埃和微生物少,空氣清鮮,對隔離治療是比較理想的環境。如此洞穴,不能不說是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好地方。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中醫如何看秋季胃腸疾病高發?
天氣日漸寒冷,這時醫院裡因腸胃不適而前來就診的病人明顯增多。很多人都知道秋冬是腸胃疾病高發的季節,面對這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問題兒童」,很多人都感到束手無策。「三分治,七分養」,中醫對於養胃治胃有其獨到的見解,越來越多的人向中醫尋找養胃的方法。從中醫角度來說,為什麼胃腸疾病偏好發於秋冬季呢?
秋冬胃腸疾病高發的原因
1、秋冬氣溫較低,過往有腸胃病史的人容易因氣血虧虛,造成脾胃不適。而且現在開始早晚溫度差距增大,有些體質虛弱的人適應不了溫度的改變,也容易冷到肚子,俗稱「凍肚」。
2、秋冬季節天氣寒冷,一般人的食慾都會比夏季好,再加上秋收時節物產豐富,很多人在飲食方面會稍加放縱,常會造成腸胃道的負擔。而氣溫偏低,食物放置一段時間後很快就冷了,若不注意很容易就造成腸胃炎。
3、秋冬時節,大地蕭瑟,許多人常會莫名的情緒低落,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病情常隨著情緒起伏而變化,有研究證明,心情與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使用「偏方」要注意4點
所有的偏方驗法都有一定的適當性。對症選用,當然會有療效,但若不加分析辯證,自己亂選,則很容易出意外。因此,在選用偏方驗方時,一定要注意下例幾點:
一、 把病症搞清,只有準確的診斷,才能夠先方施治。
二、 必須搞清偏方給方的來源,特別要弄清一些同名或相近的藥物的服法、用量、和療程,切不可掉以輕心,釀成大錯。
三、 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方施治,必須掌握一事實上的用藥常識,切不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當成試驗品。
四、 選方時一定要請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指導,由醫生根據你的病情,確定選用哪一種方劑,切莫自作主張。
易筋經與中醫養生
易筋經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功法之一。「易」指移動、活動; 「筋」,泛指肌肉、筋骨; 「經」,指常道、規範。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中醫養生防病的四大觀點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