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中帶血多見於肺或者支氣管疾病,甚至鼻咽部發炎,天氣乾燥也會導致痰中帶血。出現痰里有血的情況,首先要鑑別血是不是從氣道裡面來的。最常見的、需要鑑別的因素是鼻咽腔,再就是消化道的病變,所以要檢查以下。
吐痰帶血絲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可能是氣候乾燥,與季節有關。
2、慢性咽炎也會有痰中帶血絲,尤其在發作期間。
3、氣管,支氣管的急慢性感染。
4、少見病,如腫瘤,結核,支氣管擴張等也不能排除。支氣管擴張是近端中等大小支氣管管壁的肌肉和彈性成分受到破壞,導致管腔形成異常的、不可逆性擴張、變形。
5、其他可能疾病有:肥厚性咽炎、放線菌病、葡萄胎、Kartagener綜合徵、肺地絲菌病等。
6、如果患有喉癌,也會出現痰中帶血的情況。一般喉癌的症狀就是早期即有痰中帶血,或時有時無;後期則痰中帶血常較明顯,且有惡臭。這種情況只能求助醫生進行治療。
那麼,平時如何預防痰中出血:
1、平時注意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一旦出現問題,立即去正規醫院診治。
2、防治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及肺結核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對預防支氣管擴張症具有重要意義。支氣管擴張症患者應積極預防呼吸道感染,堅持體位排痰,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多吃含維生素C、維生素K的食物。維生素C缺乏,易使結締組織形成不良,以致毛細血管壁不健全,易發生出血。而維生素K可促凝血酶原的合成,故有出血傾向者,可多吃含維生素C、維生素K的食物。日常也要注意多喝水。勿飲咖啡和酒,保持空氣濕潤,
但是,如果問題嚴重就要及時到醫院諮詢醫生,以免耽誤病情。吐痰帶血絲的情況比較多,而且也比較複雜,不能忽視,要學會預防,任何疾病都是預防大於治療。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如何預防和控制高血壓?記住「九字真理」
5月16日上午,「2019世界高血壓日」義診活動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該院高血壓血管病科主任陶軍教授、吳杏副主任醫師、夏文豪副主任醫師、蘇晨主治醫師、張小宇主治醫師等出席現場,為廣大市民解答高血壓相關疑問。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9世界高血壓日」義診活動現場
據陶軍教授介紹,有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已超過23%,甚至有預測到2025年,全球的高血壓患者將會高達10億。然而,我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以及控制達標率卻相對較低。要知道,高血壓是整個心血管疾病的起始環節,有效控制血壓,可以明顯減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對於人們來說,了解高血壓相關知識,對高血壓的防控顯得尤為重要。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血壓血管病科主任陶軍教授
高血壓的病因有哪些?
原發性高血壓屬於一種慢性疾病,其病因為多因素。夏文豪認為,高血壓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高血壓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約60%高血壓病人有家族史。近年來高血壓基因研究很多,但目前尚未確定高血壓的基因定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鹽高脂飲食、缺乏運動、作息時間不規律、精神壓力太大、長期吸菸喝酒等都易引起高血壓;其他因素包括藥物因素,如甘草類製劑、糖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等;患有OSA症狀的肥胖人士,也易引起高血壓。」
夏文豪提醒,由於高血壓並未有特別明確的臨床症狀,建議成年人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血壓,如發現有頭暈、頭痛、眼花、失眠等症狀,要儘快到醫院檢查血壓情況。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高血壓血管病科副主任醫生夏文豪教授
如何預防和控制高血壓?
目前,原發性高血壓尚無根治方法,只能將血壓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那麼,要如何有效控制?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是關鍵。
一、生活方式的干預
除了不可逆因素如遺傳因素、年齡、性別等外,對生活方式的有效干預能有效控制和穩定血壓,尤其是對於一些中青年高血壓患者(50歲以下)。
1、低鹽、多吃新鮮蔬果
高鹽飲食易引起血壓升高,損害全身各處血管,引起血管硬化,易對心、腦、腎等靶器官造成嚴重損傷。日常應減少攝入含鹽過多的食品,如鹹肉、臘肉、鹹魚、鹹菜、醬油、辣醬等;多吃新鮮蔬果,減少脂肪的攝入。
2、主動運動、控制體重
對於輕度高血壓患者來說,可適當做一些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中重度高血壓患者要避免競爭性的體育運動,無心臟、腦、腎臟等併發症的患者,可在身體允許的範圍內運動,且注意勞逸結合;伴有心臟、腦、腎臟等重要臟器損害的患者,則不宜做大強度的運動。
此外,夏文豪提醒,如果是肥胖的高血壓患者可結合限制熱量攝入和增加體力活動等方法進行減重。如若無效,也可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法幫助減重。
3、戒菸限酒
有吸菸習慣的高血壓患者要戒菸,如果無法自行戒菸,可尋求醫院戒菸門診醫生的幫助。此外,有研究認為,飲酒導致的高血壓是可逆的,只需戒酒或降低飲酒量,就能有效降低血壓,甚至恢復正常,所以,建議高血壓患者戒酒,如飲酒,最好控制在每日1兩左右。
4、保持好心情
高血壓與精神、心理等也有一定關係,長期緊張、心理負擔重、焦慮等不良情緒,都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平時應保持樂觀情緒,減輕心理負擔。
二、藥物治療
單純生活方式干預3個月後,若仍未見效,就要啟動藥物治療,夏文豪提醒,藥物治療需謹慎,在服用降壓藥時需遵循4個原則:
從小劑量開始:所有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從小劑量開始,再逐漸加量,且在服用藥物過程中,不可擅自停藥、換藥或改變劑量等。
優選長效製劑:建議選擇24小時的長效製劑,能長時間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也能減少用藥次數、減輕經濟負擔等。
聯合用藥:當患者的血壓高達160以上,或高於目標值20/10mmHg,建議採用聯合用藥的方法,多種藥物共同發揮作用,既提高療效,也減輕每種藥物的副作用。
個體化原則:由於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藥物有效性和耐受性不同,所以,在選用降壓藥物時,應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經濟條件、個人意願等各方面綜合考慮。
最後,夏文豪再一次強調,想要預防並控制高血壓,就要堅持做到這九字真理,「管住嘴、邁開腿、好心情」。
本文指導醫生:-
陶軍教授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三科
擅長疾病:高血壓血管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早期預防、早...[詳細]
-
夏文豪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三科
擅長疾病:具有豐富的心血管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詳細]
得漏斗胸活不過40歲?專家帶你走出漏斗胸認知誤區
胸廓畸形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以漏斗胸較為常見,其發病率大概在2~8‰。然而,漏斗胸雖然常見,但大家對它的認識卻很少,有時甚至會將漏斗胸和佝僂病混淆。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漏斗胸,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胸壁外科王文林主任。
王文林主任
漏斗胸是什麼回事?和佝僂病有什麼不同?
所謂漏斗胸,顧名思義就是指患者的前胸壁出現凹陷,呈現出漏斗狀的外觀。這是一種先天性的漸進式病變,患者出生時可能已經存在病變,往往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越來越明顯。然而,當孩子胸壁出現異常時,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不是漏斗胸,而是另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佝僂病。
王文林主任指出,佝僂病和漏斗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其成因和治療方式都截然不同,如果混淆可能會耽誤孩子的病情。
「佝僂病是缺鈣導致的嬰幼兒骨骼系統發育不良,因而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各樣骨骼方面的畸形,這種畸形可見於全身,特別是承重的骨骼,其畸形就會表現得更加明顯。而漏斗胸是先天性的疾病,與缺鈣無關,患者骨骼畸形也僅僅局限於胸廓,其治療方式更是與佝僂病完全不一樣。」
漏斗胸不做手術就活不過40歲?專家:漏斗胸並非都需要手術
作為胸廓畸形的一種,漏斗胸會對患者的身心都產生負面影響,王文林主任表示,漏斗胸有輕中重度之分,部分患者也可感覺不到不適,但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嚴重。
「漏斗胸患者外觀可表現為前胸凹陷、肩膀前伸、駝背以及上腹突出等,由於胸廓出現了畸形,患者還可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感,如胸悶、心慌和憋氣等。」
漏斗胸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明顯,王文林主任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胸廓出現了異常現象應儘早就醫檢查治療,但也不必過度恐慌,網絡流傳漏斗胸患者不做手術就活不過40歲的說法並無科學依據。
「漏斗胸是可以進行干預治療的,治療後患者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可回歸正常,不存在所謂的活不到40歲。還有部分輕型的患者,如果病情沒有加重,他們受漏斗胸的影響也不大,也能正常生活。」
雖然漏斗胸無法自愈還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重病情,但王文林主任坦言,也並非每個漏斗胸患者都一定就要做手術矯正,具體手術與否,重點還是要看患者自身的感受。
「醫學界常用Haller指數,即患者胸部橫橫徑與前胸壁到脊柱間距離的比值來衡量是否需要進行漏斗胸手術。但臨床上,具體要不要進行手術,主要還是由患者意願決定,如果患者認為外觀難看且影響生活質量,則應進行手術,反之沒必要手術,繼續觀察即可。」
專家介紹
王文林,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胸壁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先後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3篇,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基金6項,獲得國家專利49項。由於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現,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廣東省優秀管理幹部」。
長期開展胸廓畸形的手術攻關,在各類複雜胸廓畸形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針對漏斗胸畸形設計了「改良胸骨翻轉術」、「改良NUSS手術」、「非胸腔鏡下漏斗胸矯治術」、「雙孔微創漏斗胸矯治術」、「劍突下漏斗胸微創矯治術」等術式,使漏斗胸手術難度明顯降低,費用明顯減少,安全係數大大提高,手術效果也明顯改善。
本文指導醫生:-
王文林 主任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擅長疾病:各類複雜胸廓畸形手術,專門治療各種漏斗胸...[詳細]
小滿養生重在未病先防?專家講解小滿節氣養生原則
近日,我國多個地區都出現了高溫天氣,在立夏後,夏季的炎熱一天比一天明顯。在5月21日,我們也迎來了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小滿是一個用農作物生長時令來命名的節氣,在小滿期間氣溫會明顯增高,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會進入夏季,同時降水也會逐步增加。那麼,在小滿節氣我們應該如何養生?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清海教授將為我們一一講解。
得了癌症參加新藥試驗好不好?專家帶你新藥試驗誤區
大家都知道,有病就應該接受系統的治療,而藥物則是治療疾病所必不可少的一環。諸如癌症等難以治癒的疾病,有時新藥物的問世更是能給疾病的治療以及患者的生存質量帶來質的改變。然而,新藥問世前必須經過臨床試驗的環節,而且需要大量患者的支持方可完成。那麼作為腫瘤患者,到底要不要參與到新藥臨床試驗當中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龍健婷教授在講座上為大家講解了新藥試驗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