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揉腹部有奇效 這6種病揉揉肚子便好

大多數人都知道經常揉腹部可以消除便秘以及減肥的功效,不過揉腹部還有更多的養生功效,如能有效預防疾病等等。所以,從養生保健的方面來看,揉腹部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保健方法。

一、慢性肝炎

每天早、晚堅持揉腹,則舒肝解郁、調理脾胃,可解除肝區隱痛、腹脹不適、食欲不振等。

二、手術後腸粘連

患者在傷口完全癒合後,進行自我腹部摩擦,可防手術後腸粘連的發生。一般應在每天早晨起床前、上午10點、下午3點鐘和每晚睡前各揉1次。揉腹能促使腸道蠕動,有利於局部組織對手術後滲出液吸收。

三、睡前按揉有助睡眠

揉腹有利於人體保持精神愉悅。睡覺前按揉腹部,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對於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使人心平氣和,血脈流通,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四、揉腹防疾病

每天早、中、晚飯後各揉腹l次,每次約揉5分鐘,可達到輔助治療潰瘍病的目的。因為胃潰瘍病的發生與胃酸分泌過多有關。經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過量分泌,防治潰瘍病。

五、促進腸蠕動,消除便秘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明顯地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從而起到促進排便的作用,從而預防和消除便秘,對老年人尤其需要。

六、腹部按揉利於減肥

因為按揉腹部能刺激末梢神經,通過輕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細血管暢通,促進脂肪消耗,收到滿意的減肥效果。

如果看到這裡還沒有解决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夏季進補膏方既清補又防病 可用西洋參與枸杞

自立夏以來,已有不少人前往浙江省東陽市中醫院預約夏季膏方。該院每年組織名老中醫、知名專家開設的夏令補膏門診,因其適應症廣、效果好,深受歡迎。

夏季宜食療清補

膏方是一種具有營養滋補和預防治療綜合作用的稠厚的膏滋方。藥性較緩和,藥力持久,通過調整人體氣血陰陽,達到扶正祛邪、療疾延衰的目的,具有滋補強身、抗衰延年、治病糾偏等多種作用。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營養和食療分會委員、東陽市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盧巧英介紹,前些年,人們比較熟知的是冬令進補,而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人們在冬令進補同時,對夏季進補也越來越重視了。夏季進補以「清補」和「食療」為特點,在食療方面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清暑生津、清暑益氣、開胃祛濕等功效的滋補品,如用西洋參和鐵皮楓斗泡茶,能起到大補元氣、養胃生津等作用;枸杞菊花茶夏令能達到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效果;飲食以清淡為主,可煮一鍋「冬瓜太金湯」——冬瓜性寒清熱生津,太子參能化痰止咳、消除水腫,金銀花可涼散風熱、預防熱癤中暑;「燕窩養生粥」能收潤肺滋陰養顏之效。

夏季服膏防冬病

適合夏天吃的叫「清補膏方」,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根據各人的不同體質、不同臨床症狀綜合辨證而處方配製。膏方從開方、用藥到熬製、服用都十分講究,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的用藥特色。一般選用龜板膠或是單以糖來收膏,多以金銀花、菊花、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解暑、利濕的藥材為「君藥」,根據每個人身體狀況由醫生號脈開方。

膏方在補的同時,還要結合患者原有慢性疾病進行治療。有的疾病在冬天發作,作為補膏,是以補為主,通過補來達到治病目的,而不是純粹的一個治病方劑。所以,這個補,要用於疾病發作之前,而不是疾病發作之時。這也是中醫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之處。

另外,冬令膏方進補者,一到了夏秋之交,體虛症狀再度出現,這是因為「冬令膏方」一劑膏方效用在半年左右,到了六七月份體虛等症狀又會捲土重來。病人原來的不適症狀又出現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服夏季膏方,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延長膏方的藥效,就可以一年安康。也就是說,夏季膏方是冬季膏方的補充,是對冬季膏方藥物作用的延續。

夏服膏方有宜忌

夏季膏方服用時間,一般是從頭伏開始到三伏結束。盧巧英說,膏方主要適宜人群有三大類,一是亞健康狀態者:平時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胃納不香,情緒低沉,焦慮善愁,精力不濟,健忘失眠,驚悸胸悶,自汗盜汗,頭暈眼花等等,但去醫院作全面檢查,均未發現有實質性病變。亞健康雖未檢查出有器質性疾病,實際是處於有病與無病之間。二是久病體虛、慢性病患者:久病全身機能減退,胃腸消化功能減弱,此時服膏方,不僅補充能量,又能兼顧所患疾病,能使機體儘快康復。三是產後調理及老年養生:婦女產後氣血虛弱;人到老年精氣日衰。此時服用膏方,補充人體氣血之不足,對於維持人體陰陽平衡,加強臟腑氣血功能,有重要意義。

服用膏方注意事項:一是服用膏方期間,患兒如有發熱、急性支氣管炎、重感冒、肺炎、扁桃體炎、腹瀉、嘔吐等急性病發作,可暫停服用,待恢復後再服。二是禁忌濃茶及蘿蔔、生冷食品,少食海腥、油膩食品,以利於膏方吸收。三是服用膏方期間如有舌苔厚膩,濕阻嚴重,影響飲食,要暫停服用。用健脾化濕藥等苔淨後再服。

淺談中醫養生之經絡養生

經絡養生就是在中醫經絡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針刺、灸法、推拿按摩、氣功、導引等方法,調理人體的經絡系統,使氣血通暢,臟腑功能協調,機體處於陰陽平衡狀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目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的主幹。絡,有網絡之意,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經絡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里、上下、內外,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分保持一種相對協調平衡的狀態。經絡的生理功能中醫稱之為「經氣」,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展並形成的理論,它是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絡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鑑於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複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中醫經絡養生療法與普通的療法區別於:第一,從手法上,普通的洗腳、按摩治療只能到達皮、脈、肉,而經絡療法則可在此基礎上深入到達筋、骨層;第二,從療效上,普通的按摩只能達到放鬆效果,而經絡療法則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但作為養生之道,現擇其易於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生方法加以介紹,這些穴位的具體位置可以在經絡圖譜中找到,在這裡就不累述了。

1、自我點穴

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上肢點穴按摩: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膚上而引起燙傷。如:懸灸穴位:內關;懸灸穴位:湧泉、足三里、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神闕穴、華佗挾脊穴、腎俞穴、命門穴等。

3、按摩養生法

雙手拍頭: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

按摩後腦: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古方今用:陰陽氣血兩虛者用「益氣養血湯」

周信有,男,1921年生,山東人。甘肅中醫學院著名教授。從事醫、教、研70餘年。上世紀40年代懸壺於安東。1960年奉調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任教。1970年支援大西北醫療事業調到甘肅從事醫、教、研工作。1978年甘肅中醫學院成立,調任該院內經教研室主任、教務處處長等職。

按揉穴位有痛感提示經脈瘀積